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獨處,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現在流行著一句話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世事紛擾羈絆中,越來越多的人

渴求一方心靈的棲息地

讓高速運轉的大腦、躁動的心緒

能夠慢一些,再慢一些

暫時地忘卻工作、責任、壓力、煩惱

不被打擾地靜靜待一會兒

可,真到一個人獨處時

我們卻又感到茫然、無聊、沒意思

不知該做些什麼

然後,默默掏出了手機……

本期講堂,讓我們一同聚焦「獨處」

思考如何才是「高質量的獨處」

怎樣能夠獲得這種能力

獨處,是和自心相處

獨處的內涵,不應簡單理解為,空間上獨自一人,更應該是內心的「與自己相處」。這話聽上去有些奇怪。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過自己,何時不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呢?

但當我們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什麼都不想……只是純粹地、安靜地,獨自一人坐在那裡,可能一分鐘要不了,我們就按捺不住了。

腦海中生起各種雜七雜八的念頭、想法,讓我們產生必須馬上做些什麼的衝動。這從本質上來說,是我們想要逃避與自己在一起。

所以,其實絕大多數人,是沒有真正的獨處能力的。正因為缺乏這種重要的能力,我們在面對外在世界時、面對紛紛擾擾時,才會無法保持淡定,感受「歲月靜好」的清淨歡喜。

獨處,是需要訓練的

那我們為什麼會缺乏這種能力?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訓練、管理過自己的心。

我們的內心如同一片田地,能夠生長一切。每個念頭的生起,如同種子發芽、生長,然後形成新的、更強大的種子根植於心田。

因緣和合時,舊種子再次發芽、生長、形成新種子,如此相似相續,增長廣大。這個過程,在唯識中被描述為「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忽略對心的管理,對念頭不加選擇,任由其起起落落,隨意發展。雖也形成了一些善的種子,但不可避免的,還是會被「荊棘」和「雜草」等不善的種子占主導。

一旦安靜下來,便可觀照到雜亂無章的念頭,此起彼伏,令我們躁動不安,難以自處。所以,「高質量的獨處」,並不是人人都有能力享受的。

獨處,可以這樣訓練

那麼,我們該如何訓練並獲得這種能力呢?下面有幾個重要的關鍵點。

■慎獨自律,避免放任自流

慎獨自律,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不放逸散亂,做到表里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比如,即使一個人也不會放縱自己,肆無忌憚地刷手機、追劇、打遊戲……

「慎獨」,是一種人格品質,在佛教中更是一種「戒」的修行。戒,看似是在限制外在行為,實則在幫助我們調伏內心的煩惱相續,是對心念的一種保護。

■聞思經教,樹立智慧正見

這看上去,好像與獨處無關。其實,念頭混亂的根源和本質,是內心缺乏正確見解。

由於我們的認識和思想觀念中,存在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錯誤知見,使得我們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時,無法正確看待、處理,於是製造出種種不良情緒和煩惱,令心念波瀾起伏,難以平復。

聞思經教,可以令我們獲得對世界和生命的正確看法,解除心中迷惑和煩惱。當「庸人」從心靈舞台退場,自然也不會有自尋煩惱的「狗血劇情」。

■訓練觀照,培養正知正念

通過聞思獲得智慧後,還要通過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運用、確認、強化,使道理得以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真實認識和感受,「只生歡喜,不生愁」,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教條。

如此,心念逐漸被淨化,變得清淨、喜悅、敏銳、澄明。此時,獨處就會成為一種身心平衡的閒適和自在。

當這種狀態被不斷保持、強化、延長,就能令我們在面對繁雜事務時,也保有那份從容、自在,不被滾滾紅塵裹挾,變得身不由己。

「人生難得是清歡」

真正的獨處

不是對不悅意境界的逃避

而是對內心的持續覺察和觀照

一個有真正獨處能力的人

即使面對外境風雲變化、利衰毀譽

依然能保持平靜喜悅的心境

安享隨緣自在的人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上海玉佛禪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8/183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