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稻盛和夫:成事之人,必須要懂的5個人生法則

稻盛先生對人生法則的一些精彩論述,希望您品讀完後,能從中受益。

01、「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則

事情的結果由心中如何描繪而定。

如果心裡總是思考「無論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夠成功;「可能不行,也許會失敗」,這種想法占據內心時就會失敗。

內心沒有呼喚過的東西,不會自動來到自己身邊,現在自己周圍發生的所有的現象都不過是自己內心的反映。

所以我們心裡不應該有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裡描繪那些帶有否定性的、陰暗的東西,而應該時常抱有夢想,在心裡描繪積極的、美麗的事物。只要這樣做,實際的人生就會變得美好。

換言之,心態決定了人生。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萬物由心生,萬法由心造」。這不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教義。

我已經反覆強調過,「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這三要素的乘積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結果。三要素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思維方式」。

一個人的心境、心態、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都會在其人生中反映出來。我把這個道理稱為「心想事成」。

佛教教義中有「因果報應」之說。為了講明白這個道理,我曾舉過各種各樣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說法是「思念造業」。佛教中的「業(Karma)」即因果報應中的「因」。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換言之,一個人的想法與思維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惡念。這便是釋迦牟尼佛祖向世人開示的真理。

此外,中國有句老話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常做善事、積陰德的家庭,勢必會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我們常說「德」,簡單來說,所謂「德」就是「心懷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體諒他人、幫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

所以說,「擁有崇高的哲學思想」並非成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條件,只要能夠堅持一生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就是一個有德之人。

雖說「萬物由心生,萬法由心造」,但心念並非立即顯現。正因為如此,即便我再怎麼拼命強調「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則,許多人仍然難以接受和理解。

惡念並非立刻能結出惡果,善念也並非立刻能結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對「因果報應」之說難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時間跨度來看,情況就不一樣了。

上了年紀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來回顧自己從年輕時到現在的人生軌跡,也可以同樣的方式審視別人的人生,看看他們過去如何,現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時命途多舛,中途命運好轉,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從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畢業踏上社會後,卻整日辛勞、吃盡苦頭。

每個人的人生可謂千差萬別,但只要以一定的時間跨度來看,就能發現,短則10年,長則30年,心態與結果往往相符。

因此,我之所以強調「心想事成」,並非想宣傳「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論,而是倡導大家「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

總之,如果縱觀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我認為,這便是世間的法則。

02、改變思維方式,就能扭轉人生

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我用下面這個方程式來說明: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就是說,人生和工作的成果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得來。

首先,所謂能力,也可以說是才能、智商,多半是先天的資質,包括健康以及擁有運動神經等;

而熱情是指工作的幹勁和努力的程度,這是後天的要素,可由自己的意志來掌控。

這兩者都可以從0分到100分幅度內打分。

因為是相乘的關係,有能力卻缺乏熱情的人,分數不高,結果不好;相反能力相對不強,但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發奮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滿燃燒般的熱情,這樣的人取得的成果,遙遙領先於那些有能力的懶人。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甚至可以說「思維方式」決定了人生的結果。

「思維方式」這個詞有點籠統,它是指人的心態,人對於人生的態度,也包括哲學、理念和思想等等。

為什麼「思維方式」最重要,因為它有正負,它可以低於零分,可以從負100分到正100分範圍內打分。

因此剛才也講了,能力強,熱情高,但「思維方式」的方向錯了,「思維方式」是負值,因為三者是相乘的關係,結果就導致一個相應的負值。

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我大學畢業正逢就業困難期,因為沒有門路,多次就職考試都不被錄用。

既然無法正常就業,不如乾脆去當一名「知識型黑社會成員」。在這個弱者吃虧的不合理社會中,加入講究義氣人情的黑社會或許更有出息。當時我就抱有這種扭曲的心態,相當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當時如果真的走上那條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小小的黑幫頭目,略有名聲,然而在那樣一個組織里不管多麼強悍,因為「思維方式」是扭曲的、是負值,就不可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那么正面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呢?這個問題不必想得太複雜,用常識判斷就行。

