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漫天霾:不是誰都配稱「鐵娘子」

作者:

現在的主串流媒體喜歡貼標籤,哪怕這個標籤其實牛頭不對馬嘴。這是一個很方便的做法,符合傳播學規律。

例如剛剛被選為英國保守黨黨魁和首相的利茲·特拉斯,大放厥詞地上台,啥都沒幹呢,只因為她是女的,並且說話和穿衣時時處處糢仿其偶像,馬上就贏得了一個稱號:鐵娘子2.0或者3.0。

說「鐵娘子」,人們當然想到的是柴契爾夫人。

但是這些媒體真的了解柴契爾夫人的為政舉措嗎?

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柴契爾夫人的幾個故事。一是她的一段著名演講:

二是傳言她在經濟改革中與內閣成員發生激烈爭吵,拿出一本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摔在桌子上說:這才是我們應該信奉的。

第三仍然和哈耶克有關,她和里根在1980年代掀起了一場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運動,讓英美兩國從長期的低谷中走出。在哈耶克90歲華誕之際,柴契爾夫人寫信給哈耶克:

「到本周,我榮任首相一職已達十年,很多人非常寬宏地評價我們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您的著作和思考給予我們的指導和啟迪,是極重要的,您對我們來說是居功至偉。」

許多人認為他們是奉行市場經濟理論的典範,但真實情況如何呢?

先說正面的。

柴契爾夫人的施政合乎經濟學理論的正面貢獻主要集中在推進產權明晰的私有化改革。

這是最值得肯定的貢獻。

二戰以後英國在國有化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他們放棄了自己曾經躬身倡導、並由此走向繁榮的自由市場理念,連煤礦都是國有的。龐大的公有部門像頭嗜血怪獸一樣吸乾了整個國家的財富,窒息了整個經濟,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黯淡無光。

柴契爾夫人上台後放話:「私有化無禁區」。她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推動去國有化的進程。

英國政府出售英國石油公司(壟斷國企)19%的股份,英國電訊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氣公司、鋼鐵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壟斷巨頭的股票被賣給民眾,甚至皇家軍械公司也被賣給了私有化之後的宇航公司。

她推動市場化改革,解除私營企業的准入限制,激發市場活力。柴契爾政府規定高速公路建設和地方汽車運輸行業必須對私營企業開放,實行自由競爭。將「公共服務」市場化,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社會服務。那些原本由政府財政負擔的公園維護、垃圾清掃、校園伙食、精神病院、福利醫院都可以由私人提供;甚至監獄,都可以由私營企業建造和營運。

在我看來,她最厲害的一招是:將全國100多萬套所謂的「公共住宅」,以折扣價直接拍賣給租戶和私人。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將原來喜歡平均主義的工黨忠實選民,變成了有產階層,從而變成了保守黨的忠實擁躉。這真可謂是經濟和政治效果雙豐收,是找尋英國「自由的基因」、奠定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一步。

打破龐大的工會勢力,當然也是她執政的另一個重大成就。

西方工會,就是一個暴力搶劫組織。他們以武力相威脅,要求產業保護,尋求財政補貼,推動有利於自己的立法議程,提出高於市場工資率的工資,違背市場契約,侵犯企業自主經營權,造成整個社會生產能力的下降。哪裡有工會組織,哪裡就會變成一個相互劫掠、烏煙瘴氣的動物叢林。

他們打著維護勞工權益的旗號,幹著侵犯勞動者和所有消費者利益的齷齪之事。他們威脅恐嚇不加入工會的勞動者,採用暴力手段禁止那些願意以較低工資率工作的勞工與他們展開競爭,最終造成更多的失業和其他行業更低的工資水平。工會成員的高工資,是以犧牲非工會成員的利益,並且犧牲消費者利益為代價的。因為勞動者本身就是最大的消費者。

因此,打擊工會勢力,是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秩序,捍衛自由平等的勞資契約,提升全社會生產效能的應有之意。就像在自由市場上,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手段打擊侵犯他人財產權的犯罪行為一樣。

正因為以上正面作用,市場活力被充分激發,英國從二戰以後的滯漲陰霾中走出,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失業率一度下降到了1%。

現在說反面的。

人們都認為柴契爾夫人是小政府,其實不然。衡量一個政府是不是小政府,就看它的開支水平。

因為政府開支,直接涉及到對稀缺資源的占用。開支,即意味著稅收的增加,意味著從生產領域抽走資源用於滿足當局的目的,意味著啟動國有化進程,意味著可以用這些開支收買特定群體。

因此政府開支只會加大貧富差距。那些拿到蠅頭小利般福利的人,以為他們占了多大便宜,殊不知,那不過是靠近權力的裙帶企業和特定利益集團賺得盆滿缽滿之後,剩下的一點麵包屑。

