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命懸一線 中國製造業新動向;中國醫改三大後果代價巨大

2022年中共政府新增貨幣是美日歐盟總和;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跌至11年新低; 北大方正破產;深圳港空箱量臨29年最高

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全球產業鏈也正在從中國外遷,中國製造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從港口貨櫃情況也可窺見一斑,深圳鹽田港口空箱堆放量臨界29年來最高值。

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2022年的增幅已跌至0.9%,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此外,2022年中國新增發行人民幣28萬億元,創歷史之最,但GDP增量與M2之比,卻創下過去30年新低。

新一輪醫保改革來了,爭議也隨之而起。有分析認為,這次醫改是巨大的決策失誤,得不償失。

生死存亡時刻!中國製造業新動向

中國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世界工廠」,不過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全球產業鏈也正在從中國外遷,其中東南亞是最大的受益者,下面來看看一組數據。

一,2019年歐盟投資東南亞61億歐元,2021年歐盟投資東南亞265億美元,增長強勁。

二,2022年三月份以來印尼出口同比增速超過了40%,越南超過了30%,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都超過了20%。訂單正在快速向東南亞等國轉移。

三,越南2022年GDP增長8.02%,其中製造業增長8.1%,服務業增長9.9%。

四,去年第四季度,美國從中國進口大幅下跌,跌幅超過20%以±o而同期從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和東協進口大幅增長。2022年美國進口總量並未下降。

五,中國2023年春季外貿訂單總體下降40%,其中傳統產品下降超50%,外貿企業出國搶單,收效甚微。

六,歐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22年1〜9月,美國從歐洲進口449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4180億美元。第二大為北美聯盟如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降為第三。

七,印度將成為蘋果生產和營收的新增長點,產能將由現在的5〜7%增長到25%,中國大陸現在占50%。東協和印度以勞力密集型為主的配套供應鏈基本可以成型。

八,美日荷三國共同制裁中國晶片產業,戴爾公司將在2024年棄用中國產晶片,並準備在2025年把一半產能移到印度和越南。

九,索尼將把在中國的產能的90%移往泰國。

十,日本東芝在中國的24個城市,33家工廠與研發機構,都將會在今年12月底關閉,其中研發機構於精密零部件生產將會返回日本,電器業務全部轉往越南,這應該是東芝關閉在大連的電視工廠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撤退以上的信息和數據,說明供應鏈正在從中國外移,主要是移往東協和印度,還有歐美。

當東芝、索尼和戴爾、蘋果這些企業在逐步離開時,中國製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還能支撐多久?

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急劇萎縮,跌至11年新低

中共官媒《求是》雜誌2月15日刊登了《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再次聲稱要平等對待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雖然中共各級政府已於2022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但中共統計局稱,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2022年的增幅已跌至0.9%,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

2022年,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利潤同比下跌7.2%,為2011年中共統計局調整統計標準以來的首次下跌。而2021年,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7.6%。

中國月出口貨櫃運價指數自2022年9月以來全線下跌,其中綜合運價指數跌幅最大的是2022年10月,環比跌幅高達24.8%;2023年1月份,貨櫃運價綜合指數環比下跌11.2%,歐洲航線的價格指數環比下跌了16.7%,美西和美東航線分別環比下跌了7.8%和9.8%。

中國期貨市場2022年的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同比下跌,為2018年以來首次。並且,2022年全國期貨公司的總利潤跌幅近兩成。今年1月,中國期貨市場繼續走低,成交量的環比降幅達39.85%。

2022年中共政府新增貨幣是美日歐盟總和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共政府新增發行人民幣28萬億元,創歷史之最。

去年只有四個國家的GDP超過了4萬億美元,分別是美國25.47萬億美元、中國17.62萬億美元、日本4.23萬億美元和德國4.06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過去一年額外新印出來的人民幣,已超過德國的GDP總量。

然而,新增加的貨幣,並沒有拉動起跟過往同等規模的新經濟增量。28.14萬億元(約4.096萬億美元)新增貨幣,對應的只是6.097萬億元(約8,874.8億美元)的GDP增量。GDP占M2新增的轉化比例為21.7%,是過去30年裡第二低,僅高於疫情爆發的2020年。

2月9日,中國財稅專家馬靖昊在其微博發文表示,整個2022年中國共「印」了28萬億元,這個印錢的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及歐盟加起來的總和,而中國的GDP卻只有美國的70%左右。

他表示,按照費雪方程式MV=PQ,即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價格水平×商品交易量。由於2022年中國的商品和服務數量銳減,價格小漲(未考慮房價下跌),貨幣供給大增,這說明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得更加猛烈。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市場上多出了28萬億,這些錢去了哪裡?居民排隊提前還貸,私企老闆按兵不動,誰又在拼命借錢?

