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曾說:「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
當我們感到累的時候,學會休息,而不是放棄。
倘若把每個人比作彈簧,那麼我們遇到的所有人與事,都會變成彈簧的受力來源,影響一個人的「變形」程度。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能力的高低,而在於內心的從容。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把生活的苦難當成饋贈,培養了自己內心的彈性。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
哲學家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當一個人固執己見,不懂變通時,那麼這種認知上的淺薄,也會一步步將你推向深淵。
在《不要用別人的腦子思考你的人生》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的朋友從雪梨回國,一個男性朋友問她雪梨是否是澳大利亞的首都。
朋友說:「不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
男性朋友為此辯解說:「在國內,大家都會這樣認為。」
朋友問其原因,男性朋友堅定地說:
「反正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試圖向男生解釋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這件事,但對方始終固執地認為應該是雪梨。
就這樣,他們的聊天不歡而散。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彈性,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提出一種「個人構念論」的觀點。
當遇到類似的場景時,一個人會用自己之前的經驗,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
殊不知,不作繭自縛,也不因循守舊,才是看待事物該有的特質。
增加自己內心的彈性,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契訶夫寫過一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讓人感受頗深。
故事中的小公務員在看戲時,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噴到前排的一個人身上。
當他發現對方是一位高官時,內心極為惶恐。
先是道歉,後來又去這位高官家裡登門拜訪,請罪尋求原諒。
實際上,高官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文員卻反覆道歉,高官有些受不了,憤怒地讓文員從自己家「滾出去」。
小公務員沮喪地走回家,最終躺在床上死了。
內心越是敏感脆弱,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認識到:固執己見並不是一種優勢。
而是用內心的彈性,去適應生活的各種變數。
如此,才能認識到更廣闊的世界。
做人有彈性,做事才能有韌性
知乎上有人提問:「能從底層突圍出來的人,共同的特質是什麼?」
高贊回答說:「內心有彈性,低谷時耐得住寂寞,精彩時也能保持清醒。」
對待生活張弛有度,凡事才會盡如人意。
這讓我想起著名游泳健將弗洛倫絲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她從卡塔林納島游到加利福利亞海岸的挑戰引得世界的關注。
經過15個小時後,弗洛倫絲漸漸體力不支,加上海面霧氣濃重,她的視線也開始模糊,於是在心理壓力下,選擇放棄。
雖然母親和教練一再鼓勵她,但弗洛倫絲還是沒有完成挑戰。
而後的幾十年中,她提到此事一直後悔,因為當時她還有半英里就能游上岸。
有些事情能否成功,不完全源於自身能力,更多依靠的是心理彈性。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執著於固有觀念一成不變,而是培養彈性的內心,審視不斷變化的人生。
有一句話說:「生活在哪裡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怎樣去生活。」
走過半生,經歷了人生百態,也嘗盡了人間苦楚。
學會對過去雲淡風輕,才能有信心掌控未來。
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培養自己的內心彈性,才是面對世界最好的狀態。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季的舞台上,阿雅女王的氣質讓大家重新認識了她。
在多年前,阿雅也是一個存在感極低的人。
剛出道時,她憑藉一首《銼冰進行曲》走紅,但之後的時間裡,她一直都是他人的陪襯。
同樣是主持人,小S用自己「心直口快」的主持風格就能hold住全場,但阿雅卻需要靠扮丑搞笑來爭取機會,獲得大家的認可。
但是,她並沒有因此抱怨,而是把每一次質疑與不認可都當作機會,從低谷觸底反彈。
從「受氣包」變成「女強人」,她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
蔡康永如此評價阿雅:
「我相信阿雅對人生的豁達和韌性,絕對不是那些一碰就碎的洋娃娃比得上的。」
確實如此,每一種活法都值得尊重,但有彈性的人生更有力量。
正如阿雅所說:「如果你自己其實不開心,然後你硬要別人開心,我覺得那對別人跟自己都是負擔。」
越是內心強大的人,越能在不確定情境中應付自如。
彈性做人,韌性做事,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素養。
真正厲害的人,內心都有彈性
有一種學名為「心理彈性」的狀態,指的是對周圍環境變化後,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狀態。
這種狀態是動態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
由此可見,培養內心彈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遇到問題克服負面情緒與壓力,全情投入當下。
就像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周瑩一樣,人生雖大起大落,但內心的彈性卻讓她成為人生贏家。
最初,周瑩只是一個靠坑蒙拐騙混日子的街頭混混,即便無意中成為吳家少奶奶,但婚後她身上的江湖氣息從未褪去。
每天就想著怎麼回到以前,過上自由的日子。
但是,當她第一次感受到「世界」之大時,她便推翻了自己無知的想法。
她開始學做生意,以至於後來吳家敗落,還是她想盡辦法在生意場上周旋,賣棉花,織土布。
過程中的艱辛,都是她一路咬牙熬過來的。
做棉花生意賺到第一筆錢,卻在土布上差點栽坑;好不容易開拓了迪化銷售渠道,卻在拒絕圖爾丹之後,失去了迪化生意;砸鍋賣鐵投資機器織布局,卻被無知織工搗毀。
這樣的人生起落,都在周瑩彈性的處理方式中運籌帷幄,一次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如此呢?
我們往往只會在兩種情況下陷入困頓:一是低谷時迷茫,二是精彩時張揚。
別為一時的困境愁容滿臉,也別為短暫的成就沾沾自喜。
能接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才是最有彈性的活法。
民國才女林徽因早年遭遇戰爭,她和丈夫帶著一家人輾轉逃難到西南。
當時生活困頓,房子簡陋,沒電沒水。
在這次顛沛流離中,她還因肺炎險些失去性命。
但她依然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在菜籽油燈的微光下,縫著孩子的布鞋,買便宜的粗食回家煮。
她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
「這兒的陽光總是異常的明媚,天空晝夜湛藍,雲朵自在愜意地飄動。」
人間一場煙火,人生不過硬抗。
心中有陽光,生活才會有陽光。
松浦彌太郎曾說:「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不為往事擾,不為未來憂,彈性過好當下,最是難得。
大雪壓青松,青松依舊挺拔,是因為松枝有彈性,能在可承重範圍內,調整姿態。
煮熟的雞蛋,不容易被摔壞,是雞蛋煮熟後用彈性的力量,減輕碰撞,避免破碎。
人這一輩子,都在追求卓越,卻忘了如何修煉內心。
三毛說:「做一個有彈性的人,當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
別人給不了你的,就自己去創造。
內心越有彈性,人生越精彩。
真正厲害的人,既能接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