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肉怎麼烤得這麼焦呀,小心吃了會致癌」
「什麼呀,焦的這一部分才是精華好嗎,燒烤不吃焦都沒有靈魂了!」
「我前幾天看新聞說的,燒焦的部分有致癌物,吃多了真的會致癌。」
「我都快半年沒吃燒烤了,偶爾吃這麼一兩次問題不大,好了好了,幫我遞個雞翅過來……」
有些人在外面吃燒烤,看到燒焦的部分會用刀切掉,或者咬掉再吃;有些人則是「一口悶」,好吃就完事了,管它致癌不致癌的。那食物燒焦的部分能不能吃呢?
一、食物燒焦了不能吃,吃了會致癌?
日本國立癌症治療中心所發行的《抗癌防癌十二條》中的第8條,明確指出不要吃烤的太焦的食物,因為食物內含有的色氨酸在焦化後會產生有可能致癌的物質。
日本的學者也曾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研究人員將魚、肉所含有的色氨酸焦黑後的產物餵食給小鼠,結果發現會誘發小鼠發生肝癌。
但在倉鼠身上,餵食2年(倉鼠的壽命僅有2年左右)也沒有發現倉鼠患癌,且在倉鼠實驗中所使用的焦黑物量很大,將該比例換算至人的身上,人至少得攝入1噸以上的焦黑物,才可能會致癌。
也就是說,控制好食用量很重要。另外,食物的溫度也會影響致癌物的出現。
加熱到120℃:
烹飪食物時,溫度達到120℃以上時很容易出現美拉德反應,這種反應會讓食物顏色變成褐色,且會生成呋喃、吡嗪、噻唑等香味物質,讓食物看起來更有食慾。
但在美拉德反應產生的同時,食物也會生成丙烯醯胺,該物質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作用,在油炸、烘烤後的高澱粉食物內含量較高。
加熱到200℃:
當食物烹飪到達這個溫度時,很可能會產生雜環胺,該物質具有致癌性和致突變性,與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均有一定關係。
加熱到300℃時:
一旦食物加熱超過300℃,其內里的脂類物質會發生熱裂解反應,繼而會生成多環芳烴化合物,最為典型的就是苯並芘。
該物質是一種強致癌物,在食物被烤糊、烤焦的時候含量會大大增加。長期接觸苯並芘,會導致身體罹患肺癌、消化道癌、膀胱癌的風險上升。
二、一級致癌物「苯並芘」,常藏在3種食物
世衛早將苯並芘列為一級致癌物,即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它到底是什麼呢?
上文提到,苯並芘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長期接觸苯並芘,不僅會導致身體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它還具有很強的致畸性和致突變性,可通過母體經胎盤來影響下一代,繼而讓胎兒早產、畸性的風險大大上升。
那苯並芘一般潛伏在哪些地方呢?
1、烤肉、煙燻肉
這類食物在烹飪時需要使用燃燒的木炭,而木炭本身就含有少量的苯並芘,在燃燒時會隨著煙霧入侵食物。再加上食物本身在達到一定溫度時,其內里的糖和脂肪也會裂變成苯並芘,所以這類食物內的苯並芘含量不低。
2、油炸食物
油炸過火、爆炒以及高溫植物油烹飪的食物都會產生苯並芘,如若烹飪過程中出現焦糊的話,含量會比普通食物增加10~20倍。
3、炒菜油煙
有數據顯示,當食用油加熱到270℃時即可產生苯並芘等化合物,長期吸入這些油煙對健康而言十分不利。
為了健康著想,我們在日常要儘量少接觸苯並芘,具體該怎麼做呢?
如在烹飪食物的時候儘可能選擇蒸煮等方式,炒菜的時候避免等到油冒煙了才下鍋,儘量熱鍋冷油。
食用油的選擇也有一定學問,選擇好的油可以從源頭上幫助減少苯並芘,可以選擇高等級、少添加、冷榨的油脂。
三、不少人愛吃的3種佳肴,同樣具有致癌性
癌症的發生與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之間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很多人愛吃的食物,其實很不健康。
1、加工肉
培根、火腿、熱狗、香腸等食物均是加工肉,而加工肉早就被世衛組織列為了一類致癌物,長期攝入加工肉與多種癌症的發生之間有明顯關係。
2、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也是一種類致癌物,因為這類食物在醃製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分,繼而讓食物內的亞硝酸鹽含量超標。而亞硝酸鹽在進入體內後會轉換成亞硝胺,該物質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會導致身體患癌的風險增加。
3、酒精
酒精在進入體內後,會導致身體罹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上升,如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等,且酒精會損害肝臟健康,增加肝臟疾病的發生風險,其中就包括肝癌。
雖說上述的這些食物均為一類致癌物,但不代表吃了之後一定會致癌。致癌與攝入的量、頻率之間有很大的關係,只要不是長期、大量的吃,一般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無需過多擔心。
飲食與我們的健康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日常要減少攝入上文提到的有致癌風險的食物,多吃一些天然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