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左)和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峰會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
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川普)透露了他曾經對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說過的話,他稱此舉的目的是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推遲幾年。
川普在周一(6月19日)晚上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說,他幾年前就告訴過普京:潛在的入侵將是一場「災難」,而且會有「地獄之災」。
川普是在被問及他將如何在24小時之內結束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時發表上述言論的。
在以前的採訪中川普表示,他認為應該結束這場戰爭,因為真實的死亡人數沒有被報導。
這位前總統說,「我告訴你,在24小時之內(達成),這就是我做過的。我通過做生意變得非常富有,非常富有,而且你知道嗎?甚至比人們理解的要富有得多,而這就是我所做的。我們一旦開始,我會在24小時之內完成一筆交易,我會告訴(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一些事情,我也會告訴普京一些事情,我會讓他進入一個房間,我會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
他說,「我與普京關係非常好,我的意思是,我已經很久沒和他說話了,但我們有非常牢固的關係。」他再次補充說,如果他仍然是美國總統,普京就不會入侵烏克蘭,「如果是我(任總統),他就不會這麼做;他是在我離任後這麼做的。」
川普繼續說道,「我認為他可能會這麼做,你看,我和他談過,我說,『如果你這麼做,會有地獄之災,這將是一場大災難,所以不要這樣做。』」
據這位前總司令說,普京有一次告訴川普,他不相信川普會在他入侵(烏克蘭)時採取任何行動,「我告訴他我會採取行動,他說,『不,不,不,你不會這樣做。』我說,『我會的,弗拉基米爾,我會的,我會採取行動。』」
澤連斯基聲明
本周,澤連斯基公開批評了一些共和黨候選人不願意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在接受NBC新聞採訪時,澤連斯基被問及如何回應佛羅里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將戰爭定性為「領土爭端」,以及川普所說的在24小時之內結束戰爭的評論。
澤連斯基回答說,「如果任何候選人認為支持烏克蘭的代價太大,那他們準備好參戰了嗎?他們準備好戰鬥了嗎?準備好送自己的孩子去犧牲嗎?如果北約加入這場戰爭,他們(指美國)無論如何都必須這麼做(指參戰),如果烏克蘭失敗了,俄羅斯占領了我們,他們(指俄羅斯)就會轉向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或其它北約國家。然後,美國將不得不在保護北約或參戰之間做出選擇。」[註:從倡導創立北約的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開始,美國歷屆總統都重申對共同防禦的原則的承諾,這項原則是現有30個成員國的北約的核心。]
2023年6月10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在與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在烏克蘭基輔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發言。(Efrem Lukatsky/AP Photo)
澤連斯基批評了川普,說川普在任期間沒能結束在烏克蘭的戰爭,但是沒有詳細說明,目前還不太清楚這位烏克蘭總統指的是什麼。川普離開白宮大約一年後,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
他解釋說,「他(指川普)為什麼不早點這麼做?他是總統,當時這裡正在發生戰爭」,似乎是指烏克蘭軍隊與親俄羅斯分子在頓巴斯地區發生的小規模領土衝突。他說,「我認為他無法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今天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只與普京說句話就能結束戰爭。」
後來在採訪中,澤連斯基說,美國選民「將選出最可靠的總統」,但是他表示,「特定的團體和政客呼籲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這確實讓我們很擔心。」
除川普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也呼籲和平解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問題。
甘迺迪的競選網站寫道:「我們將提出把我們的軍隊和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從俄羅斯的邊界撤出,俄羅斯則把軍隊從烏克蘭撤出,並且保證其自由和獨立,(聯合國)維和部隊將保證(烏克蘭境內)講俄語的東部地區的和平。我們將結束這場戰爭。我們將結束烏克蘭人民的苦難。這將開啟一個更廣泛的所有國家參加的非軍事化計劃。」
川普、德桑蒂斯和甘迺迪都沒有公開回應澤連斯基的評論。
與此同時,前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在最近的一段推特視頻中聲稱,聯邦檢察官和民主黨人實際上已經勾結起來,試圖通過上周提起的機密文件案逮捕川普,阻止他參選。卡爾森斷言,政府官員之所以打擊川普,是因為他反對美國參與對外戰爭的立場。
卡爾森說,「從2016年2月16日起,這是(川普)不可避免的(立場)。」他指的是川普在那一天批評情報界在有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撒謊,導致美國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他說,「那是唐納德‧川普與人類歷史上最大和最強大的組織成為血敵(blood enemy)的日子,這個血敵就是聯邦政府。」
原文:Trump Reveals What He Told Vladimir Putin to Halt Ukraine Invas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