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陳奎德 夏業良:美中俄演義4.0版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自2023年5月19日起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夏業良教授,經濟學家與政治評論家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最近幾個月來,在俄烏戰爭方面,在中國與美國、俄國的關係方面,尤其是在俄國發生了華格納兵變之後,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很多國家,特別是北約國家,都開始討論俄烏戰爭之後的歐洲政治版圖、烏克蘭的經濟重建、以及烏克蘭、瑞典等國家是否以及何時加入北約的問題了。 中共當局對俄烏戰爭的調門也發生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中國與美國以及俄國的三邊關係似乎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苗頭。這就使我們有興趣追蹤美中俄三邊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來龍去脈。看看這個三邊關係從上世紀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演變,我稱之為美中俄演義的1.0版、2.0版和3.0版。

一、歷史背景

1)美中蘇演義1.0版:向蘇一邊倒

1949年中共內戰得手,奪取了政權。毛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史達林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時,為消除史達林(擔心毛會是第二個狄托)的疑慮,揮師入朝,抗拒聯合國部隊對侵略者北朝鮮的阻擊,用近百萬中國青年的鮮血,向莫斯科遞上了一份投名狀,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國際主流社會對峙對抗。開啟了中蘇同盟以對抗美國的三國演義1.0版。

2)美中蘇演義2.0版:聯美反蘇

1960年代以後,中蘇分裂,中共為爭共產霸主而實施更加極端的內外政策,導致大饑荒和瘋狂文革,在面臨蘇聯聲稱的「核子外科手術式」打擊威懾後,迅速轉向尋求美國保護。從1972年至1989年進入美中准同盟以對抗蘇聯的時期。1972-1976時期,中共內政左傾而外交右轉西方,1978-1989時期,內政外交皆走向緩和,這個鄧胡趙主導的時期是中共執政歷史上罕見的一段寬鬆時期。

3)美中俄演義3.0版:聯俄反美

1989年中國天安門事件被中共血腥鎮壓,緊接著,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變色和1991年蘇聯解體。面對社會主義的潰敗,鄧小平採取韜光養晦,並繼續在經濟上向西方開放.的政策,使中共延續了80年代的外交方向和經濟改革,更因中國的廉價低人權勞力和9.11事件紅利,中國經濟起飛。但2013年習近平掌權後,面對紅色中國褪色,勿問姓社姓資,痛心不已,逞財大氣粗之勢,他發誓不做亡國之君,大開倒車,回歸「初心」,回歸意識形態外交內政方針,實行聯俄反美政策,四面樹敵,中國外交孤立,經濟大幅下滑。

二、中俄聯袂抗美,背後各自聯美

聯俄抗美的緣起

自從2020年中國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流布全球後,西方主要國家對華政策日益強硬,三年來,在美國印太戰略主導下,構築了美日韓台澳的對中國北部、東部的第一島鏈圍堵圈,美菲的南海圍堵圈,西部的印度圍堵圈。層層設防,四面埋伏。處於這種惡劣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包圍圈下,北京只好抓住莫斯科,更進一步靠攏普京這位對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懷有敵意的領導人,習近平甚至稱普京是自己「最好、最親密的朋友」,在2022年冬奧會上習普會面,北京稱中俄友誼上不封頂。

習普會後不幾日,普京悍然發動侵略烏克蘭的戰爭,習近平被綁上其戰車。他在外交上為普京護短,不譴責俄國的侵略行徑,在聯合國諸次有關俄烏戰爭的表決中,背逆絕大多數國家意向,投了棄權票;策應俄國戰爭行動,為自己可能發動的台海戰爭預留外交與軍事援手。同時在俄國遭遇西方嚴厲經濟制裁時,加大對俄羅斯的經濟援助。

然而,世事難料,俄烏戰爭竟然出乎普習設想,速戰受挫,一拖再拖,並且轉攻為守,日漸被動。戰事已屆一年多,情勢於俄國日益不利。北京見勢,毛遂自薦充當起和平調停者角色,宣傳雙方就地停火,其實是以和平的名義保持俄羅斯已占烏領土之現狀。

習派出特使李輝遊說歐美,名為調停,實為窺探各方底線,更重要的使命,則是偵測雙方虛實和評估戰爭走勢。

從事後發展來看,李輝匯報給習近平的俄烏戰況評估,對普京不利。

華格納兵變對北京的震撼

俄國華格納兵變倏忽而起,成為壓在習近平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

在普里戈津與白俄總統盧卡申科達成華格納武裝停止向莫斯科前進協議之前,普京分別給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以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打去了電話,同時,北韓金正恩也致電普京表示對俄國的支持,但是他沒有給習近平打電話,習也沒有致電普京表示支持。

