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的三觀,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以「過來人」自居,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
你想要投資理財,他笑你太天真,時刻提醒你會被別人割韭菜;
你想要努力工作,他勸你趕緊在適婚年紀嫁個好人家,相夫教子;
你想要辦卡健身,他說這個純屬智商稅,還不如去公園跑跑步。
這些人,儼然一副「人生導師」的樣子,看似明理,實則損人不利己。
正如周國平所說:「好為人師者意在求榮,但因缺乏實質,結果往往發展為取辱。」
生而為人,做好自己,不要隨意去點他人的燈。
01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指點別人的江山。
作家韓松落說過這樣一件事。
他有個朋友叫老柳,老柳沒有工作,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生活的來源全靠父母留下的兩處房產,收租過活。
但是房子較為偏僻,租金也不高,他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老柳有個絕活,做陶器,他做的陶器,唯妙唯俏,誰見了都驚嘆不已。
韓松落認為老柳不應該浪費這樣的手藝,如果他能把做的瓷器到市場上去賣,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於是,韓松落便給老柳出謀劃策,讓他租陶窯,收學徒,大量生產,並利用媒體宣傳,網絡銷售……
韓松落滔滔不絕,好像這件事是輕而易舉的。
他本以為老柳聽了會欣喜若狂,可老柳愣了下,不但沒有驚喜,反而百般不願,完全不為所動。
對老柳而言,他嚮往的是簡單樸素的生活,他只想醉心於陶藝,低調地生活。
可韓松落卻認為老柳不爭氣,不識好歹。
兩人為此鬧起了矛盾,關係也疏遠了起來。
村上春樹說:「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你認為的康莊大道,也許是別人的荊棘之路;
你認為的精彩人生,也許是別人牢籠的枷鎖。
人生在世,各自有各自的路要走,各自有各自的苦海要渡。
你不能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別人該走的路。
你若總以「為你好」的念頭去指導別人,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不在別人的人生里指點江山。
你喜歡你的繁花似錦,他追求他的自在安逸,如此甚好。
02
喜歡不停地講道理,是情商最低的表現。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人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別人越反感,越不願意和你溝通。」
生活中,我們總想「以理服人」,但往往一味地講道理,只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當我們越沉著於講「正確」的道理時,彼此之間的情感歸屬就越容易走向誤區。
網友阿萊曾分享過他的經歷。
有一次,在同學聚會上,他見到了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同學。
那位同學在體制內工作,上進心強,一路過關斬將,將事業發展得有聲有色。
老同學相見分外親切,熱乎乎地聊起各自的職業,整個聊天過程,他一直嘗試說服阿萊去考公務員。
阿萊表示,他很喜歡目前的工作狀態,公司氛圍很好,發展前景也不錯,暫時沒有考公的打算。
然而,那位老同學對阿萊所說嗤之以鼻,略帶優越感地說:
「你們就是眼界太狹窄,我們端的是鐵飯碗,而企業肯定經常需要加班,有的甚至連個公積金都沒有,你們還會面臨被炒魷魚的風險,能有什麼前途呢?」
阿萊一笑置之,說:「我知道你們的福利待遇好,但人各有志,考公不是我的追求。」
那位老同學依舊不依不饒地說:「你上班難道不是為了追求穩定和高待遇,不然是在當好人做善事?」
阿萊一時無語,便不再作答。
經過此事,飯桌上的氛圍也尷尬到了極點。
《偷影子的人》中有這樣一段話:「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
有時候,一味地勸說別人,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不停地干預別人,只會把人推向你的對立面。
聰明的人,早已放棄指點別人的欲望;
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孜孜不倦給人講道理。
畢竟,各人有各人的活法,這個世界也沒有標準答案。
理解別人的選擇,尊重他人的三觀,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03
與其指點別人的道,不如尊重彼此的不同。
人與人之間,經歷不同,環境不一,就會有不同的處事態度和行為習慣。
一味要求別人依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無異於強按牛頭逼它喝水,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理想的關係,是你懂得尊重我的不同,我能夠理解你的不易,給予對方充分的包容和空間。
正如傅首爾所說:「觀念的進步,就是要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排序和人生選擇。」
有一對剛剛結婚的夫妻,男人無辣不歡,女人卻不會吃辣。
最初,他們常常因為這道菜太辣,那道菜不辣而爭吵。
吵得多了,他們便不在一起吃飯,而是各吃各的,情感交流自然也少了。
有一次,女人回娘家吃飯,她發現父親吃飯前,會在面前放一碗清水,吃的時候把菜放在水裡涮一涮。
父親解釋道,他現在口味變淡了,而母親喜歡吃咸一點,他把菜往水裡涮一涮,味道就淡了。
女人陷入沉思,一言不發地吃完了飯。
回家後,女人按照男人的口味炒了幾道菜,等男人下班一起吃飯。
吃飯時,女人在自己面前也放了一碗清水,夾起菜放在清水裡涮一涮。
男人什麼也沒說,默默把飯吃完了。
第二天,女人下班回來,發現男人已做好了飯,正在等她回來一起吃。
不過這次的菜,一點也不辣。
男人則在自己面前放了一碟辣醬,夾起菜在辣醬里沾一沾。
自此之後,飯桌上多了歡聲笑語,兩個人的感情也增進了不少。
樂嘉曾說:「生活中需要加減法並用,減少一些稜角和爭執,增加一些包容與適應。」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這些習慣蘊含著一個人的喜好和追求。
與其盲目給人建議,不如閉口傾聽,理性對待。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不以自我為中心,能兼容他人的喜好和選擇。
如果一意孤行改造別人,想將對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生活必定衝突不斷,滿目瘡痍。
唯有相互體諒,尊重彼此的性格和習慣,才能圓滿,收穫幸福。
04
不強行為別人點燈,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作家盧思浩說;「一個人沒修養的標誌之一,是去別人的生活里指手畫腳,輕易去影響別人的好心情,打擾別人的小幸福。」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都有獨特的理解,每個人心裡對幸福的追求也不盡相同。
不要隨意指導別人,因為你不見得了解他的人生,你所謂的好心好意,可能是他人的人生絆腳石。
尊重他人的選擇,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開始。
長久的感情,需要相互成全,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