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麒麟的真相,信息量巨大

永樂十二年(1414)秋,一個叫「榜葛剌」(今孟加拉國)的小國遣使隨鄭和的船隊來華,為明朝進獻了一隻活體麒麟。

麒麟在中國文化中位列「四靈」榜首,「麒麟現世」與「有鳳來儀」一樣,均是中國古代對太平盛世表達認可的象徵。不過,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多數時間人們對麒麟只聞其名,未見其身。所以,此次榜葛剌進獻麒麟,明朝上上下下都高度期盼。

南京城的百姓一早便聚集在街道上準備觀此奇景。而宮裡的明成祖也早早吩咐翰林及宮廷畫師嚴陣以待,只待麒麟入宮就將盛景記錄下來,以便流芳後世。

正午時分,南京百姓終於看到了他們此生難忘的場景:只見榜葛剌使臣身後,一個弁夫牽著一頭約莫三丈高的怪物自墮胎中穿行而過。這頭怪物似馬又似鹿,長著牛尾、馬蹄,頭上還有一對肉角,身上的花紋看起來跟尋常的麋鹿差不多。更為驚訝的是,它的頭一抬起來,頸長竟達一丈六尺,讓人望而生畏。

就在人們對這隻「麒麟」產生狐疑之際,朝廷已經詔令天下:麒麟現世,天將降祥瑞於大明也!

明朝官方為榜葛剌麒麟繪製的《瑞應麒麟圖》。圖源:網絡

01

今天的人們對這隻西來的「麒麟」想必不會陌生,根據描述,這就是動物園裡常見的長頸鹿。但明朝人對它的認識,有意無意間都跟歷史上「只聞其名」的麒麟聯繫了起來。

早在先秦時期,作為儒家聖賢之一的孔子,便是史書上記載的「觀麒麟」第一人。

孔子石像。圖源:圖蟲創意

在孔子修訂的《春秋》中,記載著一件「西狩獲麟」的奇事。據說,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春天,魯國三大貴族之一的叔孫氏曾駕車到魯國西部大野澤畔狩獵。當時與叔孫氏同行的,還有叔孫家的車夫子鉏商。他們一行抵達狩獵場時,正好看到一頭形似麋鹿的動物,子鉏商連忙彎弓搭箭,射斷了它的左前腿。

隨後,叔孫氏與子鉏商上前查看,發現那隻動物根本不是麋鹿,它有著長長的牛尾,頭上還頂著一支肉角,形狀十分怪異。子鉏商擔心怪物現世會於國不利,所以在駕車返回魯國國都前就把這頭動物殺了,送給管理大野澤畔的虞人。虞人也不敢收這東西,遂將此物遺棄路旁。之後,叔孫氏想起孔子是大學問家,便派人請孔子到現場辨認。孔子看了一眼,斷言此物是麒麟。

不過,孔子「觀麒麟」卻不是一件幸事。

結合自己一生的遭遇,孔子認為,「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是太平盛世的象徵,但這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必須要有如堯舜般的聖王出現。否則,麒麟現世,只能遭災。而如今,麒麟在魯國境內被射殺,正是因為當時世道崩壞,世人不認識瑞獸所致,這是麒麟的不幸,也是他致力推行「仁政」「仁德」不為世人所容的悲哀。

自「觀麒麟」而回,孔子憤而在《春秋》卷上寫下了「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後,封筆退圈。

明人彩繪孔子西狩獲麟圖,現藏於孔子博物館。圖源:網絡

儘管孔子為後人奠定了麒麟現世的形象基礎,但囿於他當時的心境,「西狩獲麟」並未向後人展示這隻麒麟更多的信息。加之麒麟現世可遇而不可求,古代學者在描述麒麟時,便不自覺地對其形象加以發揮。

根據孔子的故事,中國最早的辭典、成書於戰國或兩漢之間的《爾雅》對麒麟作了進一步描述:「麒麟,仁獸也。麐(同麟),麕身,牛尾,一角。」古代的「麕」就是獐子,與麋鹿類似。也就是說,孔子看到的麒麟,身形似獐又似鹿,有著牛尾和一隻角,是一頭活脫脫的獨角獸。

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麒麟解釋道:「麐,牝麒也。」這說明東漢時期,人們認為「西狩獲麟」的潛台詞是叔孫氏打獵誤殺的麒麟,形似一頭慈祥的大母鹿。也正因如此,一向講求「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孔子才會悲傷感懷。

對此,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則認為,麒麟絕非簡單的動物,而是聖獸:「麟,獸之聖也,壽二千歲。」他的解釋,開啟了麒麟從「普獸」到「聖獸」的升級過程。在此基礎上,「背毛五彩,腹毛黃,不履生草,不食生物,聖人出,王道行,則見雲」「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等觀點逐漸流行於後世的史書中。而這些觀點已經脫離了「西狩獲麟」原有的敘事發展,使麒麟身上彌散著一種虛幻的魅影。

