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搞不定晶片 習當局軍工大躍進恐又成爛尾

過去幾年來,習近平當局對消費端的民營企業進行打壓,政府各種不同的產業基金,都優先軍工、被美國卡脖子的科技行業。這種趨勢顯示,中共經濟政策目標似乎又回到鄧小平改革開放前重軍工輕民生的做法。但專家表示,中共所謂的科技自立是在走鋼絲,最終可能又是爛尾收場。

過去幾年來,習近平當局對消費端的民營企業進行打壓,政府各種不同的產業基金,都優先軍工、被美國卡脖子的科技行業。這種趨勢顯示,中共經濟政策目標似乎又回到鄧小平改革開放前重軍工輕民生的做法。但專家表示,中共所謂的科技自立是在走鋼絲,最終可能又是爛尾收場。

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下,中共軍工發展陷入停滯。習近平上台後,淡化了經濟目標,提出安全與經濟並舉,在地緣政治惡化的情況下,軍工產業和硬科技得到了政策扶持。

習當局強調科技獨立自主、硬科技、內循環等,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結構的重大調整,最符合所有這些條件的是軍工行業,而面向市場、出口貿易和消費端的民營企業受到的打擊最大,未來中國經濟前景越來越不確定。

中共軍工大躍進2020年是拐點

升級裝備和技術是中共軍事現代化的一個核心,長期以來,中共國防工業依賴於蘇聯俄羅斯的軍事技術,或竊取西方的軍事和軍民兩用技術,將其納入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大大減少了研究和開發(R&D)費用,這種模式被稱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川普政府對中共軍工行業和軍民融合進行了打擊,使得中共在獲取關鍵技術方面遇到「卡脖子」問題,中共加強了在飛彈、雷達、晶片等重點領域的科技自主。

在2020年10月份「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文件中,透露中共「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的變化」,「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等意向。

在這個文件中,中共首次改變過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提出科技自力自強、發展本土技術戰略。2020年還首次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改變了過去吸引外資並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做法。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十四五」時期是中共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窗口期,軍工企業也將迎來高速發展契機。2020年被稱為中共軍工產業拐點之年,一是中共國防政策由「強軍目標穩步推進」轉變為「全面備戰」;二是大量武器裝備由科研轉入定型批產。

習近平本能地將西方視為對手,企圖加速武裝準備的更新換代,對抗西方自由世界,源於怕失去共產政權的恐懼。

軍工大躍進可能爛尾收場

台灣國防研究院報告指出,目前中共軍工產業技術的自主發展,聚焦於上游基礎領域和下游關鍵系統的科技短板上。

上游重點項目有:核心晶片(支援C4ISR系統和數位化戰爭)、高性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陶瓷材料和複合材料)、基礎軟體。下游重點則有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北斗系統等。這些科技短板將獲得中共政府大量財政支持,並強化相關人才之培育。

但報告評估,技術研發、創新和人才培育並非短期可成,以歐美之實踐經驗來看,顛覆性或可達到破壞式創新的技術,其研發通常必須耗費10~20年之久。單以軍用高階晶片而言,中國從晶片設計、半導體設備、關鍵材料、封裝檢測,到最後晶片生產,都與其它先進國家存在明顯代溝。在中共中央主導下,中共軍工產業是否能在15年(2020~2035)內克服障礙而達成目標?恐怕應有所保留。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指出,「習近平第三個任期的最大挑戰,他想突破軍備發展的層級,可是核心的晶片是一個關鍵點。無論軍工體系的人員如何投入,其實真正的重點,濃縮起來說就是軍用電子裝備,這才是重中之重。」

「這對習近平來講,也是走鋼索的高風險決策,很明顯在五年之內很難突破晶片關卡,如果軍工投資的投入太多,這個晶片產業,又變成一個爛尾樓。」蘇紫雲說。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認為,「中國(中共)憑一國之力是否能夠在未來五年、十年,能夠發展出一個獨步天下的東西,還是比較困難。因為這幾十年,無論是半導體,還是核技術、航天航太技術,都是很多國家很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家共同創造,是很難一個國家獨立去發展這些新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中共宣傳科技自立自強,但在短期內,仍需要繼續獲得外國資本、市場和專業知識,同時尋求在關鍵戰略部門建立經濟主導地位,利用「軍民融合」、「國際合作」,竊取先進技術。

