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最頂配的教育:一半富養孩子,一半投資自己

好的教育,不是只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而是應該「對半分」。

既要給出時間管教孩子,又要留出精力管理自己。

前段時間高考出分,一位學霸媽媽的「凡爾賽」發言火了!

據悉,她的兒子名叫袁帥,高考總分711分,上清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記者在採訪時,請她分享是如何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她卻說:

家長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要有獨立空間。

只要過程努力就好了,不要太在意結果。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評論:

孩子優秀才這麼說,如果孩子考400分還能這樣嗎?

我見過很多學霸家長,他們從小就對孩子管教很嚴,付出了全部心力,沒有說的這麼輕鬆。

好的怎麼都是好的,不好的怎麼都是不好的,無關家長,只在孩子。

其實,很多人都只看到了表面,沒有看到本質。

家長和孩子都要有獨立空間,不是說撒手不管,任憑孩子自己去發揮,而是給自己留有一份能量,讓自己去發光,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和陪伴孩子成長。

正如美國作家艾默生所說: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收到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花足夠的時間去「管」孩子,是父母的天職。

但是,花精力去培養自己,完善自己,也是教育最不能忘的事情。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父母常常深陷以下兩種教育誤區而不自知。

父母不成長

卻拼命在孩子身上使勁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媽媽因孩子成績不好罵其是笨鳥,孩子霸氣地回應:「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我是第三種。」

媽媽問:第三種是什麼?

孩子說:「就是那種上一代飛不起來,卻被他們逼著使勁飛的倒霉蛋。」

雖然是玩笑話,但投射出了一個尷尬又現實的教育現狀:

很多父母對孩子很嚴格,拼命雞娃、內卷,寄予孩子高期望,逼孩子上名校,可對自己卻十分寬容,完全不注重自我成長。

他們可以允許自己工作擺爛,但要求孩子必須考高分;

他們可以自己癱在沙發上刷視頻、看八卦,卻不能容忍孩子玩手機、打遊戲;

自己書都不願翻一下,可罵起孩子來卻頭頭是道......

教育最忌諱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卻逼孩子努力。

沒有行動的引領,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最終都會失靈。

記得有次帶兒子小宇去拜訪朋友,剛好碰見她和她兒子在爭吵:

「讓你寫作業專心點,可你一會摸摸這,一會摸摸那,我就看個手機的功夫,你上幾趟廁所了?以為我不知道嗎!」

她兒子反懟:

「那你怎麼不說你陪我寫作業這會功夫,看了多少次手機了,你能不能專心點!」

說完,媽媽又開始怒吼:

是我學習,還是你學習,這是你不好好學習的藉口嗎?!

你看人家小宇每天一個人寫作業,也沒人看著,還不是照樣學習好!

她兒子又接著吐槽:

那你怎麼不說人家小宇媽媽每天都在看書,而你人坐在那裡陪我,手裡卻刷著視頻。

孩子身上的壞毛病,都是父母傳染的結果。

你嘴上說一套,實際自己卻做另一套,這樣的管教,只會帶來爭吵,不可能讓孩子服氣。

要知道教育路上最可笑的謊言,就是自己擺爛,卻希望孩子上進、努力。

父母撒手不管

在該管教的時候放任孩子

看過一部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露了從小被管和被放養的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命運。

哥哥從小被父母管的很嚴,要求他自律、上進,學習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勞動成果,所以他每天不是忙著修剪草坪,就是送報紙打工,一絲不敢懈怠。

而對於弟弟呢,父母採用的基本是放養態度,什麼活都不用他干,什麼事也不讓他操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切都隨他去。

不管他做出多麼蠻橫無理的事情,偏心他的父母也從不打罵。

結果,一向被嚴管的哥哥成了身家千萬的企業家,而弟弟則活得落魄不堪,連一間容身之所都沒有。

俗話說:「小樹要修,孩子要教。」

孩子成年之前,管教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你若此時選擇放縱,無疑是親手斷送孩子的未來和後路。

想起作家龍應台分享的一個故事:

10年前,她曾去朋友家拜訪,當時朋友的女兒剛剛8歲,可小小年紀就已顯露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所以她力勸朋友一定要好好培養,給了很多建議,但朋友完全沒放在心上,只顧著自己。

