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1張京圈貴婦聚會照曝光 撕開社會遮羞布

01

前段時間,有位網友在餐廳吃飯時,偶遇了一群「京圈貴婦」。

她們穿著華貴的晚禮服,正襟危坐地聽著禮儀培訓班的講師上課:

品菜時用幾副刀叉、舀湯時勺子要由內到外地舀;

切肉要從左開始切、胳膊不能壓在桌子上、拿酒杯時手的姿勢要優雅......

「貴婦」們唯恐自己因為不懂餐桌禮儀而鬧了笑話,上課的專心程度比小學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幾年,類似這樣的「貴婦禮儀培訓班」層出不窮。

之前就有媒體報導過,這類禮儀學校提供的課程價格不菲:

有8800元兩天的體驗課,10天8萬元的女主人課程,以及同等價位的淑媛課程。

培訓內容有正式西餐禮儀、英式下午茶禮儀、宴會禮儀、紅酒鑑別、形象造型、拍照姿勢等。

一些渴望擠進上流社會的闊太們,交著昂貴的培訓費,幻想著在短短几天內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貴族。

但事實上,所謂的貴族,貴在氣質與素養,貴在知識與眼界。

是一種長時間文化沉澱的產物,不是什麼快餐食品,根本無法速成。

更何況,一些天價培訓班所培訓的禮儀,是歐洲的、過時的禮儀,放在當下的文化語境裡,顯得特別令人不適。

比如很多中國人都愛去的瑞士一所別墅學院,裡面教授的禮儀課程里就有這樣一幕:

學生們分別被要求扮演女主人、男主人、客人、侍者。

扮演女主人的學生,在吃巧克力慕斯的環節被扣了分,原因是她吃得比她「丈夫」快。

而扮演侍者的學生,則在整個環節要忍受著飢餓,因為她們只有等客人們用完餐清理完所有餐具後才能吃飯。

有網友說得好:所謂的貴族禮儀培訓,教的不過就是如何有品位地糟蹋錢,以及如何優雅地浪費時間罷了。

類似於「如何用刀叉將整隻橘子香蕉吃完,讓剩下的果皮看起來相當美觀」這類課程,除了浪費時間之外,我實在是感受不到對人生有任何更高級的益處。

圈層不同,不必硬融。

真正的禮儀不應該等同於熟練地用刀叉吃西餐、等同於可以穿著高跟鞋頂著一本書穩穩地走路。

而應該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文化涵養,是一種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高尚品格。

02

東野圭吾曾寫過一則短篇小說《手工貴婦》,諷刺了貴婦圈聚會的虛偽和可笑。

某大型電器公司的董事夫人,每個月都會舉辦兩次茶會,邀請社區裡的太太們都來參加。

這位董事夫人也許是因為太閒了,總是喜歡搗鼓一些手工製品,但成果都慘不忍睹:

比如咬起來硬邦邦,如同在嚼火山石,甜得發苦的曲奇餅;

比如能把孩子嚇哭的醜陋洋娃娃;

比如無論怎麼煎炒烹炸,都散發出一股肉類腐爛味兒的醃製香腸

比如臭不可聞、令人根本無法下嘴的手工泡菜......

但這位董事夫人,不知道是不是味覺不靈敏,神經也出奇地遲鈍。

她本人對自己的手工作品非常欣賞,總是得意洋洋地分享給其他太太們,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太太們為了不得罪董事夫人,只好每次都收下那些「禮物」,還得違心巴結奉承幾句。

背地裡才偷偷地處理掉,為了不讓別人發現,還得里三層外三層地套上垃圾袋。

這天,又到了茶會的日子,董事夫人心情很好地又準備給太太團們展示自己的新手工製品。

趁著她離開客廳的空檔,太太團們聊起了天。

一開始還謹慎地小聲吐槽,後來隨著氣氛越炒越熱,大家都肆無忌憚地把真心話都吐露出來:

「真是可悲啊,不管做什麼都一塌糊塗。」

「不光烹飪,縫紉也是......不知她今天又要獻什麼寶。」

「如果是難以下咽的飲料,那我就要假裝手滑。」

這時,有人從桌子下面發現了一本雜誌,其中一頁夾了一張書籤,頓時心裡一沉,因為標題是:「你也可以製造竊聽器」。

很快,太太們在身後發現了一個小方盒,正是董事夫人難得做成功的手工製品——竊聽器。

走廊上的董事夫人,用竊聽器聽到大家的真心話後,早已昏了過去。

有多少人,為了所謂的「合群」、「人脈」,強迫著自己加入不喜歡的圈子裡,說著違心的話語。

但其實,與其處心積慮、削尖了腦袋都要往上流圈子裡擠,去經營那些虛無縹緲、虛偽可笑的人脈,不如先提升自己的價值。

真正高質量的人生,都不是靠盲目社交堆砌起來的。

03

最近看過一段採訪,記者在清華大學裡採訪了一位本碩博都在清華讀的小姐姐。

她是服裝設計專業的,不但髮型精緻、穿搭得體,臉上更是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也許是因為社會上很多人都對「女博士」一詞存在著偏見,記者就問她:

「有沒有人會說女博士啊怎麼樣怎麼樣。」

小姐姐笑著說:「暫時沒有,因為我周圍的人,大家學歷普遍都比較高。學習其實是學海無涯,讀博士讀碩士,其實只是一個形式。」

國家桌球運動員馬龍也曾在採訪中表達了自己對「圈子」的理解。

記者問他:「國乒為什麼會長盛不衰?」

馬龍回答:「教練、隊友都是世界冠軍,會有無形的動力鞭策你,這樣的團隊力量是國乒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這就是真正優秀的圈子。

正如哲學家吉米·羅恩所說:「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只有當自己匹配得上圈子的層級和價值時,我們自己才會成為其中一員。

圈子就像一塊磁鐵,如果你是一塊木頭,那你怎麼融也融不進去。

但如果你是一塊鐵,你不需要費太多力氣,圈子自然就會把你吸進去。

04

社會學上,有個著名的「5-15-50-150-500」規律。

大致意思是,人類的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一個人社交圈子越大,社交噪音越多,人也越容易迷失自己。

如果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攀附圈子、逢場作戲,哪有時間去成就自己呢?

表面的合群,並不等同於擁有了人脈。

與其花重金去上禮儀班培訓課,硬要擠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層,不如把那些錢用在投資自己身上。

人脈的本質就是資源互換,如果你本身沒有什麼價值,自然也就換不到資源。

只有你本身足夠優秀了,才會與優秀的人同頻共振。

自然而然地遇見更高質量的圈子,產生共生效應,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椰子今天的分享,也對你有所啟發。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小椰子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10/178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