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有人懂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事

對於懂你的人,一切都不言而喻;對於不懂你的人,事事都百口莫辯。

人這一生,被人懂,是幸運;有人懂,是幸福。

一個懂你的人,勝過萬千過客,一句懂你的話,勝過無數安慰。

有人懂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事,餘生不求有人疼,但求有人懂。

01

懂得,是同頻共振

林徽因說:只有心靈相通的人,才有共鳴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只有靈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內心深藏的美麗。

確實,人和人最長久的關係,不是乍見之歡,而是同頻共振。

同頻的人,才能真心相守,久處不厭。

人生最幸運的事,就是找到了一個頻率相同的人,有人懂,有人愛。

不需要多麼轟轟烈烈,餓了有人做飯,雨天有人撐傘,知你冷暖,懂你悲歡。

汪曾祺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幾經輾轉來到北京

但他半年多找不到工作,衣食無著,只能寄居在同學的宿舍里,生活全靠女友施松卿接濟。

後來靠沈從文先生幫忙,他才終於謀得了一個歷史博物館館員的職位。

汪曾祺和施松卿結婚時,沒有花轎,沒有彩車;沒有婚紗,沒有鮮花;沒有彩禮,沒有房子;沒有親朋,沒有酒席,只有一對兩情相悅的年輕人。

那一天,他穿著綠軍裝,她穿著白色的襯衫,早早出了門,拍了結婚照。

游故宮,逛北海,吃了兩碗麵條慶祝結婚。

晚上他們去沈從文家裡,告訴沈從文和師母:我們結婚了……

唐代女詩人李冶在《八至》一詩中寫道: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夫妻關係是很微妙的,所謂至親至疏,有人牽手在走過一生,也有人半途反目成仇,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共同頻率。

表面的風光都是給別人看的,有共同的頻率,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人,才能一路相伴,走過山高水長,看盡世間風光。

02

懂得,是彼此尊重

尊重是一種溫暖的距離,沒有傷害,只有感動。

尊重是一種平等,不俯望不仰望,不卑也不亢。

看穿一個人心事,是因為太了解;包容一個人性格,是因為情太深;成就一個人的幸福,是因為懂尊重。

楊絳錢鍾書結婚第二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英國的公費留學生。

彼時楊絳正在清華讀書,為了表示對丈夫的選擇的尊重,楊絳決定暫休學業,漂洋過海去做錢鍾書的「陪讀」。

楊絳生女兒時,醫院提前為她挑選產科大夫。

擔心產婦的丈夫有忌諱,醫生特地徵求錢鍾書的意見。

醫生問錢鍾書:要女的?錢鍾書搖搖頭,回答:要最好的。

因為尊重,錢鍾書願意為楊絳放下世俗的偏見;因為尊重,楊絳願意為錢鍾書放棄自己的前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尊重,卻總是忘記,尊重是相互的,支持是彼此的。

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對別人的心酸無動於衷。不能一味地索取,絲毫不懂得去付出。

不要以為親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以為親人的陪伴是天經地義。

要懂得互相尊重,凡事多替對方著想,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苛責對方。

即便是至親,也要心懷感恩、長存敬意。

03

懂得,是相互理解

對於懂你的人,一切都不言而喻;對於不懂你的人,事事都百口莫辯。

再優秀,也得選擇識貨的人;再真誠,也得選擇有心的人;再謙讓,也得選擇珍惜的人。

碰到不懂你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碰到不想懂,不願懂,不屑懂你的人。

西漢名臣朱買臣,家境貧寒,喜愛讀書,娶妻崔氏,兩人以打柴為生。

起初夫妻倒還恩愛,但清貧的生活讓妻子崔氏脾氣越來越壞,說話尖酸刻薄。

朱買臣喜歡在賣柴時,大聲背誦詩書,崔氏深以為恥,窮成這樣還讀什麼書?

於是提出離婚,索要休書。

朱買臣笑著說:我五十歲命該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等我富貴了,我要報答你的付出。

崔氏氣憤地說:像你這樣的人,最終就是餓死在溝里罷了,還說什麼夠富貴呢!

朱買臣沒辦法留住她,就聽任她離開了。

對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對不願懂你的人,沒必要解釋。

從心理上講,想懂你的人會以你需要的方式理解你,不想懂你的人會以自己的成見看待你。

對不想懂、不屑懂的人,所有的解釋都沒有意義。

不必消耗浪費自己的真心和情感,把它們留給值得的人,才有意義。

窮困潦倒的朱買臣後來抓住機會,以見識和才幹折服了漢武帝,官至會稽太守。

衣錦還鄉時,見妻子和她的後夫在道邊築路。

朱買臣想起妻子當年的種種不易,派人將崔氏和她的丈夫安置在園裡,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裕生活。

後來不久崔氏因為羞憤自盡了,朱買臣出錢厚葬了她。

這世間最珍貴的,不是那些沒有得到的東西,而是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命運最會捉弄人,歷史聽起來像故事。

有人懂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事。

往後餘生,願你和懂你的人一起,慢慢吃飯,慢慢喝茶,慢慢散步,慢慢說話。

往後餘生,願你和懂你的人一起,策馬天涯,看遍繁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燈火闌珊處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2/194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