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方數據勾勒了一幅日益黯淡的經濟失去動能的圖景,總理李強為救經濟只能印鈔放水、投資基建,重啟房地產經濟,習近平的」房住不炒「無疑淪為笑談了。
不止如此,習近平時期成立的兩大國際銀行,都深陷泥潭,保命困難。
日前牆內大數據專家老蠻提供一數據,徹底私下中共外貿數據僅剩的遮羞布。
目前中國汽車行業車廠內卷很厲害,面臨重新洗牌,究竟拼的是資本、技術、硬體還是軟體?
中國城管又火了!瀋陽城管為店面統一製作「陰間」招牌,重慶城管半斤八兩,整出「朝天」招牌,這是把商家往死里整啊!
李強」新瓶裝舊酒「,救經濟只能打臉習近平
疲軟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又顯示出再度承壓的跡象,年輕人的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許多中國民眾都在私下表示,他們不再認為中國政府關心促進經濟增長。
知情人士稱,所有這些擔憂促使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周進行反思。高層官員突然承諾採取更多措施刺激經濟增長,儘管這樣做可能會鼓勵經濟中的投機行為,而中共領導人一直在不惜代價消除投機活動。
中國央行本周下調了三項政策利率,以刺激借貸。此外,《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本周報導,中央政府正在考慮發行價值約人民幣1萬億元(約合1,400億美元)的特別國債,為新的基建項目融資;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刺激增長策略,經濟學家說這種策略可能會在增加債務的同時產生越來越少的回報。
有關部門還在考慮放鬆規定,鼓勵人們購買一套以上的住房,儘管近年來領導人一再警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經濟學家們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似乎對經濟失去信心,中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採取行動。
一些分析人士說,如果信心恢復不了,中國經濟可能會陷入螺旋式下行,那樣的話,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鬆以及其他刺激措施恐難奏效。
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在本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經濟增長復甦的真正障礙是民眾缺乏信心。他還說,中國的情況正越來越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人們信心減弱,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日本幾十年的經濟增長乏力和物價下跌。
野村將其對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從之前預測的5.5%下調至5.1%,2024年GDP增長預期從4.2%下調至3.9%。
習近平如意算盤打錯了,深陷泥潭,恐遭俄羅斯釜底抽薪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成員共同發起的一家新開發銀行本應重塑國際金融,卻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可能變成一個「殭屍銀行」。
華爾街日報6月16日報導說,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同行建立新開發銀行(總部設在上海一座豪華摩天大樓內)八年後,根據對其財務狀況的審查以及對銀行家和其他熟悉此事者的採訪,該銀行幾乎停止了新的貸款,並且難以籌集美元資金來償還債務。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是兩個位於中國的多邊貸款機構中較不知名的一個。它的大表哥亞投行在本周陷入了一場公共關係危機,因為一位不滿的高管指責該機構被中國共產黨員控制。
這兩家銀行的問題,以及中國巨大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中國已花費1萬億美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大其影響力),凸顯了中國政府重新安排國際秩序的戰略日益困難。
亞投行(AIIB)和新開發銀行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減少開發中國家對基於美元的資金的依賴--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替代方案,將有助於為一些增長最快經濟體的發展提供資金。
亞投行的運作規模比新開發銀行大得多,其100多個成員中有許多西方國家,如英國和加拿大。本周,該銀行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政治風,因為負責全球通訊的加拿大高管辭職,並指責該銀行的管理層"被共產黨控制"。
與此同時,金磚國家的新開發銀行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2022年2月,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後不久,這個銀行就凍結了對俄羅斯的所有新貸款,以向投資者保證它遵守了西方的制裁規定。
華爾街日報說,自2012年上台以來,習近平一直尋求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中國的貨幣,以配合該國的經濟發展,並在與西方的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保護其不受美國的制裁。而金磚銀行很適合他更廣泛的計劃。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促使華爾街不再向這家由俄羅斯和中國擁有近40%股份的銀行提供貸款。
惠譽評級公司於2022年7月下調了該銀行的信用評級,理由是其在進入美元債券市場方面面臨挑戰。據熟悉此事的人士稱,投資銀行家告訴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代表,其借入新債的成本可能是俄羅斯入侵前的四倍以上,導致其放棄了一些籌款嘗試。
