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晶片業遭遇寒冬 學者:美國對華限制政策難以改變

中國晶片業遭遇寒冬學者:美國對華限制政策難以改變

美中戰略競爭升級之際,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再次面臨新的技術限制措施。有學者指出,在美日荷三國聯手之下,中國半導體行業正在遭遇真正的寒冬。

美國加大制裁華為力度

綜合國際媒體本周二報導,美國政府已停止向美國公司頒發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出口大部分產品及技術的許可證。《金融時報》此前披露,美國商務部目前已通知了部分美國公司上述消息。

2019年美國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技術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但當時美方還允許獲得許可證的美國公司在不危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向華為出售少許技術。此次停止發放許可證的舉動,則凸顯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技術出口的法規和相關政策。

華為標誌的智慧型手機出現在美國國旗前(路透社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月3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指責美國此舉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權」。毛寧表示:「這種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有損國際社會對美國營商環境的信心……,中方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美國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美國認定華為將民用技術和設備用於軍事的風險正在增加。

李恆青說:「目前來說,美國對中國的全面競爭關係的認識已經變成了深化為國家戰略,所以不僅是許可證的問題,還包括設備、設計軟體、項目本身,全面對中國進行限制。」

荷、日、美聯手限制對中國半導體出口

近日,中國半導體行業遭遇噩耗連連。上周五,荷蘭、日本與美國達成協議,共同對中國實施晶片出口限制。外界認為,這是美國外交的一次勝利。三國作為先進半導體設備的領先製造大國,聯手制裁可能會重創中國晶片產業。

旅美政經評論人士秦鵬同樣認為,國際社會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他告訴本台,三國聯手制裁是卡死中國半導體14奈米的發展節點。

秦鵬說:「把荷蘭和日本納進來,已經是瞄準14奈米及以下的了。對中國來講,未來就是在28奈米成熟工藝製程發展。」

荷、日、美聯手限制對中國半導體出口(路透社視頻截圖)

然而荷蘭和日本尚未公布協議細節。輿論認為,一方面兩國可能擔心招致中國報復,另一方面是荷、日兩國與美國就制裁的程度上存在分歧。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就此表示:「有關霸凌霸道行徑嚴重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她還透露,中國外長秦剛已與荷蘭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可斯特拉通話,荷方表示「將繼續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對華經貿事宜」,希望各方「獨立自主作出決定」。

中國半導體行業萎縮長江存儲裁員

國際制裁持續收緊之際,中國自身的半導體行業也動盪不安。香港《南華早報》1月30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MTC,簡稱:長江存儲)在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兩個月後,計劃裁員10%。外界認為,此次裁員與美國的半導體管制政策直接相關。

秦鵬指出,長江存儲裁員無疑昭示著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衰退。在種種國際出口管控政策下,中國晶片製造商還是可以繞過管控壁壘,通過中間商採購完成生產,但自研能力會受到重挫。

李恆青分析說,作為長江存儲的大客戶,戴爾(Dell)等美國企業正在逐步停止使用中國製造的晶片,用戶和客單的大量流失會導致中國半導體市場進一步萎縮。

李恆青說:「這一屆拜登政府還有兩年任期,(對華實施半導體制裁)在兩年內不會有任何變化,只會說越來越緊。」

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指出,存儲晶片價格在過去一年內大幅下降,預計下跌趨勢還會繼續保持。這將令已經削減投資和裁員的晶片行業雪上加霜,影響範圍不僅限於中國的晶片製造商。

有業內人士評論說:「半導體的衰退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這個冬天是真的寒冬。」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01/186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