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男人沒錢沒人脈時,請牢記王陽明4字真言,遲早有一天會出人頭地

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現實中發現就算窮人不拘小節,也很難暴富。那麼貧窮者為什麼會一直窮呢?不少人覺得是出生起點不夠人家優秀,一出生就輸了,就算努力半輩子也靠不到富二代的起跑線。而有人則說是時運不濟,加至自己沒資源人脈的原故,就算再努力也終究難熬出頭。

那麼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明朝名人王陽明的四字真言,希望朋友們從中悟出獨到的見解,獲得一定的幫助。

第一字:「志」,所謂人無志而不立,若志立則天下間無不能達成之事。先賢王陽明先生早就說過:「不志立者,天下無可成之事,雖得百工技藝,仍未有不本於志者也」,簡單點說,人如果沒有志向的話,那麼什麼事都會做不了,無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或者生意,想要獲得成功,過人一籌,就需要先立好個人野心和計劃。

具備這些條件後,作為貧窮人想要有成就,除了這些還是不夠的,需要將野心衍變成真正野心,大丈夫立志於天高海闊之境地,這樣才能做出大作為大成就。而總是把自己限制在小空間小格局裡的話,就只能慢慢熬到死也不能難熬出頭。一個人若是肯立下大志,堅持不懈,始終保持努力奮鬥,那麼亦是能過上富裕生活,接著創造一番大事業的。

第二個字:「勤」,勤是人的優良本質,凡做任何事情,只要肯於勤,懂得勤字的重要性,那麼就離富裕不遠了。正如王陽明前輩所言:「勤於求知,細於做事」這句話裡面刻意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態度,同樣亦能用於日常處事之中,一勤天下就無難事了。那麼對於貧窮又無關係者來說,勤才是真正的翻身大籌碼,只要任勞任怨,秉持一個勤字,始終能混出頭,若是棄勤字於不顧不屑,就算你做其他行為都於事無補。

一般情況里,大部分貧窮人的能力都比富人出眾,不僅擁有野心、才華,智慧也不低。但總是很難鹹魚翻身,身邊結交的都些類型的窮人群體。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窮人總想著走捷徑,快速致富,從不肯腳踏實地的勤奮努力,如果真要有所謂的捷徑之路的話,那也是只有通過勤勞才會發現的,若是你不夠勤勞,空有智慧和才華,那麼機會也不會降臨。

第三個字:「專」,無論愛情、事業、學業都講究一個專字,所謂業術有專精就是這個意思。王陽明先生不僅是心學派的祖師爺,亦是其餘領域的先驅者,包括文章、書法、哲學、軍事等,他都創下不少成就和貢獻。涉足這麼多領域,並非王陽明三心兩意,而是王陽明決定做一件事之後,就會投入全部的精力,專注於這件事,而不會再分散注意力去做其他事。

古人有一句話叫作:「至誠勝於至巧」,作為窮人想要勝人一籌,那麼不論就讀什麼樣的學校,做何種工作,習什麼樣技能,都時刻保持高度專注,於過程中堅持一絲不苟,懂得放下急功近利心態,從容真誠的投入到當中,認認真真勤勤懇懇的把事業做精做深做熟練,這樣才能做出成績來。

第四個字:「借」。這裡不是借網貸的意思,而是懂得借勢而行,是事半功倍。相信大家都知道,王陽明先生是一位軍事家,精通陽謀陰謀等兵法。明朝時期,寧王叛逆,起兵作亂,王陽明受命前去平定,當時他便以借勢之法巧妙的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王陽明先生覺得,舟於水上不進則退,仍是費力不討好,如果懂得因勢利導,那麼就能輕鬆的行駛。

借勢不僅能在戰爭里使用,亦能普遍運用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能夠深入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那麼貧窮無關係的窮人,就更需要懂得借勢,這是能夠熬出頭的根本之一。在勤快努力之際,遇勢懂得借勢托力,做到順勢而為,懂得事情傾倒性,避免逆勢而行,那麼就能事半功倍。相反,一些窮人,性情固執,遇事不甘心,仍逆勢而為,最終適得其反,落得一敗塗地之困境。

所以說,欲成大事大功者,需要讀一讀王陽明先生的作品。縱觀王陽明一生,從平凡人進化到聖賢人,著述的哲理,令人佩服。那麼閱讀王陽明的文章,則會增加你見識閱歷,更加懂為人處世。

朋友們若是想深入研究王陽明,這裡推薦比較一本具有價值參考的王陽明作品《知行合一》,書中詳述了王陽明諸多鮮為人知的小細節,體現他為人處世的精妙之處,而且還能全方面的解讀他傳奇的一生。

另外,王陽明的哲學心態,對現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仍有著特殊意義的引導,通過對他的理解和學習,能夠有效幫助您處理人生的各種難題,從容的做到「知行合一」的處世態度。

除此之外,這一套書籍還有第二本,名字叫《傳習錄》,內容融匯了王陽明先生一生的哲理精髓,以及中心思想。而且它是一本研究王陽明哲學和想法的重要素材,通過閱讀本書能夠清晰了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人生感悟,從而吸取其中精髓,習得真正的人生智慧,提升自身的品格。

假如生活刁難了你,不如多點讀懂王陽明,從而讓人生路走得更順暢。其中這是不用花太多成本的付出,當你學會懂得了,自然是人生的一大益處,從而影響他的後半生,且離成功不遠了。

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講,人生於世間上,每日面對油鹽醬醋,本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歷練。當遇到困難和迷惑時,如果沒有良師益友幫助引導,不如靜靜下心來,好好讀懂王陽明的作品與其中的哲學,這樣做總是有益無害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貓眼觀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2/180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