基金、理財、信託等大體量資金加起來總規模為94.78萬億元(約13.8萬億美元),較2022年初減少1.03萬億元(約1499.2億美元)。

最後來看銀行存款:據中共央行1月10日發布數據稱,2022年末居民存款總額達120.3萬億元(約17.5萬億美元),全年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約3.82萬億美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約2.6萬億美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09萬億元(約7,409億美元)。

中共央行發布金融數據稱,202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21.31萬億元(約3.1萬億美元),其中,住戶貸款增加3.83萬億元(約5,575億美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7.09萬億元(約2.49萬億美元)。

可見,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在借錢,中共央企、國企借錢投資基礎設施,信貸規模占到信貸總量的80%。

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2022年中共國有控股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2021年的2.9%上升到10.1%,民間投資從7%下降到0.9%。

也就是說銀行頻繁大量地貸款給企(事)業單位,後者再通過投資重大項目或其它交易把錢存入銀行或流轉到與之相關聯的利益集團手裡,後者又將錢存入銀行。這樣循環往復,新增發的貨幣成了銀行存款,資金堆積在銀行里空轉。

由4.04萬億元專項債、7,4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8,000億基礎設施貸款、結構性工具提供數萬億專項再貸款組成「天量」公共融資,並未撬動私人融資的增長,導致公共投資乘數效應下降,增加了債務的負擔和風險。

2022年雖然新增貨幣28萬億,但是這部分錢並沒有進入老百姓的口袋。未來再想通過新增人民幣的方式達到拉動經濟的目的將難上加難。

中國醫保改革:三大後果,代價巨大,得不償失

新一輪醫保改革來了,爭議也隨之而起。

多地醫保部門僅憑一紙通知,就把每個月劃入職工個人帳戶的錢減少一大半;靈活就業人員的醫保繳費,甚至取消了個人劃撥,全額進統籌帳戶。

多地社保窗口,出現了退保人員大排長龍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

一是交不起了。

這三年,受新冠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一地雞毛,靈活就業人員尤為脆弱,放開後也沒緩過來,錢更難掙了。

二是政策調整頻繁。

最近,一些地方調整了醫保最低繳費年限,從15年延長至25年至30年,加上延遲退休風聲漸緊,讓許多人打起退堂鼓。

不少人感覺,這些都是他們說了算,說變就變,說改就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醫保新政的實質,就是想開源節流,但事與願違,大家用腳投票。

退保潮湧現,導致流入的資金變少了,社保盤子變小了,資金池變淺了。

據全國總工會統計,2021年中國靈活就業人員總數超過了2億人,但參加職工醫保的人數僅為4853萬人,參保率已經不到24%。

這次醫改,等於雪上加霜。

保人數越來越多,就會衝擊整個社保基金系統,造成惡性循環。

財政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為人們的未來生活建立一個穩定的「安全網」,居民就會傾向於增加即期消費。反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居民就會增加預防性儲蓄。

醫保改革如果沒有財政增量資金投入,僅僅在個人帳戶上做文章,就會產生抑制消費的惡果,與經濟復甦的目標背道而馳。

如果醫改導致退保人員增多,那就與設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初衷南轅北轍。

一個社會的安全網遺漏了低收入群體,社會摩擦就會指數級增加。

中國醫保領域存在的問題很多,比如醫保待遇不公平、財政投入不足、內部「監守自盜」、藥品和耗材的採購回扣、醫療費用增速超出GDP增速幾倍等等,哪一個都比個人帳戶的改革更為迫切,更為必要。

這次醫保改革是一個巨大的決策失誤,得不償失。

北大方正集團被批准進入破產程序

2月21日,中共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北大方正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破產的批覆》,稱原則同意北大方正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進入破產程序等。

2021年1月29日,北大方正集團發布公告稱,最終確定由中國平安、珠海華發、深圳市特發集團組成的聯合體為方正集團重整投資者。同年6月,北大方正集團破產重組計劃獲得通過,集團及旗下4家子公司將以「資產出售式」的方式進行合併重整;集團破產前其債務總額達1,469億元。

沒訂單,深圳港口空箱堆放量臨界29年來最高值

深圳鹽田港是中國最大的外貿貨櫃港口之一,該港口有超過15000名註冊卡車司機,但其中只有大約2000人在工作。該名司機表示,很多工廠老闆說今年的出口市場十分糟糕,國外客戶沒有下訂單,電子產品不能出口,而且還有很多工廠已經搬到了東南亞。

以前,由於每天要發出的貨物太多,港口找不到空貨櫃。但今年,空貨櫃占據了港口周圍的每一個可用空間,空箱堆積7層,積滿了灰塵。去年11月,港口的一份官方聲明稱,該港口的空箱堆放量已達到2020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並將很快達到該港口開港29年來的最高水平。

Container xChange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 Christian Roeloffs表示,貨櫃趨勢是經濟進步和全球貿易的重要晴雨表,目前的市場前景似乎趨於黯淡。過去一年,寧波、上海和新加坡等亞洲主要港口的貨櫃租賃和採購價格大幅下跌,在可預見的未來,當前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4/187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