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有限的核打擊」將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極其危險的妄想,對俄羅斯本身構成的威脅遠遠大於對烏克蘭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威脅。

  似乎大家都在為普京總統的演講而提心弔膽?在我看來這是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情——普京絕不會總動員。這是我們在幾個月前就解釋清楚的問題,但從我收到私信的規模來看,我今天還是得再次解釋一下這個問題,順便再講一講為什麼俄羅斯絕不會使用核武器。

  首先我們總結一下普京演講的兩個重點:1.進行30萬人的局部動員 2.表示俄羅斯已經準備好支持頓巴斯、赫爾松等4州獨立。先談支持部分地區獨立公投的事,俄羅斯之前是做好直接吞併這些地區的準備的,但隨著戰事的崩盤,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為「接受公投結果」。這很容易理解,一旦俄羅斯官方正式承認這些區域劃入俄羅斯版圖,那麼這場戰爭將不會再有任何「妥協點」,戰爭只會以基輔陷落或是俄羅斯退出烏克蘭全境並遭到徹底的清算作為結局,而現在前者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所以克里姆林宮需要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推遲這一「絕望時刻」,還得找出一點理由給國內民眾些許交代——獨立公投就算舉行(現在定在23-27號),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統計,統計完之後也會有各種相關程序,拖上幾個月是沒問題的,期間莫斯科會再想出別的藉口。順帶一提獨立公投的結果早就定好了,不要意外,因為整個公投的組織和統計都是由FSB來完成,一些小道消息甚至直接給出了投票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俄羅斯在頓巴斯搞的強制動員

  公投是沒什麼看頭,那麼局部動員呢?演講里普京其實沒有提到過確切的數字,30萬這個數據是邵伊古補充的。有兩個理由讓普京絕不會宣布總動員:

  一是俄羅斯沒有總動員的能力。也許前蘇聯可以總動員,但俄羅斯絕對不行。前蘇聯的軍事學說和戰略要求就是為總動員設計的,從實際情況看,前蘇聯軍隊和軍事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了,可以迅速而巨量地擴大其隊伍——這意味著軍隊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去接受海量的訓練不足、甚至是未經訓練的兵員。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二戰時期蘇聯動員兵正在前往前線

  前蘇聯時期各野戰師中軍官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在和平時期的編制需求,為什麼呢?因為在動員之後,編制內的隊伍會迅速擴大,現在它需要這些額外的軍官來指揮新兵。此外,蘇軍還維持著昂貴的訓練設施(用於訓練士兵)和軍事學校(用於訓練軍官),用於在戰時用這些學校訓練新的軍官來替換戰損。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是很花錢的,準備一支同樣也是

  一位前蘇聯炮兵軍官回憶過他是怎麼進入軍隊的:二戰期間,一群動員的新兵被要求坐下來寫三角函數題,那些能夠做出來的就送去炮兵單位,而寫不出來的人就變成了步兵。蘇聯保持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以備世界戰爭和隨之而來大規模動員。然而,它是超級昂貴的,在沒有這樣一場戰爭的情況下沒有什麼意義。理所當然的,這些設施在90年代後逐漸荒廢,並且在謝爾久科夫的改革中都被廢棄了。謝爾久科夫部長發起了一項明智的改革,以建立一支隨時準備應對衝突的專業(職業化)軍隊。然而在實踐中,這意味著軍事理論的改變,新的軍事理論根本不包括大規模動員的選項。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謝爾久科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沒考慮到後面的問題...

  基礎訓練設施一個接一個地關停,超出野戰師編制軍官也被大規模解僱。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一個事實:俄羅斯沒有能力進行總動員。俄羅斯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徵召大量的新兵,但是無論如何沒法在同樣的時間裡訓練足夠的軍官。俄羅斯的骨幹軍官都已經前往烏克蘭,並且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還保持著「相對健康」的狀態——其他人都在烏軍的戰績榜上或者戰俘營里。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總不能讓國防部長自己去吧...