蘇紫雲表示,「有點像是朝鮮的先軍政策,在這個情況之下,它(中共治下的中國)可能會變成大號朝鮮。」

他對比了西方國家軍民技術合作,和中共軍民融合政策的不同。他表示,在民主國家,北約的Smart Defense(靈巧國防),美國的Offset(進攻性蜂群使能戰術),都是結合軍事需求和經濟發展。

「不過比較不同的是,其它國家的結合軍民科技有一些節度,不會無限的投資在軍事上面,以滿足防衛需求為主,同時可以帶動經濟。可是在中共威權體制下,軍事發展是侵略型的,不是防衛型的,這種帶動經濟的效益可能就會失去平衡。」蘇紫雲說。

中共軍民融合政策已引起美國為首等西方國家的警惕,美國出台各種措施反制。

地緣政治惡化未來中國經濟前景黯淡

3月底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布一份報告認為:習近平將繼續主導政治局,成為關鍵決策者,並將共產黨置於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的核心。雖然在短期內會採取措施重振經濟,但長期重點仍將是加強黨的控制,而不是進行自由改革或擴大私營企業。

報告說,中共領導層還認為,中共可以推動與美國和其它西方大國「脫鉤」,最終想創造一個資源、生產和消費自給自足的商業市場。雖然不太可能導致大規模國有化,或回到毛澤東時代的公社,但這些措施,將使中國經濟增長逐步減少。

在外部環境險峻、未來高科技產品極可能分裂成中共與西方市場的前提下,中共推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將資源配置以國內為優先政策,希望軍工科技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

中共媒體宣稱,上海浦東新區是國產C919大型客機組裝基地,帶動附近高階航空器設計、加工、製造、維護等產業,形成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香港大學金融學者陳志武近日接受《端媒體》採訪時說,胡溫時期由投資、製造轉向消費,現在反過來了,降低消費和跟個人有關的這種產業,轉移更多資源和政策支持,到國防和卡脖子的那些技術上面去。為了幫助這個結構轉型,金融行業必須得快速跟上來做一個調整。

「很多做PE、VC行業也開始意識到,發現國家尤其地方政府的各種不同產業基金,都是圍繞著軍工、卡脖子行業科技,是往這些方面引導和增加激勵的,那他們也相應地會去做這樣的投資。」

「實際上不只是今天才開始,過去十年都慢慢地在往這個方向走,只不過最近兩年把這個結構性調整做得非常突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培行業、電子菸行業、遊戲機、電子遊戲,還有美團等等圍繞著『最後一公里』做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些要中止,這個是一個結構上的調整。」陳志武說。

黃大衛表示,過去十年時間,國有企業的壟斷和做大做強,相對民營企業的國進民退比較明顯。在2012、2013、2014年,其實那時候就一直大力的推廣軍民融合,包括衛星、信息通信、華為5G,其實背後都有特殊資金支持。

「中國目前來說,比較優勢的都是一些機電、家電,這些都是很實在做實體的,是中國在過去三四十年積累下來的工業基礎。只有真的能夠醒悟過來,去扶持這些工業基礎,中國經濟未來才有希望。」黃大衛說。

陳志武表示,地緣政治的惡化,台海、南海的未來會不會有武力衝突的前景,以及美中日益加劇的新冷戰敵意加深,兩大陣營不斷變得清晰化。沒有幾個跨國公司願意去承擔這樣的風險,脫鉤加速,中國的出口行業面臨根本挑戰。

「原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大家只談一起賺錢,不用去管意識形態,但已經完全改變了。不僅僅會看價格,而且也會看你是誰,你的信仰是什麼?你國家的體制是什麼?這些都會對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產生影響。」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2/188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