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卡達世界盃的黑科技,它們真的毀了世界盃?

阿根廷輸給沙特的驚天冷門讓世界震驚,而上半場「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的7次出場、吹掉阿根廷3個進球的表現,以及頻繁送出的點球判罰,也讓人驚訝。在科技感越來越足的卡達世界盃,有不少人對SAOT和VAR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們表示,越來越高的科技可能會「毀掉」世界盃,毀掉足球這項運動。

但事實上,當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到漫長的百年維度,科技與狠活,其實一直在積極的維度上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盃。

世界盃揭幕戰開賽僅僅三分鐘,在2022年卡達世界盃上首次啟用的「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就第一次向全世界球迷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吹掉了厄瓜多的第一粒進球。

這套系統系統主要由特製攝影機、球內傳感器和人工智慧系統三部分組成。世界盃期間,每座球場頂部將設置12台特製攝影機,對場上的足球和每名球員進行追蹤,以每秒50次的頻率發送數據,能夠精準確定每名球員的位置。

配套的卡達世界盃指定用球「Al Rihla」,將內置傳感器以每秒500次的頻率發送數據,用於更準確地判斷傳球點。特製攝影機和球內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信息將由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分析,只需幾秒鐘就能對越位情況做出判斷,用於輔助主裁判和視頻助理裁判(VAR)更快、更準確地做出越位判罰。

第三個比賽日上,這套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系統再一次成為了比賽的主角——阿根廷對陣沙烏地阿拉伯的比賽中,這套系統在上半場7次出鏡,3次將阿根廷隊的破門宣布無效。

誠然,這套系統的精準程度,有效的幫助裁判更好把握了吹罰比賽的尺度,但是也得球迷們得紛紛吐槽:「世界盃上的科技運用越來越先進,輔助判罰越來越精準,但是總共感覺讓比賽失去了一些樂趣。」

世界盃舉辦至今已經走過了92個年頭,從某些角度來說,世界盃的歷史就是人類發展史的縮影。在過去這近百年歷史中,人類在科技領域有了十足的進步,很多東西都是從無到有,科技的發展貫穿了體育比賽,貫穿了世界盃發展的始終,今天我們就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看世界盃的那些事。

世界盃的「原始人」時代

1930年,由於世界盃設籍在遙遠的烏拉圭,加上當時像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蘇聯等很多歐洲體育傳統強國都沒有參加這屆遠在南美的世界盃,所以歐洲自工業革命之後、一戰之後的很多先進技術都沒有帶到南美洲。

直到1934年在義大利舉辦的世界盃,全世界共有249家報社第一次派出記者來報導比賽,而在此之前很多人了解足球比賽的比分,都是通過口耳相傳,就像影視劇中《The English Game》中演繹的一樣,也算是早年的一個直播比賽雛形了。

《The English Game》劇照

因此,通過報紙看比分,就是當時大眾從媒體報導獲取比分的主流渠道,我們所熟知的利物浦回聲報、曼徹斯特晚報、米蘭體育報、世界體育報等都承擔過這個功能。

直到1920年,位於匹茲堡的西屋電氣製造公司進行了第一次商業廣播——直播當時美國的總統選舉,從那之後收音機作為新鮮事物,成為人們了解世界,了解體育比賽的新寵兒。

而到了1934年,德意兩個國家為了凸顯自己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把收音機逐漸開始大眾化普及化。在那一屆世界盃上,所有來義大利報導世界盃的媒體,也通過無線電發聲,把賽事播報傳遍歐洲大街小巷。

同樣在前電視轉播年代,在世界盃賽場上最有科技含量的,還有球場燈光和記分牌。

照明燈很早就出現在了足球賽場上,世界上第一場有照明燈出現的比賽可以追溯到1878年謝菲爾德體育場的一場比賽,但是那時候照明燈只能靠發電機供電,而且照明範圍無法覆蓋球場的每一個角落,只能達成類似現在小區路燈下比賽的效果。

到1929年普羅維登斯的球場首次使用泛光燈之後,這種覆蓋球場範圍更大的照明光源才逐漸應用到各類足球比賽中,也是因為如此,足球比賽用球的顏色也逐漸變成深色,就是為了能夠適應在強光照射下也能看清楚。

雖然早年的世界盃比賽都儘量安排在了白天,但隨著比賽面向全世界轉播的需要,時間安排的不同,球場上的泛光燈也逐漸起到了作用。到了1950年巴西世界盃時,絕大多數球場已經裝上了泛光燈。

記分牌也是電氣革命帶來的產物,在近現代足球啟蒙時,大多數球場記分牌要麼通過黑板手寫、要麼通過紙質卡片和白板,依靠記分員爬上爬下去手動修改比分。通電時代的到來,讓體育記分牌得意升級換代,告別原始時代。