  其次動員是需要裝備支撐的,即使不去挨個數坦克和步戰車的數量,只看最近在俄烏戰爭上出現的坦克和火炮的型號,都不會有人認為俄羅斯能夠「變出」更多更新的裝備來武裝一支比現有人員數額更大的軍隊。同樣經濟也不允許,隨著制裁的繼續以及油氣出口的受限,俄羅斯已經很難維持戰爭財政,在現有狀況下也許不明顯,然而一旦涉及到叫停全國大量生產力的總動員時,我們將會看到俄羅斯經濟的總崩潰。

  從這些淺顯易懂的證據來看,俄羅斯是沒有能力進行所謂「總動員」的。

  二是普京不敢進行總動員。自開戰以來,克里姆林宮和聖彼得堡/莫斯科這兩個全國社會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地區簽署了隱形的社會契約——只要你們不反對我的特別軍事行動,就不會有大規模的動員。之前的「武裝部隊人數增加」不過是對已經發生了的地區動員的承認,並不是新的動員要求,所以幾大富裕地區還能保持穩定。但如果普京不顧我們在第一條中提到的問題,執意要進行動員呢?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這可能變成一場嚴重的災難,畢竟這意味著俄羅斯的軍事基地和現有的訓練設施將被無心和無能的軍官領導下的大量積極性不高的新兵所淹沒(更有積極性和能力的人在烏克蘭)。你不能只是把新兵送到前線去送死,你必須得給他們發些裝備,進行如何使用這些裝備的基本訓練,把他置於某人的指揮之下,然後把他們全部運到烏克蘭。同時,你需要在某個地方給他們提供宿舍和食物。這一切都得在幾乎沒有基礎設施、幾乎沒有組織能力的情況下進行,而且是在實際上排除了這種動員的可能性的軍事理論下進行。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他們是誰不重要,但他們手裡...

  設施里充斥著臨時徵召來的平民,他們都知道自己要被送往烏克蘭,並且知道自己大概率活不成。一般來說,我們傾向於極大地誇大手無寸鐵的平民的作用,而低估在國內衝突中持槍者的作用。這部分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部分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故意專注於描述「非暴力抗議」,而刻意忽略其他的東西。此刻在俄羅斯發生大規模起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可能性將會直線上升。

  1917年俄國GE命的主要(和被低估的)因素,或者說一連串成功的政變,都是持槍的人完成的。更確切地說,是聖彼得堡(彼得堡)的駐軍和駐紮在喀琅施塔得的波羅的海海軍,那裡離首都非常近。「人民」沒有機會推翻沙皇,除非沙皇:

  1.動員他們

  2.把他們帶到首都

  3.訓練並發給他們武器

  4.確保他們有理由推翻自己,在這一次GE命中的理由是「避免去一戰中戰場送死」

  1917年的情況是可以預見的。1916年11月,尼古拉二世可能已經懷疑他的內政部長普羅托波夫有反對他的陰謀,並已在尋找其他候選人。他把這個內閣職位提供給克里扎諾夫斯基,但後者提出了幾點要求:

  1.將近衛騎兵(最富有和最有特權的貴族軍團)送回首都

  2.將首都46萬義務兵組成的龐大駐軍的一部分轉隸為警察(聽著,我們不會送你去打仗)

  3.將其餘的駐軍趕出首都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計劃,旨在降低爆發GE命的風險,然而沙皇拒絕了他,所以克里扎諾夫斯基也拒絕成為內政部長。不到三個月,沙皇就被推翻了,主力就是首都里的這些義務兵。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我想說的是,學者們往往會誇大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是文人,對一些高深的邏輯構造很著迷,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傾向於低估一些來自外省的未受教育的土包子的地位,即使這些土包子恰好在首都武裝起來,人數達到46萬。這些土包子作為GE命因素比知識分子更重要。這些被徵召的土包子可能對複雜的邏輯結構沒有興趣,但他們絕對有自治機構和自我利益。而且他們還有槍,而且他們還有近50萬的人數。因此,他們的立場意味著一切,而知識分子的立場則毫無意義。

  看到這裡,我相信任何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放下關於這種總動員問題的擔心,局部小規模的動員是可能的,但也是缺乏訓練、裝備和軍官的拖延式的動員。那麼關於戰線問題,大家也很關心核武器的作用,也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在前線局勢搖搖欲墜的此刻,俄軍內部不免又出現了使用「奇蹟武器」(Wunderwaffe)的聲音:既然T-90M、BMPT這些決戰兵器都無法摧毀烏克蘭人的防線,那麼乾脆一步到位,上核武器!實際上使用核打擊的想法早在開戰之初就存在,無論是普京口中「他國無法使用的決定性力量」,還是拉夫羅夫對不使用核武器的閃爍其詞,都在向我們顯示俄羅斯領導層對核打擊的幻想,或至少將其看作是一種高效的威懾力量。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首先我們要將核力量分為戰略核武器(SNW)與戰術核武器(NSNW),前者一般是指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洲際飛彈,目的是為了「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拉著全人類一起完蛋」。而射程低於這個水平的核武器,很多時候被視為非戰略核武器,也就是戰術核武器。在早期的核打擊力量評估中,任何核武器的啟動都意味著核大戰的全面爆發,但在1969-1979年,在蘇聯和美國關於限制戰略武器的幾輪談判中,具有洲際射程的核力量被挑出來作為一個特殊類別,將它們視為「核大戰啟動按鈕」。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在締結了幾個蘇美裁軍條約後,幾類戰術核武器被取消了——俄羅斯和美國都在積極削減其過度膨脹的戰術核武器庫。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擁有多達21700枚戰術核武器,這給核武庫的維護、技術安全和可控性帶來了巨大問題。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戰術核打擊力量——圖-22M3M

