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鮑鵬山:闖入中華人間的魔鬼人物:商鞅(圖集)

作者:

01

在了解商鞅這個人物以後,感覺非常震撼。

我沒有想到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一種政治主張,有這樣的一種政治能力,並且政治主張、政治能力在中國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廣泛的,長時間在使用,這是對中國來說是很悲劇性的事情。

對商鞅的記載有這樣一句話:「少好刑名之學」,這是他的興趣愛好,當時秦國地處偏僻,被諸侯看不起,不帶他玩,他有點自卑,很倔強,長期受到歧視,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時,秦孝公下了一個詔:「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我去年做了關於儒家、道家、法家政治倫理的演講,儒家主張人民幸福,道家強調人民自由,而法家追求的是國家強大,所以我一直覺得法家就是一個戰國的思想,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法家是時代需求下出現的思想。另外,如果戰國時代過去了,平常如果使用法家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戰時的政策,放在平時很可怕,所以法家是戰國的思想,主題是強行讓國家強大,為了讓國家強大,人民的幸福和個人的自由在法家看來完全可以忽視,甚至拋棄的,甚至認為人民的幸福和個人的自由有損於國家的強大。

02

商鞅的邪惡思想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詔後就去了秦國,跟秦孝公有幾次見面。

一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二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三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我認為並不是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處被冷遇之後才改變了霸道,其實商鞅是在試探秦孝公,如果秦搞帝道、王道,商鞅就走了。而秦孝公也在試探商鞅,所以對初次和商鞅的見面很不滿意。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人互相試探以後發現對方是自已要找的人,一拍即合於是他們開始搞變法。

在戰國時候搞變法最大的阻力是貴族,雖然秦國從貴族的角度來說是最弱小的國家,但也沒有例外,所以秦孝公和商鞅針對改革變法在宮廷裡面和另外一方的人搞了一次大討論。有一場辯論中商鞅講了一段話,這一段話記載在史記裡面非常振振有辭: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司馬遷

商鞅的意思是說,凡是排擠我的人都是比我低,反對的人都是愚者,而我看到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所以我是智者,考慮國家大事根本不需要和人民商量,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擔當。

他把自己看成是治大功的人,面對世俗反抗和眾人的非議在所不辭,強國才是他真正的目標,利民只是作為最後的目標,為了所謂的利民不惜損害人民,以所謂的長久的利益、長遠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當藉口,來損害當下和眼前的人民利益,這是專制獨裁者一貫的做法,商鞅就是這樣做的。

我們看看他的這段話,商鞅這個人非常善於演講,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喜歡講格言,我們把他的一段話概括一下有很多是格言的。

第一,做事不能猶豫不決,做人不能優柔寡斷,這是他的主張和理念。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議和誣衊,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堅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數人才質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擔事,力不能任事,眼光不能看得遠,胸襟不能容得多,這些人不是依靠的力量,恰恰是需要抵制的阻力,凡是反對我們的都是庸者,反對我們的意見都是沒有價值。

「民強則國弱」,《商君書》將百姓視為國家的奴隸、敵人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眾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決斷。獨裁是專制的前提,必須先保證獨裁的權利才能維持專制,獨裁必須建立一個理論,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值得一提。

第六,法也好、禮也好,其本質不在於一些條文和制度,而在於這些條文和制度背後的價值,價值永恆,條文和制度隨時可以變。

如果僅僅看商鞅這段話非常好,都是有道理,都是人生格言,但是有一點大家忘記了,商鞅所說東西的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找到歷史事實來印證他的觀點,哪怕是小事也會有。商鞅總結的六層道理中,有一個東西貫穿始終,對普通民眾智力、德行的藐視、對他們意見的藐視、對他們權利的漠視、對他們力量的輕視。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光有事實是不夠的,應該更具備價值,這一點商鞅不具備,在秦孝公大變法的討論裡面,我們已經看出未來悲劇萌芽開始,也看到秦國最終失敗的萌芽。

孔孟等人為何在先秦諸子中脫穎而出,超越了商鞅這些事功突出的人,獲得了後世更多的推崇和關注就是因為他們還有價值上的堅持,他們也默許甚至認可維持現有的等級秩序,但他們同時認可人在終極意義上是平等的,他們從來不會漠視普通人對幸福的追求,不會輕視普通民眾的力量。

儒家主張「王道」,道家推崇「天道」

很多年前,北京曾經有一位大學的教授,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曾經有過一個提案:以後進北京的人不能門檻一樣高,要根據他的能力決定有些人可以進北京,有些人不可以進北京,這就是以能力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平等公民的權利,這種思想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同,並且體現在很多政策上,尤其在北京的很多政策上。

我對於《商君書》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更側重點在於成敗兩個字,由於很多人認為商鞅是成功的,很多人認為商鞅倡導的體制是成功的,很多人認為商鞅的政治理念是成功的,我想就這一點做一些反思。

03

商鞅之法的深遠災難

我們看看商鞅做的一件事,他的變法法令制定好了以後,準備推行的時候,他擔心人民不認可,他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立木為信」。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讚揚,包括中小學教材,宋朝的時候王安石對這一點很佩服,他說我們不要看不起商鞅,商鞅讓老百姓相信他很了不起。商鞅在這個事情上沒有體現出對老百姓普通民眾的藐視、漠視、輕視,他這樣做並不是樹立政府的信念,相反他有另外的目的。

商鞅擔心自己的法令頒布後推廣不下去,擔心老百姓意志不夠堅定,朝令夕改怎麼辦於是他做了「立木為信」的事情。「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10金。」老百姓看到這個消息後很疑惑,把一個三丈長的木頭搬到北門是很輕鬆的事情,為什麼要給這麼多獎金這是一個騙局,一定有貓膩,所以人民不敢、疑惑,一定會有這樣的效果。比如說我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有乘客告訴我說,你把我從復旦大學拉到財大,給你5000元。那麼計程車司機敢不敢拉這個人司機肯定會疑惑,這個人是什麼意思

商鞅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果然效果出來了,「民怪之,莫敢徙。」這麼輕鬆給我10金,一個起步價就要給我5000元太奇怪了。

於是商鞅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於是有人站出來搬走了木頭,拿走了巨額獎金。我猜測此人很可能是商鞅安排的「托兒」,商鞅一定有後手,萬一沒有人搬怎麼辦好辦,找一個人作為托兒就是了,這個人搬過去,給他50金,你覺得這是商鞅在民眾面前樹立政府的信譽嗎不是的。是什麼商鞅在向老百姓說,以後只要是政府頒布的政令,不管怎麼樣違背常理你們都不可以懷疑,不可以議論,你聽話就是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2/180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