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司馬南跑到美國買房 縣領導號召縣城買房(組圖)

司馬南美國買房

司馬南美國買房實錘了,驚起一片吃瓜群眾。司馬南的說法是,2010年他"被朋友忽悠"在美國"一個偏遠地區"買個小房。

其實,這真的不算什麼新聞。司馬南早就說過:"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既然要赴美生活,衣食住行免不了,買個房有啥奇怪的?司馬南的鐵粉不在乎。鐵粉的邏輯從來是不管真假,司馬南就是對的。

反而是司馬南本人多少有點在乎,如今看來,他此前就不該到處"闢謠",6月份還被一位律師告上法庭,最後還是實錘了。搞得那麼曲折,著實有點滑稽。

圖/視頻截圖

我是寫財經為主的,司馬南們的離岸愛國生意不是正常的財經業務,但房地產是。司馬南的購房選擇,還是有說頭的。

有網友替司馬南感到可惜,說他2010年25萬美元在美國買房,真不如在北京買個房。從投資收益角度講,確實如此。

2010年,北京平均房價為1.7萬元出頭一點,按照當時的匯率25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大約170萬元人民幣,夠買北京100平方米。到現在,少說也能漲一倍。

司馬南放著首都的100平方米不要,非要到美國"一個偏遠地區"買個小房子,確實挺虧的。從愛國生意的角度怎麼能講通,我不知道。但從房產投資生意的角度講,確實講不通。

另外,聰明的網友忘記了,司馬南在北京是有房產的,美國購房可以從投資多元化、規避風險的角度去理解。但是,這和司馬南的一貫主張相悖了——難道司馬南認為北京有投資風險,而美國沒有?

總之,單從投資角度看,司馬南在美買房投資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說是失敗。北京在中國地圖上也就針尖那麼大,"偏遠地區"才是大把的。如果司馬南當初在中國"一個偏遠地區"買個房,比如鶴崗,那肯定是血虧。

▲司馬南美國住房所在的社區(圖/網絡)

司馬南選擇了在美國"一個偏遠地方"買房投資,而沒有選擇在中國"一個偏遠的地方"買房投資,至少避開了中國樓市的一個雷區。

縣領導號召買房

幾乎與司馬南美國買房實錘的同時,還有一條和房產有關的信息在網上熱傳。

圖/視頻截圖

事情發生在湖南常德石門縣,該縣縣委書記鄧碧波在房地產展示交易會上發言稱:"我希望在今天的會議上,各位同志們、各位領導要帶頭購房,買了一套買兩套,買了兩套買三套,買了三套買四套。"

話確實有點雷人,但也事出有因。石門縣這個偏遠縣城,這兩年房地產供給出現了井噴,遠遠超出了購買需求。

石門縣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該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8%。房屋竣工面積52.71萬平方米,增長94.3%,其中住宅35.13萬平方米,增長173.9%。

可是,石門縣的人口根本消化不了這樣的供給"井噴"。2021年末,石門縣的戶籍總人口也就65.5萬人,全年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不含本鄉鎮)19.46萬人。照此說來,實際居住人口不會超過50萬。

總人口不多,還有大量人口流出。這房市的"深度"可想而知。樓沒爛尾,房市卻爛尾了。難怪縣委書記要號召領導帶頭買房。

但是,"買了一套買兩套,買了兩套買三套,買了三套買四套",可能只能說是美好的願景了。

首先,外地來的"流官"不會有多大購房熱情。今年在這個縣干,明年在那個縣干,最好往省城干,人家買當地的房子幹嘛?扶貧是工作,買房是生活,分得明明白白的。

其次,就算是當地的幹部,要那麼多房幹什麼?自住需求,三套是極限了。再多那就是投資需求,可是這麼倒掛的供需關係,有什麼投資價值呢?

▲石門房價走勢(圖/網絡)

第三方平台數據顯示,石門縣的房價在4000元到5000元的"低位盤旋"多年,橫平豎直的一條直線,有啥投資價值呢?

所以,縣委書記的話也不必當真,不過是帶頭鼓勵的意思。指望領導買房救房市,本來也不現實。

雖說中國縣城裡的幹部多,正副縣級連實帶虛能有五六十個,可是人均四套也就兩百多套,撐足了也就三萬來平。就算科級一起上,包圓了今年的35.13萬平住宅,那往年的存量呢?明年的增量呢?

2010年,司馬南不買,2022年的縣領導們就一定會買嗎?