這一點與北韓、土耳其等國是很不同的。

在兵變的6月24日至26日這幾十個小時內,北京一直緘默不語。不難想像,習近平驚魂未定,徹夜難眠。

只是在達成華格納武裝停止向莫斯科前進協議之後,北京才發表了一個措辭謹慎的聲明,不外乎稱該事件是俄國內政,中國支持俄國穩定云云。

北京對俄烏戰爭的口風突變

6月28日,中國駐歐代表傅聰發表講話,聲稱中國沒有理由不支持烏克蘭恢復1991年劃定的邊界,即認為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主權是合法的。這是北京外交立場的重大轉變。

這表明,北京對俄烏戰爭的結局已經有了它的答案。

此事並非空穴來風,它早有端倪可循:

中俄各自伸手進對方「勢力範圍」

5月18日-19日中國在西安召開《中國-中亞峰會》。中亞五國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些國家均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但北京沒有邀請與中國一起建立上合組織的俄羅斯參加,而這五個國家均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屬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北京趁戰挖牆,莫斯科有苦難言。

但俄國也非省油的燈,普京馬上還以顏色。俄羅斯召開國際會議介入南海問題,卻沒請中共。6月22日,由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IADL)、俄羅斯「和平之路」國際基金會和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INION)聯合舉辦的「促進東海(即南海,越南稱東海)合作:在國際法的基礎上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研討會在俄羅斯科學院(RAN)所屬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INION)召開。俄羅斯、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家的東海研究專家與會。

從以往中共的霸道行徑看,撇開北京召開什麼南海問題會議,意圖解決南海爭端,純粹是天方夜譚。

不過,雖然心中不滿,但北京隱忍不發,官方並未公開指責俄。北京只是通過民間一些文章表達對俄方作法的不認同,畢竟5月北京主導的中亞峰會,也撇開了俄羅斯。來而不往非禮也。

那麼,俄羅斯為何要撇開北京召開南海問題會議呢?俄對南海的態度是什麼?

2021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釋放出要統一台灣的強烈信號。

美方表態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依然「堅如磐石」,一如既往,沒有含糊。

當時普京在莫斯科接受美國媒體CNBC主播甘布爾採訪時說:「……我們必須在不受地區大國的干預下,提供區域內各國一個機會,依據國際法的基本準則來進行適當對話。」如果人們還記得普京過去所說的在美中之爭中,他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立場的話,這裡他批評中國干預的信號已經相當清楚了。

中俄相互落井下石

人民幣受雙重夾擊

人民幣近來連續貶值,離岸人民幣貶值尤烈。

人們注意到,俄羅斯正在瘋狂地拋售人民幣,6月俄羅斯拋售了約330億人民幣,以換取約45億美元,這種自利行為,加速了人民幣貶值的速度。

俄羅斯為什麼近乎瘋狂地拋售人民幣?

拋售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支付軍費。西方有些機構預計,俄每個月軍費開支大約需要150億到180億美元。然而由於大部分俄羅斯外匯存底被西方凍結,士兵工資(華格納不收)、設備維護等不能使用人民幣支付,因此才大量拋售人民幣換美元。

作為防止人民幣貶值過快和過大的官方措施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設定了強於預期的中間價指導利率,中國國有銀行發現在岸和離岸市場動向後,多次拋售美元進行阻擊,也表明北京對人民幣加速貶值日益不安。

但俄羅斯卻加速拋售人民幣。根據統計,過去一年中,普京已拋售價值45億美元的人民幣,俄羅斯持有人民幣儲備減少了3分之1,這是俄近年來所進行的最大規模人民幣拋售行動。

此前,俄央行就發表報告示警,直言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且缺乏對沖工具,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存在風險……俄烏戰爭爆發後中俄貿易升溫,普京滿手的人民幣,除了向中國買東西外,別無他用,因此俄央行今年持續拋售人民幣,買進美元、歐元。