總是積極向上;有建設性;有感恩心;有協調性、善於與人共事;性格開朗、對事物持肯定態度;充滿善意、有同情心、關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慾;等等。

這些語彙似乎都是老生常談,是小學教室里貼的標語,是簡單的倫理觀、道德律。

正是這些,才是絕對不可忽視的真理,我們不僅要用頭腦去理解,而且要讓它們占據我們的心靈,變成我們的血肉。

03、覺得不行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

「挑戰」這個詞,聽起來振奮人心,很有氣概。但要成就新事業,就必須持有「無論如何都要干到底」的鬥爭心。

如果不是這樣,只是把「挑戰」這個詞掛在嘴邊,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過是空話而已。

我認為,只有不管遭遇什麼困難,都能頑強努力、堅決克服困難的人,才能從事挑戰性的事業。

當各種形式的困難和壓力向我們襲來時,我們往往會畏縮不前,或者改變當初的信念,妥協退讓。

而戰勝這樣的困難和壓力的能量,來源於當事人持有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心。「絕對不能輸,一定要成功。」必須燃起這種激烈的鬥志。

在京瓷內部經常說:「覺得不行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

不管遭遇什麼困難,都決不放棄,堅韌不拔,不斷拜訪客戶,努力獲取訂單。如果將這種努力做一個比喻的話,就是滴水穿石。

就是說,僅僅是一滴水的話,當然無法穿透岩石,但只要無止境地持續不斷,哪怕是小小的水滴,也能洞穿岩石。

用這種強烈的意志不斷挑戰,最終必能殺出一條血路。

事實上,既沒信用,又沒實績,也不屬於任何財閥的京瓷,從那些似乎不可能取得訂單的公司那裡拿到了訂單。除此之外,京瓷也拿到了其他大型電器公司的訂單。

京瓷就是這樣一家企業,用頑強的意志挑戰困難的局面,獲取被認為不可能取得的訂單。

而且,不管訂單的技術難度有多高,都拼命努力,全力爭取在約定時間內交貨。就這樣不斷開拓新客戶,不斷提升業績。

這個時候,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持續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迄今為止,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局,我都會想:「以前的方法或許不行,但一定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殺出一條血路。」

進而拼命思考打開困局的方法。不管面對怎樣嚴峻的、困難的狀況,都要絞盡腦汁,思考一切條件,探索克服困難的具體方法。

要想挑戰獲得成功,必須像這樣努力鑽研創新,就是思考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並秉持「不離不棄」的姿態。

所謂挑戰,並不是單純的勇氣,也不止是堅韌不拔;也不是僅僅相信可能性就行。必須徹底地思考怎麼做才能打開困難局面的具體方略。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決不放棄,堅韌不拔,持續思考,鑽研創新,「這麼做試試,那麼做試試」,只有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打開困難的局面,從而挑戰獲得成功。

04、善行利他,是人生的修行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人生的目的都是確定的。這個目的就是為社會,為他人盡力,人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出生的。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目的。那麼,為什麼說人是為了「為社會,為世人盡力」才來到這個世界的呢?

這是因為,只有積善行,才能消除前世積累的罪孽,不淨和惡業。

這個善行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力的「利他行」,不需要花費什麼金錢,而是首先要擁有關愛和體諒之心,從這裡開始就行。

只要抱有一顆真正為所有人好的和諧美好之心就可以了。

「利他」這個詞,換個說法就是愛,就是關懷和體諒,為他人好。這樣的心態次數越多越好,次數越多就越能消除「前世積累的惡業」。

因為,有「前世積累的惡業」,這種因緣導致的結果導致我們的人生遭遇挫折。為此,我們要在現世努力為社會,為世人盡力,努力踐行利他,努力思考利他。

努力這麼去做,壞的因緣就會不斷被消除,我們的命運就會因此而不斷好轉。

只要能解放內心的真我,我們的人生就會發生巨大轉變,就會進入幸福美好的狀態。因此,我們必須踐行利他。

這個利他行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的家人獲得幸福,就是守護自己的家人。

因為大家不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對他們好就是利他。大家哪怕對別人不管不顧,但對自己的家人卻總是很愛護的,這就是利他的這一步。

