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中秋佳節,最美的「中秋」古詩詞:這5首最經典,寫盡了相思!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在浩繁的詩詞裡,數不盡的詩人,在中秋之夜用所見所感,為我們留下了不朽詩篇。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在唐代詠中秋的詩作中,王建的這首詩是最著名,也最具代表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這首詩意境很美,畫意濃濃,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絕對稱得上賞月名篇。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故鄉親人的詩作。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與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有異曲同工之妙。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承接頷聯,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構思奇妙,意境幽清,只有經歷過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才能寫出如此妙句。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米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詞詩作,也是妙手偶得,竟成精品。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劉禹錫有「詩豪」之稱,詩作向來大氣磅礴,這首玩月詩作卻婉約多情,清麗柔美。

首二句描寫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個塵世,手法形象。頷聯兩句點出了酷暑初退涼秋即至,九霄清淨,萬景澄明,一派開闊之象。

頸聯中的「讓」字可謂神來之筆,點出明月的光彩遠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讓。尾聯由天上想到人間,對比之中似寓感慨。

宋·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蘇軾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

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從藝術成就上看,此篇屬於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在格調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尤其是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流傳千年,經久不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文史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10/180106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