或許正如古人對於龍的認識一樣,「西狩獲麟」後,人們已經不再注重麒麟是什麼,而更關注麒麟何時現世,麒麟現世意味著什麼。

02

《春秋》記載了孔子「觀麒麟」後絕筆,而「春秋三傳」則續寫了孔子最後的結局。

據《春秋公羊傳》載,孔子晚年遭受了很大的心理創傷。麒麟現世不久,孔子的愛徒子路、顏淵以及愛子孔鯉相繼離世,悲痛之中,他對自己奮鬥了一輩子的「克己復禮」的大道失去最後的信心。叔孫氏對此深表惋惜,他知道自己縱容車夫打死麒麟的事情影響很大,遂將麒麟運回大野澤畔安葬,築起「麒麟冢」。可是,叔孫氏的亡羊補牢之舉並未讓孔子重拾信心。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與世長辭,享年73歲。

由此,世人更加篤信孔子與麒麟之間的天人感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後世儒家弟子將孔子「神化」,宣稱孔子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這緣於他降生及入學時麒麟祥瑞降世。所以,麒麟是「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的靈獸。

明人彩繪孔子聖跡圖冊頁——麒麟玉書,現藏於孔子博物館。圖源:網絡

在儒家文化的塑造下,麒麟與孔子相互借重。於是,麒麟又被賦予了更加優秀的品質——其性溫善、含仁懷義、循規蹈矩、動則有儀容等,這些均是儒家學說為麒麟量身定做的形象補充。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到來,作為儒家文化中的象徵神獸,麒麟也得到了自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與青睞。

據《史記》記載,自從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褒揚儒術後,麒麟就如感應到召喚一般,再度臨世。

元朔六年(前123)冬,漢武帝到雍地巡視,並在那裡進行了一場狩獵。漢武帝一行剛剛進入山間,四周便雷電交加。未幾,山中突然出現一隻如鹿一般的白色動物。眾隨行人員大驚,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隻少見的狍子,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頭白鹿,但這些意見都不如東方朔的結論精準。他告訴漢武帝,此乃孔子的化身白麒麟,麒麟現世象徵著天下太平,漢武帝能親眼看到麒麟,說明大漢政治清明,國運祥和。漢武帝信以為真,遂將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並作《白麟之歌》以記之。

從雍地歸來後數月,南越國及匈奴各王均有率部來降者。當時人稱,此乃上天對漢武帝用兵邊陲的肯定。此事讓漢武帝變得異常興奮,為了進一步發揮麒麟現世的輿論效應,他又命人於未央宮內修建麒麟閣,用以典藏曆代史料及皇家秘史。直到漢宣帝時代匈奴歸降,皇家又繪功臣畫像於麒麟閣,寓大漢王朝人才薈萃。此後,「麒麟」遂擁有了稱讚英雄、才子之意。

另據《宋書》記載,自漢武帝遇白麟起,麟現之事就頻繁出現在兩漢之間。從漢武帝元狩獲麟到漢獻帝末「麒麟十見郡國」,前後三百年,麒麟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駕臨漢朝境內。可見當時麒麟兆瑞之說的盛行。

雖然漢武帝「遇麟」之事迷信色彩濃重,但對麒麟而言,得到儒學及漢武帝的雙重推薦,應屬幸事。自此之後,藉助漢武帝的威望,麒麟獲得了如龍、鳳一般的待遇,躋身帝王的瑞獸之列,開始在政治文化的象徵系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03

煌煌兩漢時代,厚葬之風盛行。既然麒麟現世意味著人間盡享太平,若將麒麟搬至帝陵之前,是否昭示著一種帶有極高肯定的蓋棺論定呢?

《西京雜記》記載,早在秦朝,秦始皇便在驪山之墓上使用過麒麟石雕。當時的工匠為彰顯秦始皇的萬世之功,在陵前置石麒麟兩枚,「頭高一丈三尺,東邊者前左腳折,折處有赤如血」。

自東漢起,為皇帝建造帝陵的工匠開始設計新的麒麟形象。他們發現,在印度佛教中,獅子不僅長得威嚴、雄壯,佛教徒還會利用獅子的形象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佛經《大智度論》稱,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印度用獅子比擬神聖的佛陀,東方也有遇麟而生、獲麟而亡的孔子,似乎兩者之間有不可言說的某種聯繫。於是,在工匠的手中,一種似虎又似獅的新麒麟形象逐漸取代了如鹿般的麒麟,成為漢唐時代麒麟神獸的固有形態。

