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研究:遠離手機、電腦屏幕 兒童青少年幸福感提升

研究發現,兒童遠離屏幕可增加幸福感。圖為示意圖。(記者林伯東/攝影)

各級學校近日陸續開學,在3C產品充斥的年代,有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增加課外活動,如運動、音樂課或與朋友聚會,幸福感會大幅提升,若長時間玩遊戲、看電視或上網,則會降低幸福感。專家建議,師長及家長可適時替孩子安排正向的課後活動,應避免過度強調競爭。

2022年5月發布於「BMC兒科期刊」的研究,由南澳大學學者與澳洲教育部共同進行,於2018年分析共6萬1759名四到九年級學生,每周參加課後活動平均天數,並測量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像是悲傷、擔憂、投入、樂觀、情緒調節及生活滿意度。

結果發現,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時,幸福感會提高,而較低社經背景學生若常參與體育課,呈現樂觀可能性增加15%,對自身生活感到快樂及滿意可能性增加14%;反之,打電動和頻繁使用社群的孩子,幸福感較低,感到快樂及呈現樂觀的可能性分別降低9%、8%。

台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或電玩時,會「自認是主角能掌控世界」,事實上虛擬世界是無法彌補真實世紀的不足。上述研究重點是,影響幸福感不在於本身社經地位,孩子若從事自己喜歡活動、過程中有正向指導者,也能提升幸福感。

董旭英說,團體運動不僅可培養合作、人際溝通,甚至角色責任的承諾,以及帶來自我挑戰,相較正規課程難以實現,提醒師長應適時替孩子安排正向的課後活動,避免強調競爭、或為了升學、學習歷程安排,反造成壓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在3C世代應協助孩子通過課外活動學習社會技巧,包括合作、輪流、分享、情緒調適等,取代對屏幕的依賴,家長也可與孩子溝通,像放學後、完成作業後一小段時間才能用3C,起初孩子可能會爭執,可通過雙方同意方式來嘗試進行。

葉雅馨強調,必須在孩子養成習慣前,考慮自己的習慣及承諾可行性,像是假日戶外運動,就屬於簡單、可行的活動,沒有運動習慣的家長,不妨趁著為孩子安排運動取代屏幕的使用時間,也請孩子幫家長制定一套可行的運動,增加親子共享。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聯合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31/179645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