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它是身體的預警信號!四個有關疼痛的知識點請收好

牙疼、頭疼、腰疼……面對這些常見的身體疼痛,人們往往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疼痛沒什麼大不了,忍忍就過去了;也有一部分人恨不得立刻吃上止疼藥。

生活中,有關疼痛的誤區並不少。3月2日,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傳播與促進專項基金共同發布《「遠離疼痛樂享健康」聯合提示》,分別就盲目忍痛的誤區、疼痛的誘因、常見藥物、綜合療護四個方面發出了相關提示。

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會長樊碧發表示,急性疼痛是某些疾病或者創傷的症狀,而慢性疼痛與急性疼痛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再是症狀和警報,而是一種疾病,而現在約有七成的民眾面對疼痛選擇忍耐。樊碧發提示公眾要及時就醫,避免小痛拖成大痛,大痛拖成慢痛,進而引發其他相關問題。

提示一:疼痛是身體的預警信號,盲目忍痛不可取

疼痛是除血壓、呼吸、脈搏、體溫之外的「人類第五大生命體徵」,是機體面臨刺激或疾病時發出的預警性信號,應高度關注,切不可忽視。但很多人存在「忍忍就過去」的錯誤認知,認為疼痛會自行緩解,尤其是輕度疼痛。

疼痛的刺激讓機體處於失調狀態,出現例如血壓升高、心肌缺血、胃腸蠕動變慢等併發症。同時,每個人對疼痛的承受能力不同,疼痛發生時,即使症狀不嚴重也不應該繼續忍耐,應早干預、早治療,阻止病情加重、轉為慢性疼痛或者產生心理障礙。此外,早期治療能夠提高藥物治療的敏感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慢性病合併突發疼痛,需及時就醫。對於慢性病患者,可能因為具有一些「個人經驗」,忽視了異常症狀,從而延誤病情:高血壓患者,可能既往發生過頭痛,假如突然出現疼痛劇烈發作或伴隨嘔吐、視物模糊或者單側肢體無力,需要立即就醫明確是否存在腦血管疾病。

提示二:疼痛發生有誘因,重視預防是關鍵

疼痛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疼痛的發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機體功能老化相關,控制這些誘因能夠預防疼痛的發生。如頭痛、腰背疼痛、關節疼痛是較為常見的疼痛類型。保持良好的情緒、確保規律的作息與睡眠、均衡飲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的發生。腰背部疼痛與久坐久站不良姿勢相關,改變不良姿勢,適當鍛鍊腰背部肌肉力量,可以預防疼痛的發作。退行性骨關節疾病常與骨質疏鬆等因素相關,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通過積極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治療骨質疏鬆,能夠預防或延緩關節炎疾病的進展。

採取預防措施的同時,需要關注和記錄疼痛的發作規律,總結適合自身的措施以更有效預防發作、降低發作頻率。

同時,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孫永海提示公眾,常見「痛點」誘因很多,疼痛發生以後要及時就診,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節情緒、接種相關疫苗等方式,防疼痛於未然。

提示三:口服鎮痛藥應用廣,合理用藥很重要

藥物治療是緩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見的鎮痛藥有兩大類:

一類是阿片類,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的疼痛,尤其是癌症疼痛,這類藥物屬於處方藥,不當服用會產生成癮性,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另一類是非阿片類的解熱鎮痛藥,主要包括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類抗炎藥(例如阿斯匹靈、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作為基礎鎮痛藥物,適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也被國內外指南推薦用於緩解普通感冒、流感等引起的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發熱症狀。這類藥物通常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其中,對乙醯氨基酚不易引起胃腸道黏膜損傷,胃腸道出血風險低,與其他藥物合用不易發生不良反應,但過量服用有可能導致肝臟毒性。非甾體類抗炎藥(例如阿斯匹靈、布洛芬等)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但可能會導致消化道潰瘍和出血、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如可能影響阿斯匹靈的抗血小板作用、降壓藥的效果和口服降糖藥的降糖作用等。

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患者基數在逐漸擴大,多病共存的患者往往用藥種類繁多,容易發生藥物間的相互影響和干擾。尤其對於老年疼痛患者,如果需要同時服用其他基礎疾病(例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腎病等)用藥,應該由醫生根據原發疾病、合併疾病、用藥史等個體情況評估後指導用藥,可選擇不易發生相互作用的藥物,以減少用藥風險。

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疼痛科主任羅芳教授提示公眾,不願用藥、不敢用藥、不會用藥是疼痛患者常見的用藥困惑,而使用對症的鎮痛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但應注意要按照規定劑量用藥,不能自行加量,越痛吃得越多。

提示四:多管齊下抗疼痛,綜合療護促健康

疼痛的綜合療護是結合了藥物和非藥物的整體療法,由醫護人員和患者共同參與決策,提供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有效減少患者疼痛症狀的同時,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提高整體生活品質。

最新治療理念提倡聯合應用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和運動療法等非藥物治療及預防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疼痛。其中物理治療包括熱療、冷敷、超短波、衝擊波等,這些無創性手段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容易接受。

長期遭受疼痛困擾的疼痛患者,可能會出現很多負面情緒,例如焦慮、情緒低落、抑鬱、感覺孤立無助等,進而增加產生心理問題的風險。這些和疼痛相關的共病心理障礙,極大地影響了生活和工作狀態,嚴重的還可能反過來影響生理功能,進一步加重疼痛,形成惡性循環。

慢性疼痛患者應該多與家人、醫生交流情感,主動尋求心理疏導。必要時進行認知療法和心理疏導可以幫助患者客觀認識疾病發展,產生合理地療效預期,避免疼痛惡性循環,達成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疼痛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教授提示公眾,可以綜合運用預防、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手段來緩解和控制疼痛。同時對於老年人、孕婦、兒童以及腎功能不全、肝功能異常和阿斯匹靈哮喘患者等特殊人群,服藥需特別注意,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疼痛治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4/187713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