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科學家顏寧遭遇瓶頸?清華人海歸後悔紛紛返美

—頂尖科學家顏寧去而復返中國"海歸潮"再起?

美國華盛頓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則對科技人才回流的前景表達悲觀情緒,「現在是不是會出現人才的二次回流,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目前那些政策,都不適合這些人來做。......過去的20年中,其實回去了至少有幾十萬人,但他們中很多人並沒有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 李恆青說,他不少清華大學的同學從美國回去參與科技創業,很多人很快就回來了,紛紛表示水土不服,無法接受國內做事的方式

顏寧即將全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結構生物學家顏寧近日宣布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這一消息和她2017年離開清華大學一樣,再次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有生物科學領域的專家認為,顏寧回國主要出於事業的選擇,但未必會對其他海外的科學家有示範效應。

在很多人眼裡,顏寧2017年離開清華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僅過了五年,顏寧現在又宣布回國任職,這在很多人心中產生了很大的問號。

個人原因

顏寧生於1977年,200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並留校進行博士後研究。顏寧於2007年回國,成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直到2017年離開清華。

清華大學網站在2017年轉載了《中國青年報》就顏寧離開清華發表的評論文章,其中提到顏寧自己解釋說,她離開清華的原因是:「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固步自封而不自知,希望獲得新環境下新壓力的刺激。」

當時外界對此的揣測很多,不少人說,顏寧是因為不滿國內科研體制,才出走美國。顏寧本人並未對這種說法作出回應。而這次顏寧宣布回國,背後的原因為何?本台記者就此發電子郵件向顏寧查詢,截至發稿,未得到答覆。

一位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先生出於安全理由、不具名向本台分析說,顏寧回國可以實現她個人的事業抱負,「現在顏寧回去要當科學院院長,如果回去位置不好,她不會回去。她跟畢業生回去是不一樣的,畢業生是找不到工作回去的,而她這樣的人回去就一定要有好的位置,收入更高,可以實現個人的事業抱負。」

顏寧2017年赴普林斯頓大學後,就任終身講席教授,後獲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先後在《自然》、《細胞》等專業頂級刊物上發表重要文章,還曾榮獲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

但前述那位先生指出,顏寧回國也可能是因為她在專業領域的研究遇到了瓶頸,「顏寧所在的領域,2020年時谷歌有一個人工智慧(AI)的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突破,已經不需要她們那些人來解析生物結構了,像新冠病毒的結構很快就解析出來了,如果由她們人工來做的話,至少要一兩年才能做出來。」他強調,這個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對這一領域的所有科學家都是挑戰。

他提到的這項AI突破是指做蛋白質結構預測的Alpha Fold人工智慧系統。據新浪網轉載微信公眾號「科學網」發表的一篇文章,顏寧當時就此指出,AI技術的發展確實能促進結構生物學的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構生物學家要因此而失業;結構生物學並不僅僅是測生物結構,「結構生物學的主語是生物學,是理解生命、是做出生物學發現;結構本身只是手段,它們是為了回答問題、做出發現。」

來或去,都是一個問題

顏寧宣布回國是在中共二十大剛剛閉幕之際,這個敏感的時間點引來了外界的諸多評論。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強調是由於中國一直營造對人才的良好環境,才吸引了海外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選擇歸國。文章尤其提到了2021年,有超過1400名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回到中國;並藉此強調,美國創新領域的研究環境正不斷惡化。

在生物醫學領域,實際的情況可能遠比這種概括要複雜很多。前述那位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先生近年來在這個領域為中、美雙方做人才輸送工作。他介紹說,上海今年4月進行的封控在全國引起了不少的恐慌,他在醫學領域的舊日同僚紛紛向他打聽「潤」到美國的方式。

但另一面,在過去至少五年的時間中,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出現大爆發,也不斷有本領域的科技人才回國創業。他介紹說,「中國之前沒有原研藥,但這5年出來了好多來自中國的原研藥,甚至有在美國上市的,這刺激了生物醫學研發的勁頭,中國有錢嘛,中國有熱錢在到處跑,所以,很多朋友回去了,就做這些項目。」

另一位在華盛頓地區從事生物科技領域工作,並參與了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創業的先生匿名告訴本台,過去幾年,這個領域確實存在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華盛頓地區這個領域的人才也有不少回國,但並不是所有人的處境都很好。

他分析,2018年之前回去的人境況還不錯,但2018年之後就所不同,尤其是今年,整個行業的狀況都很糟糕,「今年以來就進入寒冬狀態了,一級市場也不動了,二級市場更不行。生物科技上市的企業,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國內,A股也好,科創板也好,90%以上都是破發(跌破發行價)的,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完全就按兵不動。」

這位先生指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也有金融方面的影響,再加上疫情方面的政策,其實現在國內的環境並不好。」他暗示說,這些狀況的背後或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他不願多談。

但他強調,顏寧回國和一般科研人才回國不一樣,她創院的深圳醫學科學院實際有政府加持。所以,她回去的情況屬於個例,難以從中看出普遍的趨勢。

美國華盛頓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則對科技人才回流的前景表達悲觀情緒,「現在是不是會出現人才的二次回流,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目前那些政策,都不適合這些人來做。......過去的20年中,其實回去了至少有幾十萬人,但他們中很多人並沒有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

李恆青說,他不少清華大學的同學從美國回去參與科技創業,很多人很快就回來了,紛紛表示水土不服,無法接受國內做事的方式。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4/182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