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財經高級專欄作家Rick Newman本周稍早撰文稱,1997年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如此之快,到2017年可能會超過美國經濟。然而,這並沒有發生。
此外,中國的經濟確實取得了快速增長,其超過10億人口似乎確保它最終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2010年,高盛估計中國的經濟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經濟學人》更加大膽,預測中國會在2019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無論這種轉變何時發生,都將意味著一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準備好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的影響力。
Newman稱,現在看來,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Newman指出,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問題,表明在中國實現經濟超級大國地位之前,25年的高速增長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與美國經濟不同,中國經濟並沒有像美國那樣迅速走出新冠疫情的影響,而且現在幾乎沒有增長。經濟學家們不再對中國的繁榮奇蹟感到驚嘆,而是開始思考中國的困境是否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其他部分。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Desmond Lachlan最近告訴路透社,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不太可能超越美國。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將中國比作上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那時,失控的增長突然停止,對一個亞洲國家世界主導地位的擔憂被證明是極不準確的。
至少在那時,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富裕國家。然而中國仍然沒有,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加入所謂的先進經濟體之列。
中國面臨許多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包括人口下降,可能在今年或明年使印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過於依賴債務驅動的房地產項目來推動經濟增長,這現在導致了一場不斷發展的房地產崩潰,一些人將其比喻為中國的「雷曼兄弟時刻」。
與此同時,中國16至24歲年齡段的失業率從2018年的11%上升到現在的21%。據歐亞集團稱,實際的青年失業率可能高達46%。
中國政府在過去的25年中通過刺激經濟度過了許多經濟放緩,但最近的努力,包括降低利率和其他措施,令投資者感到失望,並引發了股市拋售。這种放緩可能是長期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在8月21日的一份報告中建議:「考慮到我們將與中國的經濟困境共同生活的時間有多長,投資者會有足夠的時間來迎頭趕上。」
中國的停滯可能會對全球投資者、美國政策制定者甚至美國選舉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16年首次競選總統時曾抱怨中國「在吃我們的午餐」,引用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歷史最高記錄。作為總統,川普對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了關稅,希望能刺激更多美國製造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川普的對華貿易戰主要使美國進口商(包括消費者)的成本上升,卻未能實現其表述的目標。
然而,拜登在2021年成為總統後,繼續保持了這些關稅。而且拜登還更進一步。新的出口管制禁止將某些美國技術銷售給中國,以抑制其生產先進軍事武器。拜登簽署的促進美國製造半導體和綠色能源技術的法案似乎正在將一些投資從中國轉移到美國。而美國、日本和韓國之間新興的三邊聯盟在一定程度上是抵禦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的經濟堡壘。
Newman指出,中國經濟的軌跡不僅僅是一場自誇的比賽。這很重要,因為近些年來的中國越來越成為鄰國以及西方民主國家的對手。在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開始其出口繁榮後不久,許多西方分析人士認為,隨著資本主義使中國變得更加富裕,中國的共產主義政府將變得更加民主和友好。但事實並非如此。
例如,中共領導人經常承諾通過入侵來「重新統一」中國大陸和台灣。隨著美國領導的國家聯合制裁俄羅斯,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儘管尚未為俄羅斯提供迫切需要的軍事裝備,但中國現在是俄羅斯最大的能源客戶,並向俄羅斯提供許多由於制裁難以從其他地方獲得的產品。
美國兩大政黨的政治家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激進抨擊者。拜登稱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為「獨裁者」。儘管川普面臨91項刑事指控,但他仍然是2024年競選中領先的共和黨候選人,如果他當選,他計劃進一步限制與中國的貿易。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在共和黨民調中排名第二,遠遠落後於川普,最近提出了一個以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經濟願景。
Newman稱,中國並沒有逐漸退出舞台。它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商。如果它想製造麻煩,它將繼續有能力這麼做。
但是中國的體制內可能存在與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對手一樣多的問題。相比之下,美國經濟仍然具有活力和韌性。
美國的主導地位遠遠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