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春季,睡眠真的會減少

提到「春天來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終於結束了,晝長夜短,天氣變得更暖和,山花爛漫,適合郊遊。

然而,一個你未曾察覺到的改變也隨著季節的變化悄然發生——睡眠開始減少

季節變化影響著地球上無數的生物,小到落葉樹在秋天轉色落葉,又在春天長出新葉;大到熊、松鼠、烏龜等動物在冬天冬眠,春天甦醒……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類也有季節性睡眠,全年睡眠時間和結構都會發生顯著變化,與夏季相比,人類在寒冷的冬季擁有更多的睡眠

通過多導睡眠圖(Polysomnography,包括腦電波、心電圖、肌電圖、眼動圖、胸式和腹式呼吸張力圖、鼻及口通氣量、體位體動以及血氧飽和度等10餘個生理信號監測),科學家將人類睡眠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眼球快速運動睡眠(REM)和非眼球快速運動睡眠(NREM)

科學家邀請了292名志願者,讓其在全年的不同時間(北半球光照時間最短的12月22日和光照時間最長的6月21日)前往實驗室環境中度過三個晚上,以便密切監測他們的睡眠情況。

數據顯示,受試者在冬天往往睡得更久,其總睡眠時長比夏季多60分鍾;在秋季進入眼球快速運動睡眠的時間比春季短約25分鐘;在冬天睡覺時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時間比春天平均多30分鐘;在秋天的幾個月里,慢波睡眠(是指非眼球快速運動睡眠的第3個小階段,在此期間我們會做夢並鞏固記憶)經歷了迅速而突然的下降。

(圖源網絡)

先前已有的研究發現,睡前看手機或者長時間暴露在人造光下會抑制人體褪黑素的分泌。但該研究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即使暴露在人造光下,我們的睡眠還是會有季節性的變化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都是有科學道理的|gifer

那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根據季節改變全年的睡眠習慣?研究人員認為,大多數人全年都保持著相似的睡眠模式:晚上11點左右上床睡覺,然後在早上7點左右醒來去上班/上學。因此,在冬天早一點睡覺可以解決「睡眠需求增加」的問題。

相比於季節讓你睡眠時間縮短,如果你了解到和現代有著千差萬別的古人的睡眠模式,一定會覺得更加驚訝,難以置信!

2004年,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歷史學家羅傑·埃克奇(Roger Ekirch)在他的At Day's Close: Night in Times Past一書中通過500份參考文獻,向人們揭示了古人的睡眠習慣——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又稱多相睡眠),就是把單次睡眠分成了多個睡眠周期。

像許多羅馬人一樣,古羅馬歷史學家蒂托·李維(Titus Livius)也是多相睡眠的實踐者,他在巨著《羅馬史》一書中提到了這種方法。|wiki

很久以前,一夜的睡眠周期是這樣的:20:00-23:00,大部分人會在用稻草或破布填充的床墊上進行入睡;幾個小時後,人們會從第一階段的沉睡中醒來,然後在23:00-02:00的時間段里保持清醒,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飯、照顧孩子等。

根據埃克奇的研究,多相睡眠非常普遍,甚至在非洲、南亞和東南亞、澳大利亞、南美和中東等地都發現了這種習慣的證據,並且他認為這種睡眠習慣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主要睡眠方式。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在資源匱乏的當時,人們除了白天勞作和日常活動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其他活動,尤其夕陽西下,人們更加無事可做。

有人說,剛出生的嬰兒睡眠習慣就完全符合多相睡眠周期。|pixnio

人類也不是唯一擁有多相睡眠習慣的動物,大自然中許多物種都會分兩個甚至多個不同時間段來休息,這樣有助於它們在一天中在最有益的時間段保持清醒,例如環尾狐猴,它們的睡眠模式與工業時期前的人類非常相似

同時,埃克奇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人從19世紀初開始就放棄了多相睡眠:和我們其他行為的轉變一樣(例如轉向依賴時鐘),答案是人工照明變得越來越普遍以及工業革命的推動。前者,讓我們夜晚變成了合法活動的時段,豐富多彩的夜生活讓花數個小時躺在床上變成一種時間浪費。後者,讓不再在21:00上床睡覺的人們,必須在第二天早上的同一時間起床上班。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環球科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9/18915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