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56歲男子因膀胱癌離世,提醒:小便出現這3種異常,不可疏忽大意

56歲王師傅診斷膀胱癌晚期,半年後離世

56歲王師傅多年來一直從事裝修工作,他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接觸油漆染料。

最近幾個月來,他感覺膀胱部位有些疼痛和排尿不暢,但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為只是一些常見的泌尿系統問題。

然而,這些症狀愈發嚴重,王師傅開始感到不適並且出現了血尿的現象。這時他意識到情況可能比自己想像的要嚴重,於是他來到醫院進行了檢查。

醫生通過一系列檢查,包括尿液檢測、膀胱鏡檢查等,發現王師傅患有晚期膀胱癌!由於王師傅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周圍組織和淋巴結,治療難度較大。

王師傅和家人對這個消息十分震驚和難以接受,但是他們也決定要積極應對和治療這個疾病。王師傅接受了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是由於病情已經比較嚴重,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王師傅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他感到非常虛弱和疼痛,也變得越來越依賴家人和醫護人員的照顧。

最終,經過半年的抗癌,他還是離世了,家人和親朋都非常悲痛......

認識膀胱癌

膀胱癌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

在美國和歐洲,尿路上皮癌(也稱移行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是主要的組織學類型,占所有膀胱癌的90%。在世界其他地區,非尿路上皮癌更常見。

膀胱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年齡:膀胱癌患病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率逐漸上升。

性別:男性患膀胱癌的風險比女性高,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3-4倍。

吸菸:吸菸是膀胱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吸菸者患膀胱癌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3倍以上。

化學物質接觸:長期接觸含有苯、酚、氨、硝基化合物等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會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

慢性膀胱炎:長期存在慢性膀胱炎、膀胱結石等疾病,也會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

小便出現這3種異常,或是膀胱癌的警示信號!

膀胱癌為何發現時往往已經是晚期?

膀胱癌患者的典型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肉眼可見或顯微鏡下可見),初始表現也可能為刺激性排尿症狀(尿頻、尿急、尿痛),這些症狀與良性疾病(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腎臟結石排出)的症狀相似,因此診斷常有延誤,導致癌症在更晚期確診,因而預後更差。

膀胱癌發生時,小便會出現這3種異常:

1)血尿

膀胱癌導致血尿的原因是因為癌瘤生長在膀胱壁上時,容易破壞膀胱黏膜、血管及周圍組織,導致局部出血。膀胱壁的血管網密集,當癌瘤破壞了血管壁時,就會導致少量或大量的出血,這些出血的紅血球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出現血尿的症狀。

需要指出的是,膀胱癌引起的血尿並不總是明顯的,有時可能只在尿液中檢測到少量的紅血球,但也有可能會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此外,一些其他的疾病如尿路感染、結石、腎炎等也可能引起血尿,因此出現血尿的症狀需要及時就醫並進行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2)尿痛、尿中斷

膀胱癌引起尿痛、尿中斷的主要原因是癌瘤刺激膀胱黏膜或阻塞尿道,導致尿液排出時的疼痛或困難。

膀胱癌瘤生長在膀胱內部,它會破壞膀胱黏膜和肌肉層,並可能擴散到膀胱的頸部,從而導致膀胱收縮時的不適感、疼痛和尿中斷等症狀。此外,當癌瘤堵塞尿道時,也會導致尿液排出困難,造成尿中斷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尿痛和尿中斷不一定都是膀胱癌的症狀,也可能是其他泌尿系統疾病所致,因此患者應及時就醫並進行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3)尿頻尿急

膀胱癌引起尿頻的主要原因是癌瘤刺激膀胱黏膜,導致膀胱收縮更加頻繁,從而產生尿頻的症狀。

膀胱癌瘤在膀胱內部生長,當其刺激膀胱黏膜時,會導致膀胱對尿液的容量變得更加敏感,而且會引起膀胱收縮更加頻繁。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尿急、尿頻等症狀,需要頻繁地去上廁所。

值得注意的是,尿頻並不一定是膀胱癌的特有症狀,也可能是其他泌尿系統疾病所致,因此患者應及時就醫並進行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如何預防膀胱癌的發生?

以下是預防膀胱癌的一些方法:

戒菸:吸菸是膀胱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戒菸是預防膀胱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避免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長期接觸含有苯、酚、氨、硝基化合物等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會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因此需要避免接觸這些化學物質。

飲食健康:多吃蔬菜水果,減少攝入過多的脂肪和紅肉,可以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多喝水:喝足夠的水可以幫助清洗膀胱,減少有害物質在膀胱內的停留時間,從而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及時治療泌尿系統疾病:慢性膀胱炎、膀胱結石等疾病長期存在可能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因此需要及時就醫並進行治療。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措施並不能完全預防膀胱癌的發生,但它們可以降低患病的風險。如果患者有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進行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藥師方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3/18931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