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西南財大的痛

作者:

和幾個碰瓷諾貝爾獎(稱自己的名譽教授或者「女婿」得獎了)相比,西南財大的沉默是耐人尋味的。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三位獲獎者,其中菲利普·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曾任西南財大金融研究院院長,從2008年開始,直到2021年——人們感嘆,如果他再堅持兩年,西南財大就真的獲獎了。

他是名副其實的「院長」和教授,而不是那種只掛名的名譽院長。相信很多人都感到遺憾,西南財大不少師生就在朋友圈發出了嘆息。

關於迪布維格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他有一位成都太太,喜歡成都,所以到成都工作;一個更大的傳言是:迪布維格因為沒有通過中國雙一流大學的考核,被學校解聘了——這個傳說,其實是用來諷刺西南財大「有眼無珠」,或者是揶揄中國高校的考核制度。

我了解的情況,不是這樣的。

據說,2008年西南財大挖來迪布維格的時候,是通過另一個很厲害的學者引薦的,學校知道他有「世界級」或者「諾貝爾經濟學」級的成果,年薪也高達100萬,在中國大學裡,算是高薪水了。

迪布維格不是那種「名譽教授」,但是也和大學的中國員工有區別。他每年都會來西南財大工作兩三個月,做研究,開課,開講座,同時也為學校的金融學科建設提供建議——僅就最後一項工作來說,這100萬也花得值得,現在西南財大的金融學,在國內也是一流。

有在西南財大任教的朋友告訴我,在校園裡碰到過迪布維格好幾次——他是一個很顯眼的人物,留著長發,有時候還扎辮子,「非常美國」,同時又穿著唐裝,比中國人還中國,他為學生開講座,也大受歡迎。

最終,非常遺憾,迪布維格離開了西南財大。最確切的原因可能有待本人和校方發布,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絕對不是因為「考核不及格」,而被學校「不續聘」。原因很簡單,他所在的「金融研究院」,更像是一個智囊機構,正規說法是「學校非編單位」,不需要考核,至少不需要大家想像的論文、KPI之類的考核。

還有一點網上傳說也是不準確的,迪布維格的機構是「金融研究院」,這個機構現在併入了金融學院,原來的設置可能也沒有了。

我在這裡提出一種設想:如果網上傳說2021年「不續聘」是真實的,更真實的原因不是考核,而是疫情。或許,迪布維格無法適應中國的疫情防控,疫情3年,美國和中國兩頭跑,實在太辛苦了,而且每次來中國,都需要漫長的隔離,這是一個美國人難以忍受的。

網友們猜測的「KPI考核不及格」,只不過迎合了廣大大學教師們的焦慮而已。他們都為考核所苦,也都怨恨這種考核,於是就有人虛構出一個這樣的考核不及格但是卻得了諾貝爾獎的故事出來。

其實,和所謂考核相比,發生在迪布維格身上的故事,可能是另一個版本,也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疫情造成的中外學術交流中斷,不僅讓西南財大痛失一次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也會帶來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意義上,我也能理解那幾個「碰瓷」的高校。儘管這種行為讓人感到尷尬,但是至少也反映出在他們心裡,諾貝爾獎仍然是一個好東西。人們都喜歡宣傳「我親戚考上北大清華」,就是這種心理。

而且,各種「名譽教授獲獎」,也反映了一個現實:過去的某個階段,中外科研交流曾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很多一流學者來到中國大學,哪怕是走穴,也是有價值的互動。如果越來越多的「潛在諾獎獲得者」而不是得獎後來到這裡,至少說明中國高校知道世界一流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這種交流中斷了,這才是最讓人擔心的,也是最痛的。最深遠的痛,不是「失去諾獎」,也不是差距,而是失去可能性,是失聯和自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城市的地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3/181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