因此,這波人民幣貶值,顯然是受到人民幣國際化「反噬」。由於中俄貨幣互換協議,北京在金融上是兩面受損。

第一,俄羅斯隨時拿著大量人民幣到香港換美元,導致人民幣一泄干里。而俄羅斯用人民幣換得美元後,又用美元維持盧布匯率穩定。

第二,中國用人民幣換得並持有太多的盧布,今年以來,這些盧布已經貶值了30%左右;加上盧布受到制裁,難於在國際市場流通,中國持有的盧布漸成廢紙。

人民幣國際化,遭致雙重夾擊,開啟了貶值化進程。

中國限制鎵鍺出口俄國立即宣布增產鎵鍺

中國限制鎵鍺出口反擊拜登,俄羅斯宣布增產,補市場缺口。

為了反擊拜登聯手盟友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北京宣布對用於製造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鎵」、「鍺」進行出口管制。普京立刻轉手一刀,俄羅斯宣布增產,填補市場缺口。中國媒體怒氣沖沖,直言此事再次證明,「中俄關係含金量不高」。

中國商務部在7月3日宣布8月1日起對半導體關鍵材料鎵、鍺實施出口管制後,才隔了短短2天,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就在5日對路透社表示,中國宣布限制用於晶片製造的金屬出口後,俄羅斯準備提高鍺的產量,以滿足國內需求。另外,俄羅斯也有鎵的生產商準備增產。

對於俄羅斯的決定,中媒表示,Rostec聲稱增產只是滿足俄羅斯國內需求,顯然是「公然扯謊」。(因為全球每年的鍺產量約130噸,中國出口量占6成,其中大部分產能都被東亞地區的光學和半導體產業鏈吃下,而俄國自身的光學和半導體產業極端落後,每年消費的鍺產量微乎其微。)俄羅斯生產這麼多的鍺,除了出口,沒有第二種可能。

各方專家紛紛指出,俄國顯然不只是滿足「國內需求」,緊接中國對鎵、鍺出口管制,它立即宣布增加出口,顯然是填補中國空出的市場缺口,從而對沖了中國造成的鎵鍺市場恐慌,在北京背後捅了一刀。

習近平領受了拜登的警告

最近,美國總統拜登在CNN的一段採訪中說,他與習近平在今年3月18日視頻連線通話中,曾就習近平與普京的會晤告誡習近平小心西方撤離投資,而北京是依賴西方投資的。拜登爆料,習近平當時沒吭聲,後來拜登注意到習對俄羅斯並沒有全力以赴

(在那次通話中,拜登告訴習近平,自從俄羅斯進入烏克蘭以來,已有600家美國公司撤出俄羅斯。拜登對習近平說:「這不是威脅。這是一個觀察」。拜登還說,我告訴習近平,中國的經濟依賴於歐洲和美國的投資。所以要小心!要小心!在被問及習近平當時的反應時,拜登說:「他聽了,而且他沒有......爭論」。「還有,如果你注意到,他並沒有對俄羅斯全力以赴」。"所以,我認為美中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無論拜登的警告在習心中引發了什麼反應,但習近平顯然看到俄烏戰爭以及華格納事件中所呈現的普京頹勢,同時也看到中國經濟的一蹶不振。毋庸置疑的是,他已經意識到必須調整外交方針了,習對華格納事件的遲疑、謹慎和克制的反應,他讓其駐歐盟的外交代表傅聰承認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主權,都表明北京已經認定俄烏戰爭俄羅斯將會失敗,所以必須未雨綢繆。

而且要快,必須與俄國爭時間。

這就意味著,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已經觸頂。

三、中俄關係藕斷絲連,美中俄演義4.0版已經上路

中俄關係藕斷絲連

但是,目前習近平還無法徹底拋棄普京。他在這段關係上投入了太多,而且俄羅斯對中國仍然有用。中國雖然可能要被迫調整其在烏克蘭戰爭的立場。但鑑於歷史慣性的因素,這一轉折會面對一些巨大的阻力。

雖然長期以來都有跡象表明,中國領導層並非完全支持普京的戰爭,但在衝突之初,中國希望它能將美國的注意力從亞洲帶走,而中國一直尋求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然而這並沒有成為現實。相反,自烏戰開始以來,美國及其亞洲盟友在中國周圍建立了更強大的軍事存在和圍堵圈,如今在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術方面也更加團結。

中國現在意識到,烏克蘭的持久戰可能在根本上損傷俄羅斯這個夥伴國,並損害中國自身的外交政策議程。中國有理由在此前對戰爭原則上模糊的表述上更進一步,利用自己對俄羅斯獨特的影響力,敦促實現停戰(必定導致其勸莫斯科放棄克里米亞,這是極艱難的任務)。

歐洲是關鍵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歐洲,中國在那裡的形象因支持俄羅斯而受損。歐洲商界對中國的看法惡化,外國直接投資放緩,大西洋兩岸在對華立場上的協調有所加強。