1908年,芝加哥發明家George A. Baird在棒球上首次運用了電子記分牌,之後在賽場上,新的電子記分牌可以讓記分員遠程更新。在接下來的20年裡,記分牌上開始陸續出現球員姓名、號碼、陣容等等更多的信息。同時屏幕大小的不斷升級,也讓商家們也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機」,公司和贊助商的廣告詞也逐漸出現在了大屏幕上,1934年這樣的電子記分牌也第一次出現在世界盃的賽場上。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國休斯敦太空巨蛋場館就有一個474英尺寬的記分牌,這是當時體育界最大的記分牌,它裡面包含了5萬盞照明燈。

當世界盃遇上電視

1954年的瑞士,二戰後的第二屆世界盃,成為了人類第一次通過電視來觀看世界盃足球賽的轉播,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盃史的里程碑,從這屆世界盃開始,全世界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最頂級足球賽事轉播。

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英國足總杯就開始嘗試通過電視轉播的方式,讓走入到英國球迷的家庭中。雖然大不列顛是老牌工業強國,但那時候電視對於大多數英國人還是奢侈品。不過隨著時間來到1950年代後,電視的普及讓電視轉播足球比賽在英國成為家常便飯。

1953年,BBC為足總杯決賽的轉播權,向英足總支付了1000英鎊。這筆錢在現在看來如同毛毛雨,但在當時就是天價轉播費

久而久之,電視轉播足球比賽的盛行,也被帶到了世界盃賽場上。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電視轉播還只是錄播,沒有實況直播。雖然錄播和直播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天壤之別,但在當時資訊流通不足的年代,差別並不是很大。

說起來在電視轉播足球比賽剛剛興起的時候,英國不少保守人士是反對的。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足球畢竟是要去現場才能看得,看電視體會不到現場沉浸感;另一方面,還有人認為電視轉播會讓球場流失大量現場觀眾,對收入是不小的衝擊。

的確,世界盃比賽的現場收入,在之後某幾屆有所下滑,但那並不都是電視轉播的鍋,而是跟舉辦地當時的社會環境、待客能力以及比賽本身精彩程度都有關係。

而且我們也得知道其實現場看球和在屏幕前看球,輻射的是不同的消費群體。實況轉播從各種意義上說,都是把足球推向大眾,推向主流的利器。

喬治-阿利森,史上首位電視足球解說

以1950年的足總杯為例,因為電視轉播的原因,觀眾人數暴增100萬,當年BBC僅支付給英足總260英鎊,而三年後就支付了1000多英鎊,可以說是呈指數級增長,那個時期的足球大發展,跟足球轉播入戶到家,有密切關係。

有英足總的珠玉在前,國際足聯在世界盃也有樣學樣,儘管1954年世界盃是實況轉播並非全球同步直播,那屆決賽西德的伯爾尼奇蹟,還是把電視轉播收視率推向高潮——有將近9000萬人通過400萬台電視觀看了世界盃比賽,甚至帶動了電視機在全球的銷量,電視足球的時代由此開始。

從轉播到直播,世界盃只用了4年時間,4年後的1958年瑞典世界盃第一次實現了實況直播,這使得不少球迷通過電視機,第一時間看到了方丹、雅辛、加林查、貝利等球星的表演。

而在1962年世界盃上,剛剛起步的轉播技術又向前邁進一步:德國當時就派了轉播車來到智利進行報導,車中包括完整的廣播和電視技術設備,在還沒有衛星現場直播技術的年代,這個轉播車實際意義上就成了早期媒體中心的雛形。

隨後的幾年間,隨著人類對航天航空技術的探索,各國的人造衛星相繼升空,讓衛星信號轉播比賽逐漸變成了可能。很快,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就第一次開啟了全球通信衛星直播,而且那屆世界盃上彩色直播和慢鏡回放同樣第一次被應用在轉播技術當中。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電視轉播片頭

電視傳媒的興起和流行,也給商業信息提供了更好的傳播載體,世界盃的商業化因此逐漸成為了產業,比如televisa集團以當時天價購買了世界盃轉播權便是對於世界盃商業價值最好的證明。

據統計,1970年世界盃決賽共在全球52個國家進行了直播,吸引了超過6億電視觀眾,僅在義大利就有三千萬。

那屆世界盃的用球「電視之星」就是象徵著世界盃擁抱電視

到了1974年,世界盃電視轉播從一個機位,發展到六個機位,轉播收入也來到了1800萬馬克,比1970年世界盃有了成倍的增長,而國際足聯主席巴西人阿維蘭熱的經商頭腦把麥當勞、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品牌廣告植入在電視轉播中,又一次讓國際足聯依靠世界盃賺得盆滿缽滿。

而在之後的1978年,世界盃轉播權已經賣到了1500萬瑞士法郎,611名媒體記者開始在專門有技術支撐的媒體中心開始了轉播工作,世界盃決賽也終於首次在中國大陸地區有轉播,前BBC負責人哈特表示:「新技術幫我們將比賽呈現出它們從未有過的樣子。」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中央電視台首次轉播世界盃比賽。同年,高考地理試卷的最後一題:「北京什麼時候夏至,布宜諾斯艾利斯什麼季節,阿根廷的首都?」

確實,新鮮的轉播技術、科學技術可以讓人們看到體育和足球此前從未見到的樣子,隨著電視機技術進步,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越來越清晰,從黑白到彩色,從CRT到液晶屏,從有線電視再到高清機上盒。

