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中央政府也是一籌莫展,甚至都不願意談及房地產這個龐大的產業,李強剛剛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促進家居消費的若干措施》,會議極力迴避房地產字眼,代之以所謂的家居消費。認為家居消費涉及領域多、上下游鏈條長、規模體量大,採取針對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於帶動居民消費增長和經濟恢復。要打好政策組合拳,促進家居消費的政策要與老舊小區改造、住宅適老化改造、便民生活圈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等政策銜接配合、協同發力,形成促消費的合力。要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個性化、定製化家居商品,進一步增強居民消費意願,助力生活品質改善。
我們知道房地產一直以來是中國的投資大戶,到2020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達到17.3萬億,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高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後也難以跨越。房地產業規模大、鏈條長、牽扯麵廣,在國民經濟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地方財政收入中、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中,都占有相當高的份額。
2020年GDP構成中,房地產直接產生的GDP達到了74553億元,占全部GDP的比重達到7.33%。如果加上建築業,這個比重達到14.6%,僅次於製造業。
房地產還帶動了冶金、建材、裝修、家具、家電等行業,中國房地產從業人員包括建築行業大約7000萬人,這7000萬人還有配偶、孩子要養活,父母要贍養,總人口大約2.5到3億人。全國財政收入40%以上來自賣地收入和房地產稅收,也就是說吃財政飯的8000萬人,近一半是靠房地產供養。
這意味著,房地產不景氣,土地賣出不出去,政府財力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必然遭受重創。但房地產繼續高歌猛進失去了動力,中國房地產存量資產按任澤平的說法高達62.6萬億美元,高於美國的33.6萬億美元、日本的10.8萬億美元、英法德三國合計的31.5萬億美元。從住房市值與GDP的比例看,2020年中國為414%,高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分別的148%、233%、271%、339%、354%。
實際上,從新世紀開始到現在,中國演繹了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而房價暴漲的推手就是土地財政,土地財政又幾乎是完全照搬香港地產大佬為香港量身定製的開發模式,把財政收入跟土地出讓牢牢捆綁在一起,其結果除了高價賣地培植一批超級富豪之外,坑苦害慘了高達十億國人。香港的財政收入曾經一半來自土地,如土地預付款、房產開發商上繳的稅收及房屋稅等等。
香港為數不多的幾個富豪牢牢控制整個香港的政經體制,香港富豪與港人之間的關係類似封建時代的地主與佃農,港府不過是地產富豪的馬仔。香港這種扭曲而變態的土地政策,根源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政策,換言之,在於殖民地經驗。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之後,香港被大英帝國租借接管。從法理上講,香港的所有權從來不歸英國所有,一直屬於大清帝國,英國只是租借而已。殖民地的本質造就了香港殖民地土地批租政策,而殖民地政策又造就了香港高房價與高地價。
即便如此,香港殖民地時期也有40%的港人居住在港府提供的保障房中,這個比例在新加坡更高,近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提供的高標準組屋中。可悲的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竟然照搬殖民地經驗,把土地出讓時間定為70年,這種對未來毫無信心毫無把握的土地出讓政策,只是讓地產富豪憑空崛起一夜暴富,讓本該當家作主的人淪為悲慘的房奴。甚至廉價徵用農業用地,把一批又一批農民忽悠進城或驅趕進城,導致城市房價輪番暴漲。
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權力壓低拿地成本,通過規劃調整、土地變性,以「畫大餅」和「擠牙膏」式的供地方式,從銀行置換出貸款,滾動開發,如此循環往復。土地增值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財富效應幻化出巨大能量,這一切都以巨量貨幣超發作為燃料,使得中國經濟增長以土地貨幣互相循環,直接導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大增。
從一個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高地價高房價危害深遠,不僅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隨著家庭負擔的不斷增長,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日趨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大大增加。因而房價的任何波動特別是下跌都會牽動政府的神經,一旦房地產泡沫被捅破,將導致中國金融體系、資本市場乃至地方財政出現系統性危機乃至癱瘓。
過去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也綁架了各級政府、綁架了各家銀行乃至綁架了幾乎所有國人!現在看來,是地方政府是土地財政是銀行綁架了中國房地產綁架了中國10億國民!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是任何經濟已開發國家未曾出現過的畸形現象。
如果按照人均收入來算,京滬深廣幾乎沒有多少人買得起房了,房地產泡沫早就應該破滅了,之所以越吹越大甚至堅不可摧,是因為有複雜的政府背景,有銀行托底,房地產泡沫一旦破滅,首先倒掉的是銀行,然後受累的是政府,因而政府一直竭盡全力不讓泡沫破滅,房地產的興衰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到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
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房地產從來不是富豪的主要來源,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充分發達而政府不干預經濟的國家,房地產開發平均利潤率和其它工業製造業以及服務業基本上接近,更不可能出現像中國這樣通過大規模圈地囤地,或者開發幾個小區甚至幾幅樓就可以一夜暴富甚至富可敵國的案例。
中國真是一個特例,一個涉及十多億國民居所的民生領域卻變成了一個炮製富豪的行業,其財富的積累又完全取決於政府官員和房地產商之間的私下交易。這種交易必然導致一個結果……腐敗泛濫,即誰與政府有密切關係或與主要官員達成默契,就能夠獲得最廉價的土地,就能夠想建多少就建多少,就能夠獲得一夜暴富甚至富可敵國的機會。
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形成也不完全是買賣雙方討價還價、利益均衡的結果。房價運行機制中牽扯到了太多的利益博弈,因此價格形成遠遠不是供需平衡那麼簡單。但是總有一天市場的力量會強大到任何利益集團都無法抵擋的地步,即使沒有迫在眉睫的頭部房企頻頻爆雷,房地產業遲早要出大事,海嘯一旦發生,實際上誰也救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