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未普:用社會協商對話解決社會衝突,89民運是一場失敗的偉大實驗

作者:

對話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軍內主張對話派不敵主張鎮壓派,這是掌握軍權的鄧小平得以大開殺戒的一個重大原因。軍隊高級將領亦分為主張對話和主張鎮壓兩派。主張對話派、反對向人民開槍的高級將領包括王平、張愛萍等八位將軍,他們聯名給戒嚴總指揮部和中央軍委發信:「人民軍隊決不能向人民開槍;軍隊不要進城」。而張愛萍早在學生絕食時,就主張與學生對話。據《解放軍報》記者江林在六四後對張愛萍的採訪,他在戒嚴前曾經單獨給中央軍委寫過一個報告,要求領導去跟廣場的學生對話,不要跟學生那麼對立,說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搞學生運動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能跟他們對話呢,要把他們當敵人呢,看著這麼多孩子在廣場絕食、生病,對他們的訴求置之不理呢?江林說,軍隊高級幹部裡面,普遍有反對開槍的抵抗情緒。可惜的是,「這些空有老資格但並未實際執掌兵權的老將……難阻戒嚴」(戴晴,2014),亦難阻屠殺。

楊尚昆在六四問題上扮演的角色很特殊。根據姚監復、鮑彤、許家屯、蔣彥勇和高新的文章,在中央決定戒嚴前,楊實際上是支持趙紫陽的。趙紫陽在《改革歷程》中也這樣認為。學運開始時,楊尚昆維護趙紫陽,也十分贊同趙紫陽對學潮的軟處理主張,不贊成戒嚴。但此後楊尚昆可能摸透了鄧小平的真實想法,或者迫於鄧小平的壓力,或者和鄧小平有某種交易,楊轉而積極參與並部署鎮壓學運。從贊成對話派轉向主動鎮壓派,楊尚昆在關鍵時刻的變色龍立場,對趙紫陽一派非常不利,是對話派陣營的重大損失,也是鄧小平鎮壓派的重大收益。但楊尚昆在「六四」中的真正作用,決非反覆無常那麼簡單(參見筆者寫於2010的評論「楊尚昆在六四中的作用(一)(二)」)

在鎮壓89民運的問題上,鄧小平不僅在黨內而且在軍內都有一言九鼎的權勢地位,他亦發揮了一言九鼎的政治作用和指揮作用,並且獲得有實際調兵遣將能力的楊尚昆的全力合作,和黨內其他保守派和軍內鎮壓派的鼎力支持。和他們的實力相比,黨內和軍內的主張對話派和開明派都處於劣勢地位,他們自己的力量都不能戰勝黨內保守派和軍內鎮壓派,那麼這場實驗唯一能夠成功的可能就是,黨內改革派、軍內開明派、學生、知識分子及其他社會力量聯合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陣線。這樣或許能對對話產生重大的積極作用。

可惜的是,當5月20日李鵬宣布戒嚴時,黨內開明派、學生和知識分子就錯過了建立有效對話溝通管道的機會,錯過了形成統一戰線的機會。這是對話失敗的第四個原因。沒有統一陣線,這場規模浩大的實驗鮮有可能成功。不錯,黨內溫和派力量一直在尋找與學生溝通的契機,知識分子也盡其所能積極斡旋於廣場,但所有斡旋、協商和對話在5月底統統失敗。這和廣場學生內部的紛爭、缺少統一的、有限的、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領導,有時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被少數綁架有關。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場偉大實驗失敗的原因:1)黨內高層對對話的看法南轅北轍;2)黨內開明派的政治力量不敵黨內保守派;3)軍內主張對話派不敵主張鎮壓派;4)黨內開明派、軍內對話派、學生和知識分子沒有形成廣泛聯盟。而這四方players(參與者)——黨內開明派、軍內開明派、學生和知識分子,誰也不具備單獨挑戰或戰勝鄧小平等鎮壓派的實力,因此廣泛聯盟應是不得不的選擇。

用社會協商對話解決社會衝突,是本文檢討89民運的一個視角。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應是中國未來步向憲政轉型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文明世界處理紛爭的良藥。發生在北京的屠城責任肯定是屠城者,但是對話失敗,應是對話各方都需檢討,以求未來成功的鏡子。當然,眼下中國的政治生態比起1989年民運時期,不知壞了多少倍,解決社會衝突的文明機制完全缺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情況不會總是這樣壞下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3/193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