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如松:召喚美軍前來!新德里硬槓北京 背後有何貓膩

作者:

過去曾在這裡說過,中國如果要爭霸世界,結好與印度之間的外交、經濟、軍事關係十分重要,這源於:一旦與印度結盟,中國自波斯灣、非洲進入中國的印度洋能源航線就得到了保證;與印度結盟之後可以穩定中印邊界,就可以全力爭霸東南沿海,避免受到東西兩面夾擊;印度與俄羅斯是最傳統的盟友,與印度結盟有助於穩定中俄關係;印度正在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而且十分「年輕」,經濟潛力很大,通過中印結盟推動中印貿易有助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可以不斷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等等。

但事實來看,印度並未與中國相向而行,反而在過去兩三年中展現出越來越濃厚的敵意。在封鎖中國APP的事情上一馬當先,在國內不斷對小米等中資企業使絆子,印度還是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制中的一員,這個對話機制顯然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部分,針對的是中國,現在,印度的敵意已經上升到了軍事層面。

據媒體轉載CNN8月6日的報導,一位知情的印度陸軍高級軍官稱,美國將參加與印度的聯合軍事演習,此次聯合軍事演習將於10月中旬在印度北阿坎德邦海拔1萬英尺(約合3048米)的奧利山區舉行,演習重點為高空作戰訓練。奧利山區距離中印邊境實控線只有約95公里。這項演習是第18屆「準備戰爭」演習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美軍來到了中國的陸路邊界。

中美之間雖然是競爭關係,但其中的敵意已經不必再遮遮掩掩,而印度與美軍在中印邊界上進行軍演,就很可能會讓中國陷入西線和東線兩面作戰之憂,印度為何非要找中國的麻煩?

印度為的是「戰爭紅利」。

世界上最重要的紅利是政治紅利(也是文化紅利),文化與政治的進步會推動一個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之後,大西洋沿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憲政改革成為世界的潮流,這是世界進入現代社會的根本標誌,從此我們進入了現代社會和工業社會。

其次可能就是戰爭紅利。

英國在第一次百年戰爭(1337-1453年)中戰敗之後,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國家戰略尤其是軍事戰略,核心就是大力發展海軍。英國是個島國,海軍強大之後就可以避免本土遭受戰火的摧殘,本國經濟就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綜合國力就會穩步上升;也就可以壓縮本土防務(主要是陸軍)開支,然後將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入到海軍建設中,最終建立起海上霸權;掌握了海上霸權之後,就可以壟斷全球貿易,為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經濟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本身的綜合國力進一步上升,最終讓自己成為日不落帝國。所以,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過程享受的就是工業革命的紅利和軍事戰略(當然包括一系列戰爭)的紅利。

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霸權國家,享受的也是戰爭紅利。

在一戰之前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其不同時期的主要對手法國、俄國、德國的國勢也十分強盛(否則它們就不可能成為英國的主要對手),奧匈帝國、義大利也屬於歐洲列強,此時全球的力量重心在歐洲。

但兩次世界大戰,讓歐亞多數國家都被打成了一片廢墟,財政嚴重透支,綜合國力遭到了根本性的削弱。戰爭的到來讓歐亞國家只能將自己工業品和必需品需求轉向美洲,也只能源源不斷地從美國購買軍火,需求的暴增推動美國的經濟、科技、軍事產業實現了飛速發展,隨著綜合國力的躍升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實現了躍升,再加上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最終讓自己建立起全球的霸權地位。

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霸權,實現的就是比較典型的戰爭紅利。

世界大戰會產生戰爭紅利,其他戰爭也一樣會產生戰爭紅利,也可以讓一個國家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了日本的社會經濟,正當日本經濟進退維谷之際,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給日本帶來了重大轉機:地處朝鮮東鄰的日本成為美軍的軍事基地和作戰物資供應地,戰爭「特需」直接推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這為1950年代中期之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日本官方統計,從韓戰爆發到1953年間,狹義的「特需」累計達12.8億美元,廣義的「特需」累計高達23.8億美元。1951年「特需」為日本帶來的直接外匯收入為5.9億美元,1952年和1953年都在8億美元以上。

