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你自己偷懶,卻指望孩子有自制力

幼兒時期養成的自制力,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不自律是孩子的本能,那些小小年紀就自覺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在一對負責、用心的父母。

前陣子回老家,中午在表哥家吃飯。

準備開飯了,可小侄子被叫了幾聲都不見動,依舊抱著平板,半躺在沙發上刷視頻。

見全家人等他一個,表哥臉上掛不住,吼道:

從早上起床就抱著平板,我不說你,你就不知道自覺是不是?

誰知,10歲的小外甥氣性比表哥還大。

把平板朝沙發上一摔,手指著表哥喊:

你煩不煩,哪天不說我,你就難受是不是!

吃完飯,我們幾個大人閒聊。

表哥嘆氣說:

「脾氣越來越暴,也不知道隨誰?真是管不動了。」

的確,表哥表嫂都是好脾氣,小侄子的性格實在反常。

但我回憶了下表哥嫂的教育方式,覺得小侄子如今的狀態又實屬正常。

印象中早幾年,表哥表嫂都忙著工作晉升,只要孩子哭鬧就拿平板哄他。

的確,夫妻倆是過了幾年清淨日子。

然而,也正是他們的缺位,讓天生貪玩、散漫的孩子,一步步墜入墮落的深淵。

對很多父母來說,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可以自覺向陽生長。

只是,兒童自控力的發展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指望孩子自覺的父母並不知道,那些年,自己「偷的懶」,最後都會報應在孩子身上。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圖省事

那天,閨蜜給我講了一件事。

他們老同學聚會,聊到各自孩子時,一個同學撇撇嘴說:「我娃正在家忙著呢?」

大家剛想感嘆,現在孩子壓力太大。

沒想到,同學下一句是:「正忙著經營他的遊戲,期待今年能抽到更好的遊戲卡。」

接著她就開啟瘋狂吐槽模式:

十來歲的孩子了,一點不自覺,讓我天天被老師訓話。

作業不寫,還頂撞老師,平日也頻頻和同學起衝突,遭到全班同學嫌棄。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她這兩年都在和老公鬧離婚。

每次孩子吵著要玩遊戲,她都因為嫌煩而妥協,導致孩子周末都是在遊戲和網絡小說中度過。

臨走時,同學還在後悔自己生了個「白眼狼」。

絲毫沒意識到,無論是良好的習慣,還是堅強的意志,都需要父母在家裡,幫助孩子一點點養成。

而且,教育是有最佳時機的。

一旦錯過,留給父母的只能是無盡的悔恨。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

6歲時,李林就開始接觸手機,很快就沉迷其中。

李林爸爸當時工作忙,非但沒阻止他玩,有時帶他出門,為了讓他聽話,還會直接把手機丟給他。

但沒過多久,李林爸爸就發現,兒子性格變得越發暴躁。

他有高血壓這個事情,兒子是知道的,但是只要他阻攔兒子玩手機,兒子就會用「不讓我玩遊戲,我也不會讓你好過的」之類的話刺激他,氣得他犯病說不出話。

等到李林上三年級,有天,他突然說不想上學了。

這時李林爸爸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把兒子送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酒癮網癮治療中心。

然而,為李林做診斷的醫生卻表示:

李林的網癮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不僅影響其性格塑造,還導致了一系列功能損害,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李林爸爸非常難過。

尤其在聽到醫生說「如果能夠早期干預,效果會好很多」,更是為自己的疏忽、失責懊悔不已。

正如顏如晶在《奇葩說》中說的那樣: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孩子的成長,必須在父母的注視下,才能完成;

孩子的未來,只有父母率先挑起教育的擔子,才能被高高托起。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偉大的事業。

而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父母圖省事,怕麻煩。

你怕一次,孩子的成長就減一次。

唯有你肯下功夫,才能在未來,換得孩子真正的優秀。

孩子的自制力,都是父母管出來的

在紀錄片《學校交換:階級差異》中,約翰是從私立學校交換到公立學校體驗生活的一名學生。

他自信獨立,學習主動,第一節課就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只是,當他跟著公立學校的卡斯木,體驗了一把下午三點十分放學就無人約束,直接回家睡覺、打遊戲的生活後,不禁感嘆道:

如果身處一個無人監督的環境,他一定也做不到自律。

可見,世界上從來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

優秀自律的孩子背後,其實是大人的執著守望。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育兒分享,頗為觸動。