  那麼經歷過這些裁軍條約之後,俄羅斯還剩下多少枚戰術核彈頭?很遺憾,我們無法得到確切的數字,比較權威的說法從860-1040枚到1912枚都存在(相較而言對美國的評估是230枚彈頭,其中100枚部署在歐洲)。但仍然能從另一個角度去估計俄羅斯的戰術核打擊能力——彈頭載體數量。從目前可以攜帶戰術核彈頭的載體數量(圖-22M3轟炸機、蘇-34戰鬥轟炸機、伊爾-38和圖-142反潛機、949A型核潛艇和飛彈巡洋艦,以及伊斯坎德爾飛彈系統)來看,俄羅斯可用的核打擊能力不會超過520枚。一些過於老化排不上用場(比如蘇-24戰鬥轟炸機)的載體不必納入統計,而實際上大多數載體仍然使用的是常規彈頭。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949A型核潛艇托木斯克號(K-150)

  那麼俄羅斯會使用核武器嗎?首先我們可以排除使用戰略核力量的可能,畢竟啟用洲際飛彈意味著全面的、無法停止的核大戰的爆發。不僅僅是戰略核力量的恐怖破壞力,更是這些武器一旦啟用,就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核反擊(畢竟你不會真等飛彈軌跡算出來了再發射自己的核武器),那至少是一大部分人類的最後一天。那麼退而求其次,俄羅斯會不會使用戰術核武器?在入侵烏克蘭之前,俄羅斯就進行了相當數量的「核威懾」演習,戰爭爆發之後,更是將這些核力量置於「特別管制」之下,向其他國家發出了赤裸裸的警告:俄羅斯有膽量走到最後。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2012年閱兵式上的白楊-M,注意巨大的MZKT-79221發射車

  在蘇聯時代,蘇聯高層從未能夠解決從常規衝突過渡到核衝突的可控升級問題。龐大的軍隊和同樣龐大的核武庫意味著一旦與北約爆發熱戰,那麼全面的核子戰爭幾乎不可避免。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無論是軍隊規模還是核武庫規模都遭到了大幅度的削減。於是乎,從2010年開始俄羅斯開始改變其核戰略:走「升級核武器」與「緩和核力量」的...自相矛盾的路線。

  2017年7月通過的《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在海軍活動領域的國家政策基本原則》第37條規定:「在軍事衝突升級的情況下,展示使用非戰略核武器的準備和決心是一個有效的威懾因素。」

  2020年6月通過的題為《俄羅斯聯邦在核威懾領域的國家政策基本原則》的文件,將「使用常規武器對俄羅斯聯邦進行的侵略,當國家的生存受到威脅時」作為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之一(第17條和第18條D項)。

  此外,核威懾不僅適用於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適用於僅僅擁有「重大常規作戰能力」的國家(第13條)。

  用於消除核威懾的危險中還包括部署攻擊型無人駕駛飛行器(第12條B項)。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冷戰的標誌性產物:SS-18撒旦發射瞬間

  按照這種方法,核衝突的「降級」意味著有可能在無人區或不可航行的敵方水域示範性地使用非戰略核武器,以打擊其士氣,促使其接受俄羅斯締結和平的條件。事實證明克里姆林宮對在衝突的任何階段使用核武器促成談判還是很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自於兩個方面:

  1.削減核武庫降低了全面核子戰爭和各種規模的核事件的風險,但同時會造成一種錯覺,即戰術核武器的使用不會觸發全面核子戰爭,核彈頭的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

  2.現任的莫斯科高層幾乎沒有人實際參與過核武器的研究和實踐,核彈在他們眼裡更像是一種決定性的「神力」而不是一種武器,就和當年希特勒迷信一些「奇蹟武器」能帶來戰爭的轉折一樣,克里姆林宮也有著近乎相同的看法。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2021年閱兵式上的RS-24 亞爾斯洲際飛彈

