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糧食食用增量法」能否解決餓肚子的問題?

作者:

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運動和大躍進運動,造成了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大饑荒,在大饑荒年月里大躍進的思維仍然還存在,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為解決飢餓問題,中國人民繼續發揮著大躍進的精神,創造性地發明出「食用糧食增量法」,這種增量法就是在糧食不增量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可食食物要比傳統的加工方法增加很多,換句話說使用傳統方法一斤麵粉正常能蒸出兩斤的饅頭,如果用增量法來蒸的話就能蒸出三斤饅頭,或者更多。這一「偉大」的發明在政府看來有著重要意義,最少在精神層面上能夠解決當前的缺糧問題,1960年年初,政府在西安召開了全國性的糧食增量法的經驗交流會,大力推廣,全國掀起了「做飯技術革新運動」。當時流行了許多種糧食增量法,筆者收集到一張當時推廣增量法的宣傳單一張,上面介紹了幾種不同農作物的增量法:

【糧食食用增量法操作方法的介紹

一、玉米:

(1)先用水將玉米浸泡三小時左右,然後撈出。(2)將撈出待玉米放到鍋內煮,煮到八成熟的程度(破開玉米看,中間白心占整個玉米粒的五分之一為宜)再撈出用冷水泡兩、三個小時(泡的時間長短均可,但必須把煮的玉米泡涼)。(3)將煮後泡涼的玉米上磨,磨出的漿(即湯子面)就可做窩頭,絲糕、餡包子等飯食了。這種做法每斤玉米可出窩頭2.7—3斤。(4)煮磨是應注意的問題:煮是一個關鍵,煮的時間小(少),磨時出硬渣,做出飯來不出數;煮的時間過長不好磨。第二個關鍵問題:是在磨刀時候,按著做飯的要求適當掌握漿的稠和稀,太稠了做出的飯硬梆梆的不好吃,增量也少;磨的太稀,增量雖大,但不好吃也不抗餓。如蒸絲糕就可適當稀一點。蒸窩頭或代餡的就要稠一些。稠和稀的掌握全靠磨時用加水的方法調劑。因此,這兩個關鍵必須掌握好。這種做法適合於集體食堂和飯館用。

二、紅糧:具體做法與玉米相同,每斤紅糧可蒸窩頭3—3.3斤,比老做法增量1.2—1.5斤。

三、高粱米:先將米浸泡在水中,約十小時左右撈出,放入盆內,每斤米再加二斤冷水,然後將盆放在籠屜里,蓋好屜帽,加急火蒸一個小時就行了。用這種做法每斤多穗高粱米可出飯3.5斤,比老做法多出飯一斤。

四、大米:先將大米用涼水浸泡9小時,撈出後放到盆里,每斤大米再加冷水1.5斤,然後再將盆放入籠屜內,蓋好屜帽,加急火蒸一個小時就行了,這樣每斤大米可出飯3斤左右,比老法多出飯半斤。(小米亦相同水略加)。

五、玉米面增量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做法是:首先將玉米面放在籠上去蒸,以籠園氣後計算蒸半小時後取下,第二,取下後將面涼20—30分鐘,在此期間並攪拌二、三次促進面的快涼。第三,面涼後用六分之一的面放在鍋內,然後加入比面多二倍的開水,在加水時要立即攪拌,一氣呵成到面成糊狀並至半熟為止;第四,將糊狀面扚出涼20—30分鐘(這一段不攪)冷卻至能下手再和原剩下的六分之五乾麵進行攪和成餅子,這樣即可上籠去蒸;第五,上籠後蒸10—15分鐘即熟。這樣操作方法一斤玉米面可蒸熟食2—4斤,這種做法應注意:水和面必須適當,開水倒於面時必須一氣呵成,不能間歇,面成糊狀後不能再攪,否則造成分解,蒸的時間不宜過長,用到冷布以粗布(冷布)為宜,布越好蒸出的餅子越不好。

第二種做法是:現將玉米面一斤分成兩半,加水1.5—1.8斤。將水燒開後把一半面倒入開水鍋(徐徐倒入,邊倒邊攪)拌勻再燒開,然後移到盆里,等涼一涼後再把其餘一半面摻進去攪拌均勻和好面,就可蒸窩頭、絲糕、花卷等飯食。每斤玉米面可出窩頭2.5斤,比老做法多出飯半斤左右。這種做法應注意:做到兩開(水要燒開,面下鍋後還要燒開)。另外,自始至終玉米面里不能再加涼水,做窩頭時手上也不應多沾涼水。這種做法人口少的居民戶也能做。

