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洪雅芳: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兩年,離散港人怎樣在英國繼續發聲?

作者:

2022年1月16日,過千名港人在倫敦鬧市遊行,聲援香港新聞自由。

就在英國政府對港人開放BNO護照簽證屆滿兩周年的前夕,傳出一起憾事。一名27歲港人女性,移英半年後在租屋處自殺。當地媒體報導,其家人透露死者生前對每月900英鎊(約新台幣3.3萬元)的房租備感壓力,也擔心工作被解僱,死前還預約了4日後接受心理輔導。這起不幸消息震動居英港人社群,第一時間各港人組織紛紛對內喊話"你並不孤單!"更積極關懷新到港人;同時緊急動員,加開線上心理講座,並加派人手主動出擊尋找需要關注的個案,避免憾事再發生。

這起悲劇背後,也讓外界看到,在港人透過BNO大規模移民英國兩年後,互助社群的效率與規模,已有機地在英國生長起來。

根據英國主管機關"地方發展、房屋及社區部"(The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最新數據,至2022年9月,已有144,576位港人申請BNO簽證審批過關。根據港人組織的調查,7成的BNO移民是基於"香港政治環境"或"自由/人身安全考慮"決定移民,符合"政治難民"廣義定義。這群移民肩負著香港沉重的過去,讓他們與單純嚮往在異鄉展開新生活的移民截然不同。

"在自由的環境,你/你可以為香港做更多點事。"這是多數移英港人都不陌生的交付。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江瑞婷觀察到,港人正在英國"重建香港"(Recreating Hong Kong)。"離散港人目前的任務是,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在家之外,再重建一個家。"江瑞婷對《報導者》說。

正研究港人離散現象的江瑞婷指出,在英港人重建香港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個面向:一是單純地以移民社群自居,重視生活上的互助;二是將香港視為文化實體,重建港人身份認同;三是將其視為政治實體,即追求香港建國。她認為,或許近14.5萬居英港人的政治光譜各異,但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和政治動員的力量;他們積極對內凝聚,對外則建立聯繫。

2020年6月30日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港人快速移民,第一年,移民群體成立互助聯誼的社團,較活躍者則積極列席街頭抗爭。第二年後,港人的社團更多元與成熟發展,從線上到線下,自全國到地區,從文化到政治,甚至積極遊說英國社會與政府,與中共官方勢力互相抗衡。

港人互助團體百花齊放:就業諮詢、情緒支持與融入社會

2021年3月自香港抵達英國的Alex說:"第二年,港人創建的CIC,如果囊括沒有登記的,約成長到20個,就是百花齊放。"Alex指的CIC,就是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一種兼具商業營運的慈善組織,是英國社會企業中的常見型態。

在英國中部大城曼徹斯特(Manchester),Alex創辦了一家名為Trafford Hongkongers的CIC,他同時也在目前規模最大的港人組織"港僑協會"擔任就業主任。

Alex說,對他而言,"每個人要養活自己,才有時間討論意義更大的事。"所以他心中對香港民主運動最好的事,是讓港人就業。靠著之前在香港勞工處的經歷,Alex協助港人克服文化差異順利求職。例如港人習慣遞出厚厚的一本履歷,但英國資方一看到超過兩頁厚的履歷,就習慣置之不理;另外,初期港人要申請護士或教師工作時,按規定要出示良民證,但回頭與香港警方交涉申請良民證,讓不少港人卻步。於是他積極與英國政府溝通,讓企業主能讓BNO港人破例。

這樣的互助團體,在不同領域都有範例。

因為多數港人匆促移民,年幼的孩童可能上午還在上學,晚上就被拖上飛機,一覺醒來,原來的生活全都改變。來到新環境,一群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港人媽媽看到有些原本愛笑的孩子出現心理創傷,或是經歷反送中運動的青年們,傷口未能好好被處理,於是她們成立了"英國心泉",陪伴移英的孩子走過這段適應之路。

港人創辦的CIC服務項目多元,從提供經濟及食物援助、特定服務家暴及單親家庭、老人關懷、精神與情緒支援到就業諮詢等等。港人組織之所以蓬勃發展,英國政府的"歡迎香港人"資金援助是一大助因。從2021年4月開始,英國政府提供300萬英鎊(約新台幣1.1億元),資助40個志願、社區和社會企業執行協助港人計劃,並在2022年7月宣布加碼延續這項計劃。

同時,2022年下半年,港人逐漸安頓後,不少人開始把眼光朝外看,很快地拾起話語權,從個體到群體積極發聲,共同講述香港的獨特性。

以文化為名的集會,熱度與規模在2023年前都來到高峰:香港音樂節、香港電影節、香港美食節、各式文化講座、港人耶誕聚會和元宵春節活動等紛紛展開,對內凝聚向心力,對外拉攏英國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重建文化與身份認同:強化"香港語"、改稱中國新年為農曆新年

"我們不可能忘記香港發生過的事,我們也不能背棄留下的人。"第一批持BNO簽證移居的港人Amy(化名)說。

Amy和先生2020年底,帶著3位8~14歲的孩子搬到英國。Amy和多數港人一樣歷經艱辛的適應期,從前是香港高級公務員,現在只能在學校兼差監管學生用餐,當一位Dinner lady;移英後,她先生的薪水縮減一半,全家收入銳減。

2022年1月9日,居英港人Amy與先生身穿黑衣,一同參加在倫敦聲援香港新聞自由的活動。照片攝於活動之前。(照片提供/Amy)

適應新生活後,Amy開始有餘裕思考生活外的問題。過去一年來,她開始出席港人抗爭聚會,在英國街頭上呼籲捍衛香港的新聞自由;她也跟著上百位港人在紀錄片《黎智英爭取自由之路》(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播映會上,與眾人一同低聲啜泣;做為一位母親,她積極帶著孩子參與屬於港人的聚會。

根據英國港人媒體《追新聞》與教育組織"時代公民教育"(COOTL)在今年1月31日發表的調查顯示,港人最關注的教育議題為"下一代如何傳承香港文化"。

COOTL由移英的香港前中學及大學老師組成,堅持保留香港的敘事權,製作香港下一代的學習資源,對抗中共的洗腦教育。COOTL近期剛發行電子版的英文故事書《致自由:一個香港家庭在英國的故事》(For Freedom: A Hong Konger family's stories in the UK),講述港人家庭在反送中運動後移英的過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5/186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