這讓日本的外匯存底餘額從1950年6月底的2.86億美元快速增加到1952年5月底的11.777億美元,迅速增長了四倍(中國1951至1953年的外匯存底分別只有0.45、1.08、0.9億美元),資本的快速積累讓十分暗淡的日本經濟形勢豁然開朗,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宣稱:「韓戰的發生對日本經濟安定將給予良好的影響。」日本經濟新聞社則直言,「韓戰帶來的特需熱潮把由於道奇路線造成的蕭條氣氛一掃而光,它成為之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契機。」藉此「天賜良機」,日本終於走出了「戰後經濟」的低谷,開啟了日本的經濟奇蹟之旅。

50年代初,在美國全力應付戰爭、出口量減少的同時,被捲入「冷戰」體制的西歐各國也因加速擴軍備戰而急需擴大進口,以此為起點,日本的出口急劇增長,韓戰爆發後的一年間,日本商品的出口價格居然上升了43.5%,資本急速積累。

「特需」和出口的急劇增長讓日本迅速積累了國家發展所急需的資本,同時需求快速放大讓日本的工業體系迅速得到重建並不斷擴張。韓戰之後就是越南戰爭,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繼續受益於戰爭紅利。同時,五十年代開啟了美蘇冷戰,作為美國與蘇聯進行對抗的主要基地,日本繼續受益於戰爭紅利。所以,雖然日本的戰後經濟奇蹟與國家體制的轉變、國民的奮鬥精神等因素緊密相關,但也直接受益於戰爭紅利。

蘇聯於1991年解體,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也在1991年破裂,從此日本陷入了經濟停滯(見上圖),這應該並不是十分簡單的巧合,戰爭紅利(冷戰紅利也屬於戰爭紅利)消失肯定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日本,也出現在德國。

二戰之後,隨著重建的展開也因為冷戰的到來讓德國經濟開啟了高速增長,這也是世界經濟史上最重要的奇蹟之一,冷戰結束之後戰爭紅利消失,德國經濟也從此陷入了低迷,參考下圖。

其實,不僅僅德國和日本,很多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在冷戰結束(1991年)之後經濟活動都陷入了長期的低迷,這固然與諸多因素有關,但國際環境出現劇烈變化、戰爭(冷戰)紅利消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所以,如何實現戰爭紅利就成為一個國家的國家戰略,參考英、美、日、德過去的經濟歷,這種國家戰略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戰略。

今天的國際局勢,中美對抗已經成為事實,未來或可能還會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考慮到中美都是世界大國,一旦開啟對抗就不會在短期內結束,這意味著全球的戰爭和對抗時代將再次到來,當然,「戰爭紅利」也會重現,對很多國家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而印度要爭取實現的就是戰爭紅利。

印度要爭取戰爭紅利,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本國不能成為戰場。

一旦成為戰場,無論勝敗本國就會被打成一片廢墟,資本和人員也會瘋狂出逃,當然就難以爭取到戰爭紅利。

中印邊界在地理上處於高海拔地帶,或許中印之間會出現中小規模的衝突,但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再加上中國的戰略重心在東南沿海,以及中印雙方都是有核國家,所以在未來的對抗和戰爭時代,印度不會成為戰場。

第二,以印度的地理來說,與美國孤懸美洲不同,它與中國是近鄰,這就決定印度不能首先捲入到大規模的戰爭中。

一旦捲入大規模的戰爭,就難保本國不會成為戰場;一旦捲入大規模戰爭,基於戰爭的消耗非常巨大,本國的通脹就會惡化,就會打擊本國的經濟活動。

未來亞太地區很可能是對抗的主戰場,再加上中印邊界的特殊地理條件,印度或許會助攻,但有能力避免自己捲入到大規模的戰爭中。

第三,必須緊貼前線。

這是比較明顯的,只有靠近前線,才會產生大量的軍需需求,這就是韓戰和冷戰時期日本、德國最為受益的根源。當中美對峙的時間足夠長,美日等國基於長期對抗的需要還會在印度境內建立部分基礎工業設施以滿足軍事裝備生產和維修服務的需要,這就會迅速提升印度的工業水平和技術水平,可以助推本國經濟實現騰飛。

因此,無論印度率先封鎖中國的APP,不斷對國內的中資企業使絆子,積極參與美日印澳四方對話,如今又將美軍引入到中印邊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構建中印之間的對抗的局勢,實現戰爭紅利。

印度的算盤打的啪啪響。

就因為印度希望中印邊界成為以軍事對峙為主的輔助戰場,為實現「戰爭紅利」服務,中國也可以在加強中印邊界的戒備之後將自己的戰略重心集中在東南沿海,源於中印邊界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東南沿海對峙甚至爭奪的結果,這是中印之間的時與勢使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13/178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