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得了過動症,除了吃藥,家長能做些什麼?

閒不住,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神,和他說話似聽非聽,做事拖拉、衝動,常粗心大意、丟三落四……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不是單純的好動,而是得了過動症。

臨床上,對於患有過動症的學齡期(<6歲)兒童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藥三分毒」,家長們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期吃藥。經常有家長諮詢:吃了吃藥,我們能做些什麼?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閆俊娟指出,家長需要培訓學習。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過動症兒童的抗毒很關鍵。由於過動症兒童的行為經常導致父母出現更多心理壓力,所以父母更容易反饋給孩子負面評價和應對,比如指責和懲罰,想以此改善孩子的行為。但過動症兒童的很多行為並非自己所能控制,或許能短暫看到「收拾完就好了」的情況,但很容易「好景不長」。不良的教養方式更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加重病情,因此,父母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干預技能。

以下是一些針對過動症兒童常用的行為干預方法,包括正性強化(出現好的行為及時獎勵)、暫時隔離法(站在某個地方或者坐在椅子上,直至規定的時間,一般1歲1分鐘,例如3歲孩子可以隔離3分鐘)、反應代價法(出現不當行為或問題行為時撤回獎勵或特權),以及代幣行為矯正法(一種結合正性強化和反應代價的方法)。

父母能懂得行為治療的原則(即識別行為的前因和改變行為後果)並始終如一地使用該方法,則行為干預最為有效。具體來說,父母可通過以下行為治療和環境改變來塑造過動症兒童的行為:

●堅持遵守每日計劃表;

●將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保持在最少;

●為兒童提供特定且合理的地方放置作業、玩具和衣服;

●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例如:與父母、老師、兄弟姐妹或同伴的關係改善(如在休息時間一起玩耍未打架),學習表現進步(如完成功課),更加遵守規則(如不與老師頂嘴);

●獎勵正性行為(如用「代幣制」);

●識別出無意的負性行為強化;

●使用圖表和清單幫助兒童保持「專注於任務」;

●限制選項;

●尋找兒童可以成功完成的活動(如愛好、體育運動);

●採用平靜的訓導方式(如暫時隔離、轉移注意力、讓兒童離開所處環境)。

除了教養方式,和諧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良好品德的言傳身教也同樣重要。

此外,我們還列出了一些其他輔助治療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基於腦電(EEG)的生物反饋治療:不良反應小,有一定的長期療效;

體育活動:感覺統合訓練對於伴有運動技能差的過動症的孩子來說有獲益,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最有效的運動類型、持續時間、強度和頻率;

膳食剔除療法:目前多國的臨床指南不推薦膳食剔除療法來治療過動症;

必需脂肪酸:對於補充必需脂肪酸,目前研究結果相互矛盾,缺乏明確的獲益證據,當然補充脂肪酸不會產生危害。不建議家長使用一些替代治療方法(比如補充大量維生素),不僅沒有明確的效果,還可能存在嚴重不良反應。

總之,對於學齡前過動症兒童,行為干預優於藥物治療,推薦行為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對於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以藥物治療為主,行為干預輔助藥物治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1/183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