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增加。為了滿足公共開支的需要,貨幣擴張這一「殺手鐧」也一直未間斷地使用。信貸擴張同樣具有反向的再分配作用,讓先拿到新增信貸的人得益,後拿到的人受損。

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也在增加,這就是把問題和矛盾向後轉移,因為舉債也是稅收,就是對未來的徵稅,只會降低未來經濟增長潛力。

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柴契爾夫人推行私有化改革的成效,並且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到她下台時,通脹率達到了11%,失業率達到了9%。民眾不懂得長邏輯鏈條的推理,反而將一切歸結到改革頭上,社會上充斥著對改革的不滿聲音,演變成了此起彼伏的抗議浪潮。

在關係英國未來的有關重大問題上,柴契爾夫人同樣無法超越自己和黨派的利益,最終鎩羽而歸。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是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保健體系(NHS)。它是英國社民主義福利制度的象徵,是每年耗資百億英鎊的最大福利項目,是全球最大的公費醫療體系,覆蓋英國幾乎所有人口。

公費醫療保障制度像無底洞一樣吞噬著英國人的財富,跟所有國有企業一樣,永遠經費不夠,永遠人員短缺;帶來的卻是低效、浪費、腐敗的醫療服務。這與她力主的去國有化改革也格格不入。但是她從未敢對它動手術,因此投入反而在不斷增加。因為這將得罪大多數選民,用她自己的話說:「削減醫療保障開支,無異於政治自殺。」

第二是她的稅收改革。她正是在稅收問題上栽了跟頭,直接導致了各地的紛紛抗議,最終下台。

她曾經降低企業稅收,同時通過降低福利減少政府開支。例如早在擔任教育大臣時,儘管面臨巨大的爭議,但她不為所動,停掉了學校的「免費」牛奶。政府不應當是所有人的奶牛,牛奶,當然應當由父母買給孩子。

但是執政末期推行的「人頭稅」,卻直接葬送了改革成果。

人頭稅就是人人平等納稅,取消過去地方上依照財產價值按比例課徵的稅收政策。

從經濟理論講,這是正確的。因為比例課稅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稅制,照這種說法,你買一瓶礦泉水,需要2塊錢,馬雲買一瓶礦泉水,應當需要2000萬。但是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必然是趨同的,面對任何人,不論他財富多寡,都是一個價格。到了強制征斂這個領域,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

約翰·馬歇爾大法官曾經說:「稅收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力量」。比例課稅就是結果平等主義的毀滅性政策,和累進稅率懲罰財富生產、打擊最聰慧的人群是一個道理。

有人認為這樣搞才公平,搬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因為國家對馬雲這樣的富人保護更多,或者他需要更多的保護。

這純粹是顛倒黑白的胡說八道。自由市場是自願交換、自願付費、沒有強制的,這是本質區別。他有這些錢,完全可以僱傭世界一流的私人安保。事實上,打仗的錢、修路的錢、維持治安的錢,必然有馬雲的一分子,卻不一定有你的。也就是說,是他在保護大家,而不是相反。況且,並沒有保護他,馬雲估計在燒香拜佛:只要不害我,不再罰我182億,我給您燒高香。

那既然人人都有投票權,為什麼納稅不一致呢?邏輯一致的辦法是,平等地投票,平等地徵稅;如果徵稅不平等,那就要投票不平等,例如英國早期那樣,投票必須有一定的財產門檻,不是誰都能投票決定「公共政策」的。如果不這樣做,窮人人數永遠占多數,投票瓜分富人的財產就是分分鐘的事,那這個社會將集體躺平擺爛。

但是,「人頭稅」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實施平等徵收前,稅額必須大幅度降低。否則就會使窮人不堪重負。

這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由於窮人的支付能力有限,必然會迫使英國政府大幅降低稅收和支出。這樣,人人受益。

然而柴契爾夫人失敗的地方就在於,她在不降低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的情況下推行人頭稅。結果地方政府紛紛大幅度提高稅收水平,使人人「平等」地被搶。結果就是,大規糢的騷亂逼迫她灰溜溜地下台。

唯一體面的稅收改革就是減稅,值得肯定的政府改革之底線,就是減少開支。因為減稅減支,就是減少國家權力,就是把更加完整的財產權還給人民。

像蘇納克這樣的人,為了達成預算平衡,所以要加稅,那就是以支出衡量收入,這就是土匪做派。為了達成預算平衡,你為什麼不減少開支?

你為什麼不裁撤部門、職能和公務人員人數、減少財政刺激政策、降低福利少養懶漢、把公共事業交給私營企業承辦?這才是最好的預算平衡的辦法。

現在說說特拉斯。

她在唐寧街10號發表的就職演講提到了三個政府優先事項: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8/180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