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村上春樹:改變一生的「長跑者思維」

成長,只有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從1982年秋天開始,村上春樹開始每周跑60公里,不管行程多滿,天氣多惡劣,他幾乎從不間斷。

偶爾想偷懶,他也會自我鼓勁,逼自己去跑。

他說:「正是因為不想跑,所以更要去跑,這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

人生漫漫,能贏在終點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始終不曾懈怠的人。

當你告訴自己放鬆一點,再放鬆一點的時候,那些厲害的人,卻在一次次逼自己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01

作家連岳有一位讀者,大學畢業後找了一份月薪6000的工作,當時在同學之中也算高薪,引得很多人羨慕。

他每天上班時喝茶,下班到點就走,周末聚會爬山。

當時他也想過,人要居安思危,閒時應該多看書,或者學一門技能。

但朋友們不斷的邀約,讓他很快把這些念頭拋諸腦後。

反倒是身邊那些過得不如他的同學,在不同行業中試水摸索,幾年後收入已經是他的三四倍。

如今他人到中年,再想做出改變時,發現更難適應殘酷的社會規則。

他這才悔不當初,恨自己當初沒有逼自己一把。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像這位讀者一樣:

做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每天都感到厭倦,卻不願意逼自己學習、主動提升自己。

羨慕別人的好身材,自己卻不願邁開腿、管住嘴,最終在懊悔中開始又一次的循環。

每天都在扮演思想上的巨人,最終卻成為行動上的矮子。

康德說:如果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本能、逃避痛苦,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

選擇容易走的路,會讓你像吸毒一樣慢慢上癮。

你一旦給自己找到邏輯自洽的理由,就會越來越沉迷舒適,最後趨於平庸。

逼自己很痛苦,但任由自己懈怠、敷衍,日後就會迎接生活狠狠的耳光。

02

西方有句諺語:想要住什麼樣的房屋,就要當什麼樣的木匠。

人生的每一種生活狀態,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認識一位學姐,大學四年她成績優異,得到被保送英國留學的機會。

到了那裡她才發現,雖然自己的英語儲備勉強夠用,但是談不上流利,一些當地俗語她也是一竅不通。

她並沒有選擇躺平,而是決定逼自己一把。

那段時間她一心撲在英語上,先是抱著厚厚的牛津詞典一點點啃,再用刷盤子賺來的錢,請了一位生活顧問,跟他學習當地的風俗俚語。

她就這樣死摳每個口語細節,逼自己做到極致。

後來在實習面試的時候,她那口流利的英語,讓面試官都以為她是當地華人。

有句話說: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必敗。

生活就是這樣,選擇簡單模式,就意味著隨波逐流,選擇迎難而上,才能實現能力的躍遷。

作家劉墉曾說:所幸世界上有「逼迫」這件事,我們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人的潛力如彈簧,被壓縮的程度越嚴重,反彈力越大。

許多時候能力的提升,都是逼出來的。

給自己一個必須努力的理由,才能節節攀升,翻越最高的山峰。

03

作家水木然曾總結過人做事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

第二種境界:有了資本,只做那些喜歡的事;

第三種境界:為了進步,主動去做不喜歡的事。

在他看來,第三者境界顯然更高。

因為人生的苦難是守恆的,你現在越是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對付它。

那些看似開掛的人生,不過是一次次逼自己的結果。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曾說:成長,只有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那些讓你痛苦的經歷,往往能幫你完成蛻變。

當你走了很遠回頭看,當初預設的困難被一個個克服,而你也上到了新的台階。

04

最後,再說一個故事。

少年時的林肯,一直在肯塔基老家的農場裡耕地。

耕牛很懶,磨磨蹭蹭地挪動著,林肯常常對此無可奈何。

然而,有一段時間,牛卻走得飛快,很快就犁完了地。

林肯仔細觀察後發現,有幾隻碩大的牛蠅在牛背上叮咬,逼著耕牛不停蹄地奔跑。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牛蠅效應」。

人都有惰性,但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在得過且過中蹉跎,就要狠狠逼自己一把。

想提升自己,就放棄娛樂八卦的時間,去讀難啃卻有用的書;

想變得健康,就逼自己去運動,用汗水去換一個更有活力的身體。

你的汗水灑在哪裡,時間之花就會開在哪裡。

當你願意主動逼自己,你想要的一切,才會在未來的某天如約而至。

忍痛拔除身上懶惰的鱗片,終能迎來涅槃重生。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3/185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