上世紀30年代,宋文帝長寧陵石麒麟。圖源:《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南北朝時代,麒麟繼續在地下發揮「壓邪鎮魔」「守衛亡靈」的作用。受魏晉以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不僅王朝內部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儒家學說也將人分為三六九等,故工匠們在重塑麒麟形象時,也會為不合規制使用麒麟的貴族發明別樣的神獸,譬如辟邪。

辟邪,來源於古代印度梵文音譯,實際上就是大獅子。與麒麟相比,辟邪無角無須,只會張大嘴巴露出寬大的舌頭,以此營造相對威嚴的感覺。

貴族通過辟邪「碰瓷」麒麟,帝王則深知麒麟「有聖王者乃出」的政治寓意,他們也需要更多的神獸來強化和美化自己的統治。在麒麟的基礎上,一種名曰「天祿」的巨型神獸便被發明出來。

所謂天祿,就是天賜的福祿。鹿與祿音近,所以天祿最早的模樣就是依照鹿的身形構造的。古人認為鹿是瑞獸,古書也記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又五百年為玄鹿。」只要達到玄鹿的境界,這種普通的動物也會成仙。因此,用天祿代替麒麟,也能滿足帝王們百年之後羽化登仙的心理訴求。

至此,演變成獅虎形態的新麒麟與創造出來的新神獸天祿,遂成了南朝帝陵前必備的石獸,在歲月的風煙中,沉默守候千年。

《三官出巡圖》裡的麒麟。圖源:網絡

《三官出巡圖》麒麟鱗片特寫

04

漢武帝之後,歷代帝王普遍都抱有麒麟情結,宋仁宗就是個典型。

宋仁宗在位期間,宋朝採取積極的外交貿易政策,在廣州、杭州、溫州、明州等地設立市舶機構,既保證了宋朝日進斗金,也進一步擴大了宋朝在四夷間的影響力。這確實不失為締造盛世的良法。就在宋朝貿易收入與日俱增之時,嘉祐三年(1058),交趾國遣使來貢「麒麟」,引起朝野的廣泛關注。

交趾即是今天的越南,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曾於此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雖然漢朝後來失去對交趾地區的控制,但在漢章帝時代,上林苑還是出現了「九真之麟」的身影。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此次交趾進貢的「麒麟」,狀如水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芻果瓜,必先杖擊其角,然後食之。交趾麒麟蠢萌的形象,跟聰明睿智的中原麒麟截然不同。不過,麒麟現世在民間還有「送子」的含義,對於膝下尚無一子的宋仁宗而言,不管交趾麒麟入中原是否意味著盛世的到來,這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越南進獻的麒麟應為大犀牛。圖源:攝圖網

正當朝臣們準備用一場盛典來歡慶仁宗盛世時,身為諫官的司馬光卻公開反對這種諂媚的行為。司馬光稱:「交趾貢異獸,謂之麟,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為瑞;若偽,為遠夷笑。願厚賜而還之。」他的意思很明顯,宋朝若隨隨便便將交趾麒麟認作天降祥瑞,則相當於推翻了過去天下君臣所認可的麒麟似鹿、似虎、似獅的形象;萬一這所謂的麒麟是假的,咱們還趕著慶祝,恐會讓宋朝陷入被四夷笑話的窘境。

司馬光的話,擺明了要掃宋仁宗的興致。但宋仁宗卻不敢輕視,因為,自宋初交趾地區獨立以來,兩邦的外交關係就十分微妙。

作為新興的鄰邦,交趾此時正值李朝統治初期,需要在相對動盪的紅河三角洲地區儘快構建統治合法權。因此,自宋太宗登基以來,交趾的李朝就不斷侵擾嶺南地區,試圖擴張版圖。而同一時期,宋朝的疆域不斷受到遼、西夏等異族勢力的侵擾。為了應對邊境危機,宋朝除開放邊境貿易外,還一直維持著對鄰邦的懷柔賞賜政策。只要與宋相鄰的政權不再肆意挑起戰事,向宋稱臣或互為兄弟、叔侄關係,就可以享受宋朝厚往薄來的外交賞賜。

在這種情形下,交趾為了從宋朝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便常年遣使貢宋,有時一年來兩次以上,想盡辦法撈錢,然後擴充軍備,以便從相鄰的嶺南、雲貴地區占領更大的統治區域。面對交趾這種強盜行為,司馬光才要求朝廷把交趾麒麟拒之門外,讓李朝的獻麟活動不了了之。

