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媒:告別「清零」:民間吁反思官媒唱讚歌

中國一朝告別「清零」,大尺度放開防疫限制,令民眾有恍若隔世之感。在官方媒體繼續宣揚中央的政策永遠正確之際,民間有聲音呼籲反思過去三年的防疫政策。

新冠疫情帶來的傷害是天災還是人禍?

本月初,中國政府推出疫情防控「新十條」,為實施了近三年的「動態清零」畫上了句號。自此防疫政策大轉向,大步邁向放開。這一突兀的轉變讓不少中國人感到震動。回首過去三年的政策落差和官方宣傳的自相矛盾,也讓網民感慨萬千。

社交媒體上流傳著網民總結的「疫情簡史」:「1禁止造謠(2019.12.8-2020.1.2),2「可防可控」,(2020.1.2—2020.1.19),3劇毒無比(2020.1.19—2022.12.7)4小事一樁(2022.12.7—)」。「12月7日之前,只有新冠是病,其他都不是病;12月7日之後,其他病都是病,只有新冠不是病,可以在家自愈。」

鬧劇收場

網名「半痴子」的微信用戶發文,更是稱三年的「清零」防疫是「一場無厘頭鬧劇」,人們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作者認為,應該算一算「生命帳、經濟帳、科學帳、法治帳、政治帳、良心帳」這幾筆帳。

「一場無厘頭鬧劇,居然能夠調動全部社會資源,令自上而下的各級官員為之身心疲憊、一籌莫展,眼見得荒唐透頂,卻還要頂禮膜拜,使盡全力配合表演,而無一人敢於發雜聲、提異議、走正步,必然是我們的機制體制出了大問題。」作者認為現在應該做的是記錄事實、收集數據、追究法律責任及賠償受害者。

為防疫,中國民眾付出了慘重代價

藝術史學者、前政協委員李公明在微信上發文,以廣州為例,呼喚「後疫情時代10大社會傷痕亟待撫平」。他寫道:「現在說新冠病毒幾乎沒有後遺症,但是過度防控、層層加碼帶來的社會後遺症卻無疑是非常嚴重」。他也呼籲當局「承認錯誤、向逝者致哀、向國民道歉,然後是依法問責、國家賠償」。以上兩篇文章在微信上都已被刪除。

紐約時報》指出,疫情下的三年生活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集體的、難以治癒的深深創傷」。「被悲傷、焦慮和抑鬱籠罩著的人民想對國家出了什麼問題算一個總帳。一些人現在甚至近乎異想天開地認為,政府應該承認嚴厲的清零政策是個嚴重的錯誤,並應該為政策造成的傷害道歉。」

誰在作選擇?

環球時報》前主編胡錫進則在微博發文,指責那些「宣揚秋後算帳,否定三年防控成就、稱之為『人禍』的人」過於「偏激」。他解釋道:「過去的辦法代價太大,行不通了,而病毒的致病力又下降了,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選擇了放開封控」,並稱這既是科學的公共衛生決定,也是國家的政治決策,「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集體願望和選擇」。

但不少網絡討論參與者不認同這種說法。微信公眾號「人間三角」認為「現在這個不叫放開的放開,卻不是我們選擇的」。因為中國的民眾和公民社會並沒有選擇的可能,而停止清零,也是因為經濟和民生無法支撐。「沒人選擇放開,是放開選擇的我們」。

微信公眾號「往事陳列館」也認為,「之所以會放開,原因是防不住了,不是因為『躺匪』或者誰的鼓吹。」作者引用數據指出,疫情並非在放開之後反彈,而是在8月底就開始上升,到11月下旬,日增感染連續多日超過3萬。清零已無可能,「新十條不過是承認現實而已」。

「喪事喜辦」

不過,中共官方仍在試圖抗疫成功的敘事。黨報《人民日報》周四(12月15日)發表署名「任仲平」的長篇評論,宣揚三年抗疫的成就。儘管許多中國城市目前疫情洶湧,市面凋敝,民眾惴惴不安,作者卻書寫「神州大地正升騰著澎湃活力,展現出萬千氣象」。

評論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的疫情防控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的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從20條到新10條,我們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抓住時機優化疫情防控政策。」

這樣的表述引來了網民的嘲諷,有人稱之為「打腫臉充胖子」、「喪事喜辦」。《紐約時報》認為這篇評論「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政府將堅持宣傳自己獲得勝利的信息。它想讓公眾接受這種敘事,忘掉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接受現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8/184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