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山西和南宋,是如何漸行漸遠的

作者:

這兩天,網上有一篇關於台灣的老文章重新開始洗版,裡面提到了一句話:「山西人不知南宋」。也就是說,在南宋王朝(1127年到1279年)存在的這段時間裡,山西人從來沒有接受過南宋的統治,他們對於南宋的文化和經歷幾乎沒有什麼認同感。

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宋史。看到這句話之後,我特別有感觸,想跟大家聊聊,山西和南宋是如何漸行漸遠的。

一、山西的地理位置

我們今天討論的「山西」,並不是現在我們行政意義上的「山西省」,而是宋代的一個行政單位:河東路。

這一片區域主要指的是今天山西省不含朔州和大同(即雲中)的中部和南部的土地,行政中心跟現在一樣,太原。至於為什麼不含朔州和大同呢,是因為後晉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這兩個區域作為「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讓給了契丹

朋友們打開地形圖,就能發現,這一片區域真就是一個天然的「獨立王國」:山西的西邊是黃河加呂梁山,南邊是黃河外加中條山,東邊是太行山,北邊是燕山、太行山、呂梁山三條山脈交匯形成的大山區。如果把區域放大一些,擴大到今天「山西省」的範圍,你會發現背面還有一個陰山作為屏障。

進出山西,不是翻山就是渡河,僅有的一些山谷(包括著名的太行八陘)、關隘(包括《天龍八部》裡的雁門關)、渡口(包括《神鵰俠侶》裡面的風陵渡),經過上千年的兵火,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防禦體系,攻克的難度極大。

所以,這一片區域,一直是中原政權極其看重的地方。而這也是「太原有王氣」的一個根本原因。

二、北宋建國時的山西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軍事政變,終結了小皇帝柴宗訓的後周政權,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而此時,盤踞在太原的割據政權叫北漢,當時的皇帝叫劉鈞。

趙匡胤一直想收拾北漢,但是因為太原政權保持了和契丹關係很好的傳統,這讓趙匡胤一直下不了決心對北漢動手,直到公元968年,北宋建國八年以後,趙匡胤才第一次對太原動手,很遺憾,沒能打下來。

公元976年,趙匡胤在平定了南唐、收服了錢俶之後,再無後顧之憂,第二次對太原動手,但是依然沒打下來。原因很簡單,打到一半、北漢政權都快要扛不住的時候,趙匡胤突然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北宋軍隊一夜之間全部撤走。

這一耽擱又是三年,公元979年,接替哥哥當了皇帝的趙光義決定對太原動手,這次他御駕親征終於拿下了太原城,徹底剿滅了北漢政權,當然也跟契丹徹底鬧翻。

拿下太原的趙光義做了兩件事。

第一,他將原來的太原城焚毀,然後引汾河和晉祠的水淹沒了老城;第二,他在城東北四十里的地方重新築了新城(位於現在太原市區汾河以東),逼迫太原倖存的居民全部搬到新城去住。

這樣的做法,對趙光義來說固然是快意恩仇,但是對太原的原住民來說,並不是一個友好的信號。

三、北宋末年的山西

從時間表上大家就能看出來,山西納入北宋版圖的時間,比其他地區要晚了接近二十年。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請大家記住一點:山西人和北宋人,是當了二十年的敵人的。

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山西的考驗又來了。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侵,東路是完顏阿骨打的二兒子斡離不率軍從燕京-河北進攻開封,西路是完顏阿骨打的堂侄兒粘罕率軍從大同-太原進攻開封。

但是粘罕進攻到太原的時候,卻被守在這裡的張孝純和王稟死死拖住,一拖就是十個月,直到1126年的九月三日才被粘罕攻破。

太原守城守得異常艱苦,根據史書記載,數十萬軍民倖存者僅剩百分之一二,食物、兵器都已消耗殆盡。

在張孝純守太原的時候,北宋朝廷表現得非常讓人失望。

粘罕剛開始進攻河東的時候,北宋在河東地區的一號長官是童貫,他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當即決定南逃。張孝純讓他在這裡坐鎮,調集各方兵馬來死守太原,童貫居然說:「我的職責是宣撫,守城是你們的事。」說完真的就跑了。