習近平要堅決削弱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一個敵對的歐洲會讓他面臨重重困難。俄羅斯的孤立給中國帶來壓力,讓其必須改善對歐關係,以防止歐洲與美國聯合起來對抗中國。中國實現該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對這場歐洲家門口的俄烏戰爭找到更明確的重新定位,扮演和平締造者的角色。

但它即使疏遠了俄國,也很難獲得信任。

台灣,牽一髮而動全身

俄羅斯的問題也讓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謀劃變得複雜。烏克蘭戰爭表明了兩件事:只靠軍事力量不能保證打勝仗;而打不了勝仗就可能招致領導層權力受到挑戰。面對此等情形,發動台海戰爭,對習近平來說下場可能是災難性的。

台灣將於明年1月舉行總統大選,選出蔡英文的繼任者,蔡英文因為與美國越走越近令北京惱火。中國顯然正在動用一系列手段對台灣施加經濟壓力和輿論壓力,或散播錯誤信息來支持優先考慮改善與北京關係的候選人。

但中方咄咄逼人的說辭和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的威脅都可能適得其反,不但讓反對迎合中國的候選人聲勢更強,更會激起美國與國際社會對台灣更強烈且明確的支持。對習近平來說,最佳平衡點就是在不引發局勢持續升級的同時展示出強硬和堅定的立場。

外交轉折勢在必行

鑑於所有這些變化,習近平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也意識到必須緩和對美緊張關係。這種美中雙方都有的需求,促成了布林肯耶倫的訪華。但是習必須做出一副倨傲和冷淡的模樣,以滿足大內宣的需要。

習近平目前仍需要他的「親密朋友」。若論淡化人權及民主治理在國際體系中的作用,俄羅斯仍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和動機在此問題上與中國合作的國家。穩定的關係也將確保兩國漫長陸地邊界的穩定,並讓中國以優惠價格獲取俄羅斯能源、進口食品和軍事裝備。而俄羅斯,因為仍在戰爭的煎熬中,更有求於中國,因而,在面子上,預計兩國將會維持一切如常的表象。但是,不遠的未來,必將發生重大變化。

四、前瞻:兩個夥伴攜手打擊共同敵人,暗中競爭誰先與敵人握手

一個甲子前的三邊地緣政治態勢重現

當前的美中俄三邊的微妙關係,似乎返回了六十年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蘇中三邊關係,敏感微妙,蘊含內在張力。但是當下的中俄與當年的中蘇,其力量對比換位了。當年是蘇強中弱,現在則是中強俄弱,地位顛倒了。

六十年代,在冷戰對抗美國北約的社會主義陣營內,中蘇開始分裂,發生大論戰,,甚至發生了邊境(珍寶島)武裝衝突,最高潮時期,則是蘇聯試圖對中國幼芽期的核武基地實施外科摘除手術式的打擊,後被雙方的外部敵人美國制止。此後,則是中國與美國暗送秋波,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導致全球政治版圖大變動,特別是在美中蘇大三角內:從中蘇同盟vs.美國轉變為美中准同盟 vs.蘇聯

誰能先與美國握手?

當下的大三角態勢,雖然是中俄准聯盟vs.美國但是如上所述,中俄准聯盟關係日益脆弱,長遠國家利益導致的分離的暗流涌動,目前主要靠習近平與普京的個人關係在支撐。一旦俄烏雙方簽署和平協議,俄國大概率會倒向美國和西方。目前中俄雙方表面上抗美抗西方,但實際上都有渠道與美歐互通款曲。

在中俄准聯盟 vs.美國的目前的大地緣態勢環境下,人們無需驚異的是,很可能,中俄夥伴雙方甚至在暗中相互賽跑,看誰能先與敵人西方握手。

目前,因為俄烏戰仍在進行,西方仍視俄國為當下首要威脅;但是,大家都在考慮戰後的事宜了。在國家之間的三角關係中,第一強與第二強天然是敵對的,因此第三位是雙方都要拉攏的對象。戰爭過後,俄羅斯必定老三,正如中國在冷戰時是老三一樣。因此,老大在戰後有意聯手誰,局面昭然若揭。其實,從美國目前正在控制俄烏戰爭的烈度以及控制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速度,也是可見其端倪的。

當下,中俄公開同聲抗美,同時,又在台下各自悄悄聯美,特別要搶在對方之前。一場複雜的三國外交互動正在不動聲色地展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15/192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