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24日)向香港培僑中學高中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是香港主權移交後,國家主席首次回信給香港學生,成為港府和建制派的焦點。有親中的教育機構趁機舉辦座談會,仔細「解讀」習近平的回信,認為此信「應寫進歷史」。評論就批評做法是搞樣板教育、個人崇拜,將回信當「聖經」般對待是宗教行為。
香港有親中背景的培僑中學高中一年級全體學生,在今年6月去信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匯報過去一年的學習情況,信中寫道「現在,我們向您報告:國家之強盛,我們已深知;香港之繁榮,我們來延續!」獲得習近平親自回信。
培僑學生寫給習近平的信件。(網上圖片/張仕仁提供)
教聯會會長:回信「應寫進歷史」
座談會上,身兼立法會議員的會長劉智鵬率先發言,逐項、逐點解讀習近平的回信,表示「這是回歸以來首次國家主席給學生的回信,應寫進歷史」。他又指,特別感受到習近平所說的「學習成果」,今次回信別具意義,代表培僑中學學生是習近平心中的「樣板」。
提早離場的會長劉智鵬點出,「這是回歸以來首次國家主席給學生的回信,應寫進歷史」。(張仕仁攝)
評論:搞教育樣板戲視習近平為「聖人」
前香港考評局(歷史科)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接受本台訪問時質疑,信中文字工整、通篇簡體字,亦不知撰信者的身份,「學生信件」真偽成疑;而教聯會辦「回信」座談會,逐句、逐段解讀習近平文字的做法,只是搞樣板教育、個人崇拜,這會令學生失去獨立思考。
楊穎宇說: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給你一封信,你要逐句拿來處理,這已經不是簡單對回信的感謝,而是把國家領導人的文字當成一個「聖經」去解讀、膜拜。這是一個宗教行為,不是純粹政治或教育的問題。
他預料,日後會有更多類似的「習近平信件」,今次是「左校」,下次可能是官校。楊穎宇又補充指,過去英女皇與市民也有信件交往,但只限於閒聊逸事,屬於親民的政策,而非一種愛國教育。過去英殖時代,英國亦不會強硬灌輸學生要接受一種思想,亦不會要求愛英國或唱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