時間進入到21世紀,看足球比賽轉播已經成為了視覺盛宴。2006年,BBC率先在英國本土和北美大陸實現了16:9高清轉播,4年後的南非,世界盃真正進入到了全球高清的時代。

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開啟,智慧型手機的開始普及,球迷已經可以開始在移動端看比賽直播,新世紀之後的世界盃從圖文直播到移動端直播,都體現了網際網路的重要性。

2010年南非世界盃,一場比賽就用了29台攝影機,這其中包括高清攝影機和飛貓的航拍技術,以用來捕捉慢鏡頭並展現比賽的宏大場面。8年後的俄羅斯世界盃,則進化為33台攝影機,其中8台超慢鏡頭,4台極慢鏡頭,爭取不放過一絲一毫。

也是在俄羅斯世界盃上,首次採用了4K轉播技術和VR轉播,包括英國的BBC、美國的FOX這些賽事轉播先驅,都率先吃到紅利,世界盃上的高科技一直走在前列。

電視轉播技術可以說是世界盃上含金量最高,發展最快的科技,它的發展也催生了世界盃其他方面的科技進步,比如裁判管理方面的進步。

足球場上的科技輔助

早在1962年世界盃,場邊的官員舉一個紙牌寫上換人的號碼已經是世界盃判罰歷史上的重大突破,之後隨著led屏的普及,場邊逐漸有了第四官員拿著led屏幕來主管換人和溝通事宜。

而另外兩個改變則是世界盃歷史上裁判判罰的重大改變,也就是門線技術和VAR誕生。1996年傳呼機開始被運用於裁判工作里,對於場上的及時溝通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後上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際足聯一直有人在推進像鷹眼這樣的門線技術,從網球運動,運用到足球比賽中。

起初國際足聯不少保守派一直反對引進這項技術,甚至就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召開前夕,在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會議上,門線技術的推廣還是被否決。但由於南非世界盃期間出現的了那次劃時代意義的誤判,使得國際足聯不得不認真重新開始討論是否使用門線技術,並最終實行之。

VAR技術的引進也是如此,VAR就是視頻助理裁判,藉助遍布球場鏡頭和機位,來對主裁的判罰起到監督糾正的作用。

本屆世界盃上首次啟用的「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

雖然世界盃賽場上從1994年起是有錄影回放系統,但判罰的滯後性,讓人們逐漸有了很多不滿。

在北美大陸NFL1999年引進裁判回放系統,以及NBA在2003年正式引進回放系統後,足球世界對裁判回放系統的升級改進,呼聲越來越高。

2016年12月15日世俱杯半決賽上,鹿島鹿角3:0戰勝國民競技的比賽中,裁判依據VAR判罰了點球,這也是第一次在國際足聯認定的比賽中利用VAR系統。

到了2018年世界盃前夕,國際足聯終於通過投票決議,決定將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中採用視頻助理裁判技術。

2018年世界盃小組賽法國對澳大利亞的比賽中,當值主裁判庫尼亞在視頻助理裁判的提醒下改判點球,也是VAR技術第一次在世界盃賽場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樣那一年隨著實時傳輸和無線對講普遍應用到各大聯賽中,裁判員執法一場比賽耳麥和手腕傳感器等裝備,也成了常規技術設備。

儘管VAR、鷹眼、3D成像的越位SAOT技術等這樣的輔助工具現在經常被人所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這些輔助工具它起到的作用還是大過它所帶來的問題。

最後我們再來講一講技術發展是如何保證球員健康的,從1954年世界盃阿迪達斯為德國球員開發出活釘鞋,也就是可以換釘的球鞋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無時不刻從更多維度保證球員健康,也將球員的數據更加精細化。

在活釘鞋發明之後的半個世紀,2011年阿迪達斯發布了支持miCoach功能的adizero F50足球鞋。它在鞋底設計了特製凹槽,用於放置miCoach速度傳感器,miCoach速度傳感器可以捕捉到球員360°的動作,記錄球員在訓練和比賽時的關鍵指標運動數據,幫助球員和教練精準分析場上表現。而這款球鞋也是為2014年世界盃所準備,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分析場上數據、跑動熱圖逐漸成了足球世界中的常態。

同樣能提供類似功能的還有我們現在經常所看到的球員穿的黑色GPS小背心、可能將在未來出現的Humanox的智能護腿板都將為場上球員的健康保駕護航。像2014年世界盃廣告中所出現的科幻足球,未來到底會不會在這顆星球上上演,也不是不能讓人大膽設想一番。

科技在進步,流行趨勢在發展,而足球作為一項古老卻活力無限的全球性運動,永遠不會甘於落後。而世界盃,毫無疑問就是足球與當下高科技、時尚潮流結合最好的舞台和秀場。從黑白電視上看到的模糊身影,再到網際網路元宇宙大時代的身臨其境,科技的進步也許讓足球這項運動總是充滿話題和爭議,但也會讓足球永遠不落後於時代。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蘊翔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5/183399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