  那麼如果普京孤注一擲要使用戰術核武器(注意不是戰略核武器),那麼接下來的流程是什麼?這個問題實際上還是相當複雜的,在公開資料里很難找到答案,但也有兩個方面可以進行基本分析:後勤和指揮。

  俄羅斯核武器的生產和後勤是這樣的:核彈頭在生產完成並且離開烏拉爾地區的國家原子能公司工廠(Rosatom)後,會立即納入國防部第12總局(12 Main Directorate of the Ministry of Defense)的管理之下,然後根據彈頭類型和任務要求,分配到中央倉儲基地(TSBH),目前俄羅斯有著12個這樣的核彈頭儲存點。核彈頭在中央倉儲基地會保持戰備狀態,但是日常維護和部件的更換則需要送至專門的技術基地(RTB)來進行。此外,定期(5-10年)還需要將這些核彈頭送回國家原子能公司工廠進行徹底的檢修和升級。通常情況下,戰略核武器的彈頭絕大多數都保存在發射載體中(核潛艇和飛彈部隊),至多需要在技術基地之間走一走。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M彈道飛彈,可攜帶戰術核彈頭

  但是戰術核武器是完全不同的,它們全部攥在國防部第12總局的手中,不經過發射載體,只在技術基地之間循環。也就是說在發射命令下達的情況下,仍需要將它們送到特定的作戰部隊中去。在整個後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時期,常規部隊沒有實際接觸過這些核武器,他們只在特殊的訓練中心接受過培訓。因此,當普京下令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時候,存在著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缺乏穩定性的指揮鏈: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國防部第12總局局長——中央倉儲基地指揮官——技術基地指揮官,而他們也不過是能決定把這些彈頭送到特定部隊而已,也就是說部隊所屬的軍區指揮官,直屬軍官,甚至是發射彈頭的操作員都牽涉其中。在這個指揮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抗命甚至是蓄意破壞),都會導致整個行動的失敗(至於質疑相關人員是否會抗命的問題,建議重新研讀冷戰期間的各類緊急處置報告,古巴飛彈危機什麼的,在高危時期尚且有人不從,遑論關係緩和的現在)。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當然,普京從來就不信任手下人,甚至不信任身邊的人——你從會議廳里那張長到離譜的桌子就能看出來。這種不信任也會成為對使用戰術核武器的一種額外枷鎖,畢竟你會擔心他們到底會把核彈送給誰。那如何解決忠誠的問題呢?很簡單,往裡安插自己信任的人,搞特工出身的普京對這一套自然是無比熟悉,事實上整個執行鏈中都囊括了一系列聯邦警衛局(FSO)和聯邦安全局(FSB)相關的人員。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些「總統直屬」的人事任命,可能不太會助長執行這類命令的人員的熱情...但應該能較為有效地確保命令的執行,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忽視普京強行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很遺憾,雖然這個可能性不高,但它並不是百分百不可能。

  退一萬步說,如果俄羅斯確實使用了戰術核打擊,會發生什麼?實話說這種舉動的帶來的物質上和政治上的影響很難去把握。如果俄羅斯發動的不是對戰線的核打擊,而是旨在「展示武力,削弱士氣」的打擊(比如把核彈扔進黑海),那麼重要的就是烏克蘭會對此產生的反饋。雖然我個人認為這很難改變什麼,甚至會造成俄羅斯軍隊和民眾普遍計程車氣低落(很簡單,如果扔了核彈對面都不願投降,那麼還能指望什麼?),這將會變成俄羅斯最終的、不可逆轉的失敗。但是鑑於俄羅斯軍隊和其他具有工程背景的專家對「人道主義」這個概念理解的缺失,我們無法保證他們能對「人類心理」有著相對正確的模擬。

戳破克宮的謊言——不會有總動員也不會有核打擊

  美國和平衛士洲際飛彈8枚分飛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末日景象

  如果我們談論政治後果,那麼讓我們來重申一遍觀點——對於其他大國來說,不同類型的核武器之間沒有區別。如果莫斯科使用戰術核武器,那麼釋放的信號將不是「這是打擊力量的最高值」而是「我們準備好使用更具威力的毀滅力量」,也就是說整個世界將面臨(無論俄羅斯是否這麼想)徹底的核毀滅挑戰,並且一定會給出克里姆林宮不願意看到的回應。綜上所述,「有限的核打擊」將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極其危險的妄想,對俄羅斯本身構成的威脅遠遠大於對烏克蘭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威脅。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科爾松試車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4/1807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