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中國真的向全球投資者開放市場了嗎?

作者:

近期經濟數據顯示,疫情後中國經濟反彈並不如預期強勁,內需疲軟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導致經濟失去動力。

在急需提振市場信心、吸引外資的情況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1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時說,他希望「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並且「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

7月21日,中共官方報紙《環球時報》發表英文文章發表評論稱:

「美國的打壓、遏制和保護主義做法持續拖累全球經濟,與之相比,中國除了努力保持自身增長勢頭,還一直堅持對全球投資者開放。」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從3月開始,中國對外資諮詢公司和調查公司進行了全面打擊,投資者信心受損。同樣在今年,中國更新了數據隱私和反間諜法,使得許多在華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營運風險顯著增加。

對諮詢業的打壓

今年,中國對提供市場經濟數據的外國諮詢和調查企業發起打擊,稱其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

今年3月,中國官員關閉了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Mintz Group)的北京辦事處,並拘留了其五名員工。美思明智集團在全球設有18個辦事處,專門對欺詐、腐敗和工作場所不當行為指控進行調查,並進行背景調查。

今年4月,美國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Company)表示,中國警方到訪其上海辦事處,並對該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詢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稱,警方沒收了該辦公室的電腦和手機,但沒有拘留任何員工。

就在一個月後,總部位於紐約和上海的諮詢公司凱盛融英(Capvision Partners)成為了最新目標,安全部官員突擊搜查了其位於北京、上海、蘇州深圳的辦公室。凱盛融英提供「專家網絡」服務,讓投資者能夠直接向各行業的專家進行諮詢。

正如一位美國商人告訴路透社(Reuters)的那樣,此類事件表明「北京想要外國資金和技術,但不會接受美國公司對中國合作夥伴或商業環境進行盡職調查。」

在被問及對凱盛融英的突擊行動時,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這是依據中國法律開展的正常執法行為,旨在促進有關行業規範健康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鄭藝(Eric Zheng)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國需要在針對像凱盛這樣從事盡責調查、幫助外國公司做出投資決定的諮詢公司採取執法行動上更加透明。「如果當局更清晰地闡述公司可做或不可做的盡責調查的地方,將會很有幫助。這將給外國公司更大的信心,能使它們遵守中國的規定,」他說。

數據安全和反間諜法

與此同時,中國今年新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規也增加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營運風險。

6月1日,北京開始實行跨境數據傳輸的新規,加強政府對國內大數據的控制。

《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辦法》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向境外發送數據必須滿足嚴格的條件。這包括信息處理者必須是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營運者,處理個人信息不能超過100萬人,自上年1月1日其累計向境外提供個人信息不滿10萬人等等。

新規令一些國際公司感到擔憂,因為他們的日常營運涉及從中國分支機構向海外總部發送信息。

與此同時,7月1日,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正式實施。該法律擴大了間諜活動的定義,並禁止傳輸任何被視為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信息。

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對間諜活動的定義模糊,其中包括「與間諜組織有關聯」以及非法獲取「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反間諜與安全中心(NCSC)6月30日向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發出警告,如果 中共當局將美國公司和個人列為間諜活動或稱他們正在協助外國對中國實施制裁,美國公司和個人可能「因傳統商業活動而面臨處罰」。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 China Business Council)主席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在一篇博客中寫道,修訂後的反間諜法「引起了人們對開展某些日常商業活動的擔憂,這些活動現在有可能以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名義被視為間諜活動。」

He added that the law is having「a chilling effect on business sentiment, and confidence in China’s market will suffer further」 witho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espionage.

他補充說,如果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間諜活動,該法律將在商界「產生寒蟬效應,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將進一步受到打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7/193283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