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全球經濟-政治版圖之變:中美關係是槓桿

作者:
在國際關係中,相對中國而言,美國仍然具有優勢地位,但這種優勢能否保持,一是取決於美國國內經濟政治狀態,二是取決於國際社會在新的多極世界中追隨誰;三則取決於美國的外交手段是否高明。

美中兩國國旗

2022年對於全球經濟來說是無比艱難的一年,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嚴重的能源危機以及對世界貿易造成嚴重破壞的地緣政治衝突,全球化以來通過國際分工形成的三大類國家——生產國、資源國、消費國,均因自身經濟稟賦決定了受到了不同的衝擊,國際關係也發生劇烈的重組,作為世界頭號、二號經濟大國的美中關係,如今已經進入「有話沒法好好說」,在各個層面加強較勁的狀態。

對外貿易:2022年中國渡難之舟

2022年,中國中小企業(包括少數大企業)破產者不在少數,網上流傳的數據是2022年上半年,國內倒閉的企業數多達46萬家,310萬個體戶註銷。2023年2月27日,我在最高法院的「全國企業破產重整信息網」上,錄得的案件共計330,991件。上面兩個數據,無論哪個數據為真,都很驚人。

但是,2022年中國GDP總量仍然突破18萬億美元。企業生存這麼困難,這18萬億美元由哪些部門產出?從數據來看,很大部分得益於中國出口貿易。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13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口增長7%,達3.59萬億美元的新高,刷新了2021年3.36萬億美元的紀錄;年度貿易順差為8,776億美元,超過了2021年的6,764億美元。

按慣例,GDP總量中一半來自於服務業,另一半是製造業。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業產出的9萬億當中,約3.59萬億用之於出口。以下是中國出口最多的幾個國家與地區:

2022年,中國對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主要為東協國家)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12.95萬億元,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0.8%。其中,中國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中間產品8.7萬億元,占同期我國對其他成員國進出口總值的67.2%——後面這數據很重要,說明美歐等國從東協各國進口的產品不少只是用中國生產的部件組裝。

在中國的貿易夥伴中,歐盟排第二,美國為第三,韓國為第四,日本第五。

中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歐美

據美國聯邦商務部2月7日發布的統計:2022年,美中貿易額為6,900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為5,388億元,中國自美國進口1,538億美元;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3,829億美元(2021年為3535億美元)。從美中雙方的統計數據來看,兩國已經從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降至互為第三了。

2022年中國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27國對華貿易總額為8,563億歐元,較上年增長22.8%。其中,對華出口2303億歐元,增長3.0%;自華進口6260億歐元,增長32.1%;逆差3,957億歐元(按歐元兌美元1:1.06計算,為4190億美元),增長58.1%。

中國2022年在全球市場上獲得的8,776億美元順差,其中8019億(90%以上)來自於歐美兩大經濟體。中國外匯存底2023年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為31,844萬美元,歐美兩大經濟體貢獻了37%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美國貿易逆差額高達9,481億美元,其中約41%來自中國,這是在美國對華實施各種制裁禁運之時。

也就是說,歐美兩大經濟體與中國的關係現在是政冷經熱,美中關係尤甚。這種分裂狀態將嚴重影響今後的全球經濟-政治版圖。

2023年影響美中關係的幾個變量

美中雙方都明白經貿關係在2023年將面臨各種變數,中國也已經預告了外貿面臨下降困境。這些變數包括以下各種因素:

一、美國國內經濟狀態對全球與中國的影響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經濟體,其國內經濟狀態對全球貿易有舉足輕重的輕重的影響。據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2023年宏觀經濟基線預測估計,從2022年到2023年,美國GDP預計將增長0.3%,但前兩個季度會出現衰退,下半年才會出現經濟復甦。

美國經濟狀態對全球影響甚巨。201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喬納森·伊頓(Jonathan Eaton)和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薩繆爾·柯圖姆(Samuel Kortum)是國際貿易領域權威專家曾合作發表《貿易和全球經濟衰退》,該項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機中全球貿易和製造業崩潰為研究對象,以當時美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為12%,對世界製造業生產的貢獻約為14%計算,提出一個假設:如果只有美國經濟受到衝擊,其他地方沒有,那麼僅美國的衝擊就使全球貿易減少了3.6%,實際下降額為20.5%。因此,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美國衝擊本身對全球貿易和生產的影響,都比它們各自的美國份額高出約50%,伊頓與柯圖姆認為,這一計算反映出世界貿易體系如何放大美國的衝擊效應。

簡言之,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生產國與資源進口國,美國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將決定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以及中國的生產與資源消費,進而影響全球經濟。

二、美國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努力正慢慢見效

中國在全球化全盛時代所帶來的低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正在被慢慢改變。從川普對華貿易戰開始,供應鏈風險成為美日等國跨國企業的戰略關切,美國陸續實行的應對策略包括供應商多樣化(diversification of suppliers)、在地化(Reshoring)、在墨西哥實行近岸外包(Nearshoring)以及在印度等國實行友岸生產(Friend-shoring),近兩年更是讓台積電整體遷往美國以打擊中國。

2022年歐盟成為美國第一貿易夥伴,只是美國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的開始,量變正在積聚。

三、美國華府對華政策在搖擺中陰晴變幻

俄烏戰爭開始後,中國拒絕站到西方陣營,隨著華府對台灣的支持日益加強,嚴重影響了美中關係,氣球事件只是出現在兩國關係日趨緊張之時的一個插曲。儘管白宮表示與中國在合適的時候將恢復接觸,但受到的限制顯然比民主黨掌控兩院時要多。例如2月28日,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要求立法,賦予國會定期審視並更新美國國務院針對台灣所定的指導方針報告,以進一步鞏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就是一例。美國國務院有個內部規定《與台灣關係指導方針》,其中規範了美國行政當局與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台灣政府部門及官員接觸的細節和限制。新立法的目的就是減少這些限制,強化美國對「盟友台灣」的支持。

四、美國盟友尤其是歐盟與中國的關係。

近幾年,歐洲幾個大國一直想尋求對華政策的外交自主權,法德兩國的立場將是今年美中競爭的著力點。

五、華爾街、跨國公司對華態度必將影響華府對華外交。

六、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

這一點關係到美國對台方針。俄烏戰爭初起,台灣人多數認為「台灣就是烏克蘭」;隨著戰爭進入僵持狀態,台灣人的態度漸漸轉變為「台灣不是烏克蘭」,直到現在的「台灣決不能成為烏克蘭」,最後產生了蔡英文批評的「疑美症」。2022年12月,由幾位美籍台灣教授主持的《台灣國家安全研究2022》調查發布,顯示台灣人對美出兵協防台灣信心降低。調查中問到,「如果因為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對策?」在四個答案中選擇美國「只提供武器」的人占44.4%,以下依序是:出兵援助,19.3%;只提供軍事以外的援助,13%;什麼都不做,12.9%。2023年2月21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最新政黨支持度民調:國民黨支持度27.1%,民進黨26.9%;民眾黨12.3%。此外台灣人的統獨傾向,雖然還是有44%民眾支持台獨,勝過維持現狀與兩岸統一的總和,但卻也是4年來最低。

不過,台灣地方小,民意如風,說翻盤就翻盤。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前三個月的國際形勢才是決定台灣選舉結果的主要因素。

以上各種變數表明,在國際關係中,相對中國而言,美國仍然具有優勢地位,但這種優勢能否保持,一是取決於美國國內經濟政治狀態,二是取決於國際社會在新的多極世界中追隨誰;三則取決於美國的外交手段是否高明。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3/187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