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還沒有寫啊?」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寫完啊?」
夜深人靜,晚上11點,鄰居家傳來一連串咆哮聲,李姐又開始了「狂飆」模式。
她家孩子是典型的「拖拉症」患者,吃飯1小時,洗澡1小時,作業則一拖再拖。
這拖拉的程度,恐怕十頭牛都拉不起來。
在家拖拉,做作業磨蹭,更是現在孩子的常態。
前陣子臨開學之際,孩子們趕作業的視頻鋪天蓋地地霸占了各大平台的熱搜榜。
孩子哭著喊著請求父母幫忙寫那幾本的寒假作業;
拉著親戚朋友們一起,奮筆疾書的;
更有父母調侃:
一支筆,一盞燈,一個夜晚創造一個奇蹟的「中國速度」。
孩子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如何利用時間。
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懂得時間管理,孩子越拖越慢
前段時間,我到一個朋友家玩。
一進門,就聽到朋友老公對著9歲的兒子喊:
「昨晚讓你準備的衣服,準備好了嗎?怎麼還沒有換衣服呢?」
「書包怎麼還沒有收拾呢?」
「快一點,抓緊一點時間!補習班要遲到了!」
兒子呢?正在飯桌上邊擼貓邊吃早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朋友對我說:「孩子坐在飯桌上半小時了,特別磨蹭,已經小學三年級了,做什麼事都要催很多遍,沒有時間觀念。」
這不正是現今孩子的「寫照」嗎?
時間觀念差,不懂得合理利用時間,讓事情一拖再拖。
往往是媽媽在前面拉,爸爸在後面推,奶奶在一旁緊張兮兮,孩子卻是在怡人自得,一件事都辦不成。
孩子之間一天存在差距,一生的差距就可能更大。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說:時間管理能力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決定學習成績。
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總能把學習安排好,積極主動地把作業做完,學習效率高的驚人;
反觀不會時間管理的孩子,不僅做事慢,浪費時間,長大以後不懂得規劃,沒有目標,甚至可能一輩子都碌碌無為。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中有那麼一句話:「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認真態度,就等於失敗了一半。」
朋友小娜每每說起她的過去,就會說:「如果不是我拖拉,我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的。」
小娜在初中時期,知道自己的理科成績不好,特意買來了新的筆電,在上面填寫了每天的計劃安排。
火急火燎地準備了一番。
第二天,覺得有的是時間,先放一放,明天一定能做完的。
第三天,這個計劃可以先等等,先追一下電視劇。
接下來的日子,原本的計劃安排早已塵封。
等到中考時候,小娜由於理科成績蹩腳太厲害,只能上普通的高中。
就算是原本信誓旦旦的計劃,不懂得合理管理時間,最終只會讓事情落空。
對孩子來說,學會管理時間,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孩子拖拉磨蹭,是父母管教不嚴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一定跟父母教育有關。
孩子在小的時候,大多都缺乏自制力,總會出現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這時候,父母的管教就顯得尤其重要。
有一位從事教育行業10年的朋友分享說。
班上有這樣一個學生,無論是運動方面,還是接人待物方面,學校里的同學和老師都一致給予肯定的。
但只要動筆寫作業,他就會變了一個人。
鉛筆在他手裡,就像是有了魔法,呆呆地可以玩上一個小時。
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成績總是在班裡的中下游。
原來學生的爸媽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已經很晚,回到家的時候,學生很多時候已經睡著了,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的功課。
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時候,疏於管教,造成的後果將是不可逆的。
姐姐家的寧寧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讓他先休息半小時。
結果半小時過去了,寧寧又撒嬌讓媽媽給他看完這集動畫片,媽媽看著可愛的兒子,拒絕的話說不出口,又讓寧寧看了半小時的電視。
吃完飯後,該做作業了,寧寧玩著玩具,不願撒手,做作業一拖再拖。
爸爸媽媽在一旁看電視,沒有說話。
已經很晚了,寧寧才會慢吞吞地開始做作業。
父母的放任不管,一味縱容,使得寧寧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事情,使得事情一拖再拖。
孩子的成長離不了父母的管教。
父母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的放任,拖拉,得過且過,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更不能規劃自己的人生。
這4招,讓孩子慢慢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
孩子拖拉磨蹭,就是浪費時間。
沒有天生就拖拉的孩子,只有不會管理的父母。
時間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小孩子總是好動的,外界的事物總會讓孩子分心。
一心二用,三心二用是孩子的常態,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趨於「完美型」,總覺得孩子既能快速完成作業,又能學習成績優秀。
但往往忘記了時間的管理是需要慢慢培養的。
想要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父母可以這樣做:
1.從生活環境上,讓孩子感受時間的存在
時間是看不見的,這時候需要通過鐘錶、沙漏、計時器等能夠體現時間的工具。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
例如:在客廳顯眼的地方擺放鐘錶,床頭擺放鬧鐘,在門口粘貼每天的時間安排表。
讓孩子通過鐘錶,認識時間的概念,掌握這些基本的時間概念後,更能對時間有清晰的感知,明白做每一件事情,需要幾分幾秒。
2.在語言表達上,讓孩子準確地理解時間
父母總是在催促孩子「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快點關電視。
但孩子就不能理解「快點」到底是什麼時候。
面對父母這模稜兩可的要求時,孩子自然就不明白該如何按照要求做,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做出改變。
試著將催促的話語改變成具體的時間語言,比如:
「10分鐘後,就要拆禮物了,不吃完飯,就要錯過拆禮物了。」
「距離睡覺還有30分鐘,如果現在不動筆的話,今天就不能完成作業了。」
「已經看了電視25分鐘了,按照規定還有5分鐘就要關了。」
父母能用準確的時間概念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認識到時間與自身的關係,更好地感知時間的真實存在。
3.製作時間表,讓孩子重新認識時間
通過上面的兩個方法,能夠有效地讓孩子對時間概念有了清楚的認識,但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與時間的關係,則需要一張時間表來展示。
父母通過與孩子一起製作時間表,能夠讓孩子明白每天做的事情與時間的關係,能夠讓孩子明確地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4.父母自身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所行所為都是父母的影子。
只有父母做好了榜樣,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模仿,學習。
父母在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同時,首先要解決自身的習慣問題。
父母希望孩子早睡早起,那父母就需要改掉喜歡熬夜,作息不規律的習慣;
希望孩子吃飯時候不拖拉,那父母就需要改掉吃飯看電視,看手機的習慣;
只有父母身體力行,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寫在最後:
孩子的成長不需要百分百的完美,不需要每次都是滿分,只需懂得管理時間,管理自己,使得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越來越輕鬆,這就是做父母最想看到的事。
學會管理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在這浮躁的社會,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一個自律,自信,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