六、麵粉:每斤麵粉用水一斤,把麵粉分成兩份,一般麵粉用2.5兩冷水調面,按老辦法發酵;另一半麵粉放如盆內,上鍋蒸15分鐘左右,取出後用開水7.5兩燙麵,放上一錢小蘇打,兩種面摻在一起揉勻和好,就可以做饅頭、花卷、烙餅、包餡等,這樣每斤麵粉可蒸饅頭二斤多,較老做法增量6兩。】

不難看出以上幾種增量法大同小異,都是多加水,以增加食物的膨脹率和重量。「偉大」發明的關鍵點是在什麼時候加水更能讓「出飯率」更高、「飯」更像是飯。一斤糧食能夠提供的熱量是一定的,加多少水也改變不了,所以,這樣的糧食增量法必然會引起質疑。當然政府也想到了這一點,在推行增量法的同時也進行了科學的論證:

【實行糧食食用增量法可能有些人懷疑說:「沒土磊不起牆來」「巧媳婦做不出無米飯來,反正是那點東西多放水吃了不頂餓」等等的錯誤想法。我們說實行增量法多出飯、好吃、容易消化、營養價值高。同時經過實踐和科學分析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對這種做法持有顧慮和懷疑的一切思想障礙應解除,並積極推行,它的科學根據是:

(1)為什麼能夠增加出飯量:糧食胚乳經過水浸煮沸,其澱粉顆粒受熱膨脹、分裂、體形隨之擴大,重量增加,糧食中的蛋白質經過水浸煮沸,氣顆粒也隨著膨脹、凝固、體積也隨之擴大,重量隨之增加;另外胚部含有脂肪和部分蛋白質,經過加熱處理後,脂肪油集聚起來,蛋白質凝固經碾磨後充分游離出來,增加了重量,因此說這些重量的變化不單是水分的增加,而是化學的話和作用的變化。

(2)為什麼能夠提高糧食營養價值:舊的做法,例如玉米面,渣子都很粗,糧食里的蛋白質和脂肪不能被人體充分吸收。採用增量方法,玉米澱粉經過水浸煮沸、部分轉化為葡萄糖,能供給人體更多的熱量和營養,蛋白質經過水浸煮沸,一部分變成凝固蛋白質,另一部分轉化為胺基酸,這兩種東西的營養價值都很高,同時由於部分澱粉顆粒轉化為糖,胚部的脂肪和米仁油因受熱游離散發出一股玉米所固有的芳香味,所以吃起來好吃、抗餓、營養價值高。

(3)為什麼能好吃、好消化:糧食在煮、磨、蒸蛋過程中,逐漸由比較複雜的物質分解為比較簡單的物質,如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澱粉轉化為糖,人民食後容易消化吸收,老年人、小孩、病人(尤其是有胃病的人),吃了也不鬧毛病,不習慣吃的人吃了也不燒心,不胃酸,採取增量方法做飯無論做什麼飯,都不需要鹼即可有很多的水化作用。

在實踐中凡是推廣的地區都受到群眾歡迎,並給總結出四大好處:1、少用糧,多出飯,一斤乾糧頂斤半。2、好吃、筋刀、經吃、耐餓。3、不用發酵,不用鹼,光甜不酸。4、設備簡單,容易操作,一學就會。所以群眾都歌頌:「增量法,辦法強,一斤糧變二斤糧」。節約糧食的好門路,不動鋤鐮的大豐收。】

從實踐到科學論證,都說明了這樣的糧食增量法有利於身體健康,值得全國推廣。政府的用心我們今天就不用再探討了,無論如何推廣,雖然人可以被洗腦,但肚子絕不會聽信謊言的,這種增量法騙不過肚子的事實讓這種方法無法繼續,接下來一種新的方法開始推廣了:用藻類、各種農作物的秸杆和植物的蕨根等製作的「代食品」。

今天回過頭來看,糧食食用增量法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吃一口饅頭,喝一杯水,不用複雜的程序,我也一樣可以達到糧食食用增量法的效果。自欺欺人有的時候也是無奈之舉,作為發明增量法的「人民大眾」來說,一方面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想方設法能夠讓這點有限的糧食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即使看上去多一點也行;另一方面,也許這些善良的農民確實是有心想為偉大的祖國分憂解愁。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故紙中的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2/190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