鑑於中國經濟的放緩,迄今為止,北京一直不願意釋放更多資金來救助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金庫。在與外國投資者的私下交談中,一些中國官員試圖將習近平與該銀行的命運拉開距離,稱是習近平的前任首先表達了對啟動該銀行的支持。
據華爾街日報介紹,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根據該銀行的章程,下一個輪值銀行行長的國家是俄羅斯。分析人士預計,定於2025年上任的俄羅斯新行長最終將試圖收回金磚銀行暫停向克里姆林宮貸款的規定,因為俄羅斯為該銀行的資本貢獻了20多億美元。
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與沙特阿拉伯或其他國家有關加入金磚銀行的討論,將導致大量資本注入。這使得該銀行陷入了目前的泥潭,幾乎沒有改善的跡象。
中共制裁巨石砸自己!美巨頭轉投「印度製造」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美光科技公司(Micron)或承諾投資至少10億美元,在印度建立一家半導體封裝工廠,目前接近就此事達成協議。
彭博社報導,上述因事未公開而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稱,協議最早可能在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下周訪問美國期間公布。其中一人稱,承諾投資金額至多可能達到20億美元。磋商還在進行中,細節可能會發生變化,不保證協議會最終敲定。
這樣一份協議,將標誌著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劃再次獲得勝利,同時也將讓華盛頓有機會在中國之外強化關鍵的供應鏈。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星期二(6月13日)在新德里說,消除兩國之間的技術貿易壁壘,是莫迪國事訪問的一項關鍵內容。
印度科技部和外交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美光的代表不予置評。
老蠻放大招,打臉中共海關
中共海關那邊一直堅持出口只是微降,外界普遍懷疑這一數據的真實性,日前署名「老蠻頻道」的推特帳戶發文,進一步佐證了這種懷疑的正確性。
今年1季度出口退稅5531億,同比去年一季度的4971億,增幅11.3%。
今年4月份當月,出口退稅1291億人民幣,同比去年4月份的1958億,降幅達到驚人的34.1%。
今年5月份當月,出口退稅1192億人民幣,同比去年5月份的1589億,降幅依然高達25.0%。
企業但凡能有申請出口退稅的機會,絕對不會錯過,法規上的規定是報關後90天內申請,事實上企業連一天延誤都不會有,每個月都會申報一次,才不會真的延遲到第90天才申報。這個月的出口退稅情況,大致反應的就是一個來月前的真實出口情況。
4-5月份的出口退稅出現如此降幅,這大概反應的就是3-4月份的真實出口情況。也唯有這種降幅,才對得起出口企業今年以來在各種公開媒介上的痛哭失聲。
四中企公告退市,含「電腦大王」「人參大王」
6月15日晚,*ST宏圖、*ST中天、*ST弘高、*ST紫鑫4家中企發布終止上市公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這4家公司股東戶數累計達36.89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ST宏圖和*ST紫鑫一度被譽為「電腦大王」和「人參大王」,*ST中天實控人為貴州前首富羅玉平,曾在資本市場紅極一時。
中國汽車業洗牌慘烈,華為余承東:只有巨頭活下來
「目前行業車廠內卷很厲害,但大家看到的『卷』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洗牌、市場競爭將會非常慘烈,相信活下來的一定會成為巨頭。」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語出驚人。
每日經濟報導,周五(16日),余承東在深圳舉行的「2023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發表演講說,未來5年、10年,能活下來的主力車廠是少數,因為走向智能化時代,投資規模非常大,成為巨頭才能支撐未來持續發展。
余承東表示,智能駕駛的難度遠遠高於智能座艙,投資強度不夠的話無法支撐,這不像傳統燃油車時代,是個小公司都能造車。
由於汽車行業前期投入大,回報時間長,余承東說,華為在汽車業務上每年直接的研發投入達到100億元,不包括間接研發投入,其中,70%~80%投入智能駕駛領域。
「這種量級的投入,中小玩家可能跟不上」。
瀋陽「陰間」招牌後,重慶又整出「朝天」招牌
這些城市管理者做的是人事嗎?真的不能怪老百姓怨氣太重。一個月前,瀋陽大東路,城管要求門面招牌統一黑底白字,就連蜜雪冰城這樣的全國連鎖店,也得改成黑底白字,每一塊招牌,都是主打「陰間」氛圍,還上了熱搜。
近日,重慶一街道的店鋪招牌整體改造後,店鋪店名竟然統一朝著天空,一店家說:「為什麼我們的招牌要對著天上,我們的客戶又不在天上?」
看看圖片黑底白字兒的招牌,配上馬路邊的黃花,給人什麼感覺?六七月到瀋陽的街頭走一走,一股陰風直往脖頸里鑽啊。
每一店的老闆都在罵,但沒辦法,這些管理者天天喊著為人民服務,就是這樣的水平還有臉來統一製作招牌?人民為他服務!
一些部門恨不得把民眾生產生活的每一個毛孔都管得死死的,有的甚至達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重慶市這條街道的商戶門店招牌也被高水平城管統一設計了,建設公司統一製作,顏色和款式都是一個格式,創意在於招牌的斜面裝反了,統一朝著天上。
統一招牌後,商戶生意統一一落千丈,曾經火爆的店,變得冷冷清清,甚至無人問津。電視台曝光後,施工單位聲稱這是城管局審批過的方案,既然商戶覺得不合理,他們就重重新設計,再報到城管局審批,再重新施工製作。
直到這時,人們才發現,自己的智商跟他們兩家比起來,差得可是天上人間啊。這業務不就又來一遍了嗎?一個工程,兩次施工,兩次收費,這如意算盤打的真是呵呵噠。
這樣的城市管理意義何在?各家店經營的範圍不同,需要在招牌的樣式及名稱文字等諸多方面體現出差異化,有自主創意在裡面,也體現了各家店鋪的經營策略和營銷藝術,別人橫加干涉是非常不合適的,因此造成的經營損失誰由來承擔責任?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