司馬光畫像。圖源:網絡

在司馬光的推動下,時任虔州(今江西贛州)知州杜植也據奏來報:「廣州嘗有番客辨之曰『此乃山犀也』。謹按《符瑞圖》,麟,仁獸也,麕身、牛尾、一角,角端有肉。今交趾所獻不類麕身而有甲,必知非麟,但不能識其名,請宣諭交趾進奉人及回降詔書,但云得所進異獸,不言麒麟,足使殊俗不能我欺,又不失朝廷懷遠之意。」可見,杜植與司馬光的處理意見類似,就是婉拒「獻麟」,只稱此物是「異獸」。

宋仁宗最終採納了二人的意見。這樣,宋朝既保持了理性,又不會與交趾撕破臉皮,彰顯大國風範。

宋仁宗畫像。圖源:網絡

05

然而,宋仁宗對待「獻麟」活動的審慎態度,在明成祖朱棣看來,卻大可不必。

作為「永樂盛世」的開創者,朱棣五征漠北、收復安南,早已用實際行動證明其能力不輸秦皇漢武。但在頗講究宗法傳承的帝制時代,他的皇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來的,這成為他在位合法性的污點,也讓他備受輿論道德的譴責。因此,當他成為天下共主時,便亟需一個機會來證明自身統治的正當性。為此,早在登基之初,他就派鄭和下西洋,借尋找建文帝之機,擴展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並讓周邊政權感受中國的雄武,以此來擴大影響、締造盛世。

而鄭和下西洋還真就發現了「麒麟」。

在下西洋的航路上,有一個名為「阿丹」的小國,即今天的亞丁灣地區。從13世紀開始,阿丹就是阿拉伯及東非地區的商貿集散地。阿丹國人習慣將東非出產的長頸鹿稱為giri,並進貢給印度洋、南洋各國。

由於giri的發音極似「麒麟」,故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進貢的「麒麟」實際上成了一個美麗的誤會。只是,這個誤會很符合朱棣的心理預期而已。

明成祖朱棣畫像。圖源:網絡

事後,朱棣雖然以「天下既安,雖無麒麟,不害為治」為由,謝絕了群臣的進賀與奉承,但仍在接見榜葛剌使臣後,重賞了在場的所有外國蕃臣,並向他們傳達了自己對榜葛剌的重視。第二年(1415),他又命少監侯顯前往榜葛剌及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其他國家,慰問當地君主。

在朱棣的有心推動下,一股以宮廷為核心的「麒麟熱」迅速蔓延開來。繼榜葛剌貢麒麟後,第一隻從東非產地直抵中國的「麒麟」,於永樂十三年(1415)由麻林(今非洲肯亞馬林迪)使臣進貢來華。

與前次的榜葛剌相比,這次麻林獻麒麟的影響更大。史載,麻林的麒麟將至,禮部尚書呂震請表賀,朱棣說:「往儒臣進《五經四書大全》,請上表,朕許之,以此書有益於治也。麟之有無,何所損益,其已之。」不久後,麻林與諸蕃使者以麟及天馬、神鹿諸物進獻,朱棣「御奉天門受之,百僚稽首稱賀」。

這一次,說一套做一套的朱棣依然表現得很滑稽。他一方面口口聲聲說什麼「麟之有無,何所損益」,另一方面卻直奔奉天門出迎。可見,「祥瑞政治」對於當時的明成祖而言,十分有必要。

正是在官方有意識的引導下,有明一朝,長頸鹿成為了麒麟的實物化身。不僅在官方的書畫中經常能見到「瑞應麒麟」的模樣,甚至在一些王公貴胄的墓葬中,也能發現繡有長頸鹿模樣的麒麟補子。

但是,長頸鹿畢竟是凡胎肉體,用其迎合帝王、附會為神獸麒麟,不過是曇花一現。隨著明成祖、明宣宗、鄭和等具有開拓精神的君王、航海家的逝去,明朝海外擴張的腳步也終因國朝方針調整而止步不前。而那些留在中國的長頸鹿,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老去。正如祝允明在《野記》中所記載的,老去的「麒麟」(長頸鹿)「其首亦大概如羊,頗丑怪,絕非所謂麐身牛尾」。

樣貌「丑怪」的老年長頸鹿,徹底終結了天朝君臣對麒麟現世的幻想。自那以後,麒麟這種古老的神獸,只許在圖像中永存。只有這樣,麒麟才能長生不老,才能發揮它象徵太平盛世的魔力。

當帝制時代進入尾聲,閉塞多年的清朝遭到列強侵略。此時,在迷信的百姓心中,麒麟唯有變得更加孔武有力,才能鎮御四方。於是,從前長得還有些動物特徵的麒麟,徹底幻化成了騰雲駕霧的龍形神獸。時至今日,龍形麒麟已然成為上古麒麟的最終模樣。

清朝人沈銓畫的麒麟。圖源:網絡

神獸縱然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從古至今,人們對麒麟的想像不過是對太平盛世的企盼。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最愛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6/195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