10年後,小女孩18歲了,她再去拜訪時,發現當年那個文靜的女孩手裡吊著一支煙,背上刺著刺青,面對所有人都是一臉的不屑。

沒有一個孩子,可以脫離父母的管教,一個人健康地長大。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錯把撒手不管當作靜待花開。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必須學會以身作則、用心管教。

最頂級的教育

一半富養孩子,一半投資自己

陶行知曾說:

「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

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一味地逼迫和盲目地放縱,都是極端的教育方式,都會毀了孩子。

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讓孩子無負擔壓力,又能自覺、努力,這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一半富養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陪伴。

一半投資自己,用行動和榜樣的力量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具體關注以下這幾點,教育省時又省心。

一、富養孩子

1.富養愛,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0-6歲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形成安全型依戀。

孩子內心有了安全感,才能具有愛自己的勇氣,活出自我價值。

沒有愛的家庭,宛如一個冰窖,得不到愛的孩子,會變得孤獨冷漠。

對孩子進行的任何一種教育,底層的邏輯,一定都是以愛為前提。

2.富養體質,送孩子一個強健的體魄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是給孩子優秀而健全的人格。

其中,培養終身運動者排在首位。

只有分數,贏不了人生的大考。

給孩子一個充滿活力的身體,孩子才能在學習上擁有生生不息的精力。

有空帶孩子多運動,這是送給孩子最實用的禮物。

3.富養知識,帶孩子多讀書、見世面

細扒很多學霸的家庭教育,可以發現他們的父母都很愛帶孩子閱讀、旅行。

比如,今年高考726分的楊一鳴,母親閒暇時光最愛做的事,就是陪著他一起泡在圖書館看書;

雙雙報考清華的雙胞胎兄弟杜一郎和杜又郎,平日裡父親就經常帶他們天南海北地旅遊。

有句話說的好,知識在書里,更在書外。

讓孩子關門多讀書,出門多見世面,就是最好的富養。

4.富養勞動,培養孩子的獨立

獨自將三個孩子培養成才的猶太媽媽沙拉,她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家裡的勞動。

她說: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只會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

做家務、勞動,看似是小事,但卻是孩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孩子終究要離開我們獨自生活,提早期教育會他們如何生存,如何獨自解決生活問題,我們才能早早退出,讓他們學會自理人生。

二、投資自己

1.投資情緒,給孩子一個情緒平和的家

爸爸、媽媽和孩子,其實是個情感的三角關係。

維護這個三角關係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其實就是穩定的情緒。

一個暴躁、易怒的父母,難以養成自信、陽光的孩子。

想要形成一個健康有愛的家庭模式,讓孩子不受負能量影響,父母就要多多修煉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把壞情緒關在門外,把好心情帶給孩子,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發脾氣前深呼吸、倒數123......

父母情緒越穩,家庭越鬆弛,孩子幸福感才會越強。

2.投資習慣,用自律給孩子做榜樣

想起演員孫儷,平日裡就對自己很有要求。

她會堅持早起練字,按時完成打卡,也會每天運動,長期保持輕盈的體態,在工作上更是一絲不苟。

兩個孩子在其影響下,也很自律,尤其是女兒小花,5歲就可以靜心寫出千字文,在運動和芭蕾的學習上也極富耐心。

父母越自律,孩子越優秀。

當父母把自律活成一種習慣,凡工作不拖延,凡娛樂不沉迷,生活規律,做事有條理,孩子自然會明白,約束和堅持才是生活的常態。

3.投資頭腦,用知識引領孩子成長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學文科的媽媽,為了幫助學理科的兒子逆襲,拾起放下十幾年的課本,從頭開始學習理科。

不懂的地方,她就查資料,不會的題目,她就找人問,每天花費的精力,比兒子還要多。

為的就是自己學會了、聽懂了,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兒子。

最後兒子在她的帶領下,一改懶散,人積極了,成績也提大大提升,一路逆襲考上了985。

有調查顯示,父母讀不讀書,愛不愛學習,直接影響孩子的高考成績。

如果你想讓孩子愛學習,那麼你就要學會用知識武裝自己,成為孩子的教練和榜樣。

只有父母完成了自我成長,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進步。

記得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說過:

父母與孩子,說到底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各自的人生課題需要去探索和完成。

不是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才叫用心,也不是把時間都投入到教育上,才叫負責。

富養孩子的同時,拿出一部分時間去投資自己,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

當你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定能順著光,走好自己的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4/193133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