隨後,張孝純帶著副手王稟一起死守太原,在這十個月之內,北宋朝廷沒有給他們送去一粒糧食、一把兵器、一個援兵、一文銅錢,最多就是隔空發一些根本無法兌現的嘉獎令鼓勵一下而已。而北宋朝廷的援兵,李綱沒有兵去不了,种師中戰死,姚古、解潛等先後兵敗,根本無法給予太原任何具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援。

也就是說,太原是在絕望和無奈之中最終淪陷的。

更讓人覺得意難平的時候,欽宗在當年的年初就下了詔書割讓太原給金國,是太原人自己選擇不奉詔、不開門、不投降,鐵了心要跟著大宋的。

結果,就這樣被放棄了。

四、南宋初年的太原

事實上,自從靖康元年九月三日太原被粘罕攻破以後,太原就再也沒有回歸過大宋政權,而到當年的十一月,粘罕已經占領了河東路乃至今天的山西全境。這一片土地再次回到漢人政權的手中,已經是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了。

北宋滅亡,趙構在商丘稱帝建立南宋王朝以後,面對宋金之間的局勢,非常乾脆利落地選擇了南逃,從此南宋王朝成為了一個偏安江南小朝廷。

在趙構稱帝到紹興十二年雙方達成和議的這段時間裡,趙構為代表的南宋朝廷曾經想過收復故土,但是出於對自身實力的判斷,這個故土幾乎就是指以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皇陵鞏義為代表的黃河以南的區域。

為什麼不含北京大名呢?大名府本來也是在黃河以南的,但是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杜充守開封的時候挖開黃河阻擋金兵,導致黃河改道,從山東南部南下走泗水和濟水入海,大名府變成了黃河以北了。

而在紹興九年趙構和撻懶之間達成的「撿便宜」一樣的和議里,也只是包含了陝西和黃河以南的區域,而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今山東大部、山西全部、河北全部)從來沒有考慮過。

也就是說,南宋朝廷根本沒有幻想過能夠通過戰爭把山西打回來,也沒幻想過通過談判桌把山西要回來。

所以我說,從靖康二年十一月開始,山西就再也沒有和南宋朝廷產生過任何關係了——除了敵對關係。

結束語

我第一次去跑太原馬拉松是在2016年,在我此前的印象里,太原是一座「漢族」的城市。

我不是那種「大漢族主義者」,但是請原諒我找不到更準確的詞彙來表達我的感受,我的意思是,在我的印象里,太原就是一座一直跟中央政權保持密切關係的大城市。

這個中央政權,當然也包括了大宋。

直到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一件文物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印交子、也就是紙幣的模板,面值是五十貫。它的名字叫「貞祐寶券」,發行於「貞祐四年」。

「貞祐」,是金宣宗的年號,與之同時代對應的年號是南宋寧宗的「嘉定」。我在這個時候才猛然間想起,這個交子是金國發行、在金國流通,當然也包括太原。

而太原,對於南宋政權來說,已經是一座「外國城市」甚至「敵國城市」了。

生活在太原的居民,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不管是本地土著還是後來的移民,他們沒有經歷過南宋的所有歷史事件,他們可能根本就理解不了趙構中興、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的成就感在哪裡,他們可能也不會共情到岳飛有多冤,秦檜有多貪,史彌遠有多橫,孟珙有多猛,甚至崖山有多慘。

他們早就習慣了剃髮易服,更別說後來金國都不要求漢人剃髮易服了,他們生活在黃河以北的區域,接受著金國和蒙古國的統治,用著在南宋不流通的貨幣,聽著蒙古、女真、契丹的語言,看著這些不同於漢字的文字,慢慢也就跟南宋失去了文化認同。

公元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滅掉金國以後,出兵收復了開封、洛陽、商丘三座都城,史稱「端平入洛」。

當時整個南宋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都歡欣鼓舞,但是對於黃河對岸的山西人來說,他們已經淪陷了108年,你說他們還會跟著南宋軍民一起歡欣鼓舞嗎?

我真不知道。

2022-08-06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07/178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