樓市的真實需求

中國房地產有泡沫,是網際網路上極少數有廣泛共識的認知。可是,這幾年房地產大潮退去後,"宇宙中心"的超一線還是"你大爺",三線以下卻是一片哀鴻。貴的不跌便宜的跌,不符合很多人對泡沫的想像。

事到如今,確實應該重新審視房地產的基本邏輯——購房需求到底是什麼?如果僅僅是居住的基本需求,哪兒睡覺都是一張床,十八線和超一線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就是這麼想,所以他們無法理解超一線和十八線之間相差十倍、二十倍的房價,習慣性地把看不懂的價格現象就打包為"泡沫"。

然而,這只是他們看不懂罷了。支撐房地產市場需求的,從來都不是一張床的安身立命,而是經濟機遇。

圖/視頻截圖

十來年前,一對"滬漂"小夫妻租住在我隔壁。他倆是一本畢業,專業搞裝修設計的。妻子很溫婉,丈夫性格開朗熱心,我們平時關係就不錯。在我裝修房子時,他們還幫我還出了不少點子,交往就更深了。

他們幹了兩三年,攢了點錢,想要開個奶茶店,問我的意見。我並不贊成,但男孩說"總得拼拼,我們才能給自己的第一套房做設計"。滿是憧憬的語氣,讓我記憶猶新。店開了,男孩自封"專業設計師兼職奶茶店 CEO",半是自嘲調侃,半是自豪。

可惜"兼職 CEO"的事業並沒有成功,店開黃了,賠了小二十萬。

不久後,小夫妻來道別,說是離開上海。我以為他們心灰意冷要回老家,正準備安慰一番。"我們要到北京去,那邊一家事務所工資更高,把虧的錢賺回來",他們堅定地告訴我。於是,我請他們吃了頓飯,男孩最後告別時說"看來我們給自己設計的第一套房會在北京了"。

我不知道這對"小滬漂"後來如何。如果他們十來年發展順利,也許在北京安家設籍了。又或許他們還會繼續漂下去,尋找他們的經濟機遇。

這些年輕人的憧憬,才是超一線房地產的真實需求。不是一張床,而是在經濟大潮的潮頭追逐夢想。

這種充滿憧憬和希望的生活方式,是石門縣給不了的。如果他們回到起點,將是另一種模樣。

大城市,大在哪裡

前段時間火遍全網的周公子,道出了實情。

那些曾經看不起他靠父輩的學霸同學回來低聲下氣求他,比那些並不算很高級的"炫富"讓他更得意。如果那對"專業設計師兼職奶茶店 CEO"夫妻回鄉,也少不得和周公子、周家大伯二伯們打交道吧。大致的情形可以想見。

當然,他們能在周公子家的餘蔭下安身立命,比在北上廣深更早擁有給自己設計的第一套房。甚至於在若干年後,獲得當面聆聽書記號召"一套不夠,就兩套"乃至三、四套的號召。但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不甘心。

回鄉就要認命,要逆天改命就要到大城市去闖蕩。擁有大城市的第一套房,就是闖出名堂的證明。然後是小房換大房,大房換好房。這些並不是百分百能實現的,卻是有希望實現的。

大城市的生活不是一眼看得到底的,而是充滿了變數。變數就是機遇,給人帶來希望的機遇。

無論怎麼渲染中小城市的"歲月靜好",都無法改變市場的用腳投票。在所有的經濟活動中,只有最後付錢那一刻表達的意願才是真實需求,購房也一樣。

在大城市中更多的經濟機遇,來自陌生人之間的平等,來自"大伯們"無法壟斷的龐大資源。你看不慣"企二代"的特權,可以跳槽給別的老闆打工。得罪了許家印,不影響你找碧桂園應聘。許老闆們遠比周家的大伯們更大,但是大城市比許老闆們更大。

大城市的"大",給了一代年輕人追求經濟機遇的廣闊空間。這是幾十個縣領導扎堆的縣域給不了的,大伯二伯們跺跺腳,地面都要抖三抖,花花草草的成長不易,還談何夢想的?

這就是中國房地產需求的底層邏輯,至少曾經是這樣的。前幾年所謂的"返鄉潮"在局部地區製造了一些三線以下城市的房地產熱,激活了"縣域房市"的想像。各地競相搭車土地財政,借著"棚改"東風一輪乾柴烈火。

這些地方官員沒有意識到所謂"返鄉購房",不是持續的房產需求,更不會激活本地經濟。

人如果還在外面漂著,那麼一套"情懷房"之後再無下文。即便人從大城市回來了,也帶不回大城市的經濟活力,他們只會融入大伯二伯們創造的生態。南橘北枳,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房地產,並不只是賣地造房

當然,個體選擇無所謂對錯。失望了就回去,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經濟是另一回事。失去經濟機遇的人多了,經濟也就沒有機遇了。

大城市不是天然有經濟動力的,沒有產業發展的空間,也就沒有經濟動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公共空間,沒有法律底線維持的公共空間,陌生人為主體的巨大城市空間甚至比小城市更有壓迫性。

這種壓迫性會逼走更多"漂",這不是經濟驅動,但是最終會在經濟呈現。而房價,也不過是經濟呈現的一種。

因此,不看好"縣域房地產",並不等於認定大城市的房價會永遠"漲漲漲"。沒有經濟機遇的大城市、變得壓抑的城市空間,憑什麼"漲漲漲"呢?如果我們還是把房地產看成是賣地造房的簡單生意,那麼很快就不會有房地產了。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只會證明司馬南在美國的房產投資是有先見之明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21/179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