起先是為了豐富孩子的暑假生活,媽媽向孩子提議每天早起跑步。

一開始,孩子興致很高,但沒過兩天,就敗下陣來。

之後每天早上喊女兒起床跑步,成了她一天中最糟心的事。

當時,媽媽也曾想,要不就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但心裡有個聲音阻止了她,她想到在《家庭的覺醒》一書中看的一句話:

一旦界限已決定,我們就需要堅持這個底線。

之後,她就開始想各種辦法,幫助孩子完成跑步任務。

她知道,想做成一件事,樹立目標很重要。

於是,她就利用okr這一企業中常用的,幫助員工自我管理的工具,給孩子制定了跑步目標。

但說到底,這個事還是要孩子來執行,所以,媽媽又帶著目標到女兒跟前,苦口婆心講了一個小時:

解釋制定目標的好處,以及為了達到目標她每天要怎麼做。

好在女兒聽完後,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興奮地說:媽媽,OK,沒問題。

但是只有目標還不夠,為了更好執行,她又參照《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建議,教孩子制定周計劃。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並沒有。

這位媽媽了解到,兒童自制力會受到「同伴效應」影響。

於是,就在自家小區里,給女兒物色了一個跑步小夥伴。

過了段時間,她又請女兒給自己做老師,試圖用成就感,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最終,女兒不僅把跑步堅持下來,而且會主動探索抵抗無聊和疲累的方法,幫助自己更好地堅持跑步。

經常會有家長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卻不知道,教育是最公平的事業。

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和耐心澆灌出來的。

就像俄羅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

心平氣和的、認真的、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家庭教育的應有外部表現,而不應當是專橫、憤怒、叫喊、央告、懇求。

父母對孩子用心,孩子才會對自己上心。

父母把孩子放在首位,孩子的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所以,請相信用心管教的力量。

這些親子間共赴願景的時光,定會成為孩子自律的動力之源,激勵他們描畫出更美好的人生篇章。

教育無法重來,請父母對孩子親力親為

孩子的成長沒有回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

有遠見的父母,都能早早看到身上的擔子,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為自己的養育把關。

1.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

前幾天,偶爾間看到廈門一位學霸媽媽的分享。

這位媽媽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即將前往世界排名前九的芝加哥大學讀研,小兒子則正在清華讀本科。

孩子們優秀的背後依舊離不開自律。

當被問到如何培養兒子的自律品質時,她分享了一個細節:

從幼兒園到初中,每天晚上準時7點,我們一家人都會待在書房,孩子做作業,我們辦公,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學習習慣。

這讓我不禁想到,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爸爸也是會在下午放下娛樂活動,專心陪伴女兒。

據說,武爸爸下午4點半就會關掉手機。

所以,想要孩子自覺成長,家長就要先重視陪伴孩子的時間。

你的在意,是孩子成長的原生動力。

2.用他律激活孩子的自律

一位在小學任教的朋友講,讓一個十歲以下的孩子自律,是不可能的,這是生理決定的。

所以她給自家孩子立了很多規矩,其中一項是:

每天的作業,優先級一定排在最前面。

只有保質保量寫完作業,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個規矩從一年級開始執行,現在孩子三年級了,寫作業她從沒有操心過。

而且做其他事時,孩子也會提前規劃,從不拖拉。

孩子自覺性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主動承擔起責任,讓孩子踏實走好每一步,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更是此生的使命。

3.以身作則,榜樣教育

孩子有多愛你,就會有多像你。

父母把自己修煉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媽媽這樣定規矩,孩子最有自控力》裡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次,一個老同學來找作者何艷娟求助:

之前工作忙,孩子一直丟給公婆帶。

現在兒子15歲了,成天就想著上網打遊戲,打過幾次,但孩子已經麻木了,現在一打他就離家出走。

何艷娟犯了難,孩子已經過了最佳教育期,改變的希望其實很渺茫。

所以,她只好無奈坦白,自己沒啥好辦法,最多建議父母多花時間陪陪孩子。

然而一年後,老同學找她報喜,說兒子考上了重點中學。

何艷娟覺得不可思議,趕緊詢問是怎麼做到的。

老同學說,她聽從了別人的建議,放下事業,開始全職陪伴孩子。

但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沒閒著,因為擔心過幾年出來找不到工作,她重拾大學課本,考下了註冊會計師證書。

媽媽的努力被兒子看在眼裡,之後也發奮學習,用孩子的話說就是:

我不想人家說我不配做我媽的兒子。

有句話,我一直很認同:

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

托舉一個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絕不是放手給他自由;

而是把父母的角色放在首位,輔助孩子耐心打磨自己,一點點向目標靠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4/194045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