接下來,如果你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那就要努力照顧好員工,這也是利他。企業變得更大時,就要關照股東。甚至是股東,還要關愛客戶。

企業更加發展壯大時,就要關注區域社會,還要關心國家,甚至要關愛地球。利他這個事情,是需要層層不斷擴大的。

如此這般地實踐利他行為,可以幫助我們消除不好的因緣,這就是修行。

所以,現世對我們來說,就是通過行善不斷進行自我淨化,自我純化的時期。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方面,人生就是純化心靈的旅程,而另一方面,現世還可以說是淨化心靈的道路。

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利他,我們的命運就一定會向好的方向轉變。

05、用「真我」來判斷問題

人心的中心部分存在著「靈魂」,靈魂的最深處存在著應稱之為核心的「真我」。所謂「真我」,用「真善美」三個字來形容最為貼切,它是最純粹、最美好的心。

這種充滿愛與和諧的、清澈的「真我」,存在於所有人的心靈深處。但是,經受世間波濤的衝擊,歷經各種酸甜苦辣,我們會掌握各種各樣附著在「真我」之上的知識和經驗。這些在佛教中被稱為「業」。覆蓋著「業」的「真我」,就是「靈魂」。

佛教主張輪迴轉生,也就是認為重生是存在的。人在很多次「重生」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驗,造就越來越深的「業」。

有時候我們會說,「那個人的靈魂不好」,這指的是那個人在這世上積累了不好的「業」,也就是不好的行為、想法、經驗、知識等。

出生來到這世上的時候,我們已經擁有「靈魂」,在「靈魂」的外側,包裹著「本能」這個東西。

剛剛出生的嬰兒,不需要任何人教,就能從臍帶被切斷的瞬間,張開嘴開始肺呼吸,然後吮吸母乳攝取營養。這些全都是本能所形成的「業」。

接下來,包裹在本能外側的「感性」逐漸發育。隨著不斷成長,嬰兒開始張開眼睛看外界,開始聽到聲音,感覺不舒服就會哭泣,向父母求助。諸如此類,這說明感性在逐步形成。接下來,感性的外側又裹上了「知性」。到了兩歲左右,當感覺和感情充分發育時,知性就開始萌芽。

就這樣,心這個東西,最中心的部分存在著包含著「真我」的「靈魂」,在「靈魂」的外側則包裹著本能、感性、知性,就像洋蔥的皮一樣層層包裹。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心」這個東西。

那麼,在判斷事物時,這個「心靈結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一方面,基於「本能」做出的判斷,得失就成為基準。比如,人就會把是否賺錢、對自己是否有利作為基準,做出判斷。

另一方面,依據「感性」做出的判斷。比如「討厭這個做法」「喜歡這個人」,等等。這樣的判斷,即使一時行得通,也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

那麼,用「知性」做判斷會怎樣呢?

條理分明,思路清晰,邏輯通暢,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知性並不具備對事物做出決斷的功能。

不管多麼講究邏輯,這個邏輯實際上往往還是基於本能和感性做出的判斷。

就是說,用本能、感性或知性,並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越是決定事業走向的關鍵判斷,就越是需要發自基於「真我」的「靈魂」。

「真我」,用「真善美」三個字來形容最為貼切,它是最純粹、最美好的心。

所謂「發自靈魂的判斷」,歸根結底,就是以「作為人,何謂正確」為基準做出的判斷。

不是以「得失」,而是對照單純的道德和倫理,以單純的「善惡」作為判斷的標尺。

換句話說,就是做符合正道的判斷。

讓這樣的規範在自己的心中深深紮根,即使碰到未曾經歷的局面,或是遭遇必須迅速做出判斷的事態,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把人生和事業引向成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經營管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9/180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