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恭喜你成熟了。」
把沒有朋友,當成是成熟的標準,這是大人的認知。
站在孩子的角度,若是一個朋友都沒有,就會顯得很孤獨,以後走進社會,也得不到幫助。
大學教授李玫瑾說過:「當孩子沒朋友的時候,會出現三個問題:孤獨、沒有安全感、缺少很多生活的樂趣,孩子容易厭世。」
看著孩子從小被邊緣化,日漸消沉,父母應該反思,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找到問題的癥結。
孩子沒有朋友,也不愛說話,說明家庭有以下幾種缺陷。
01
搬家太頻繁,孩子無法迅速適應環境。
我們總是把「孟母三遷」,作為教育的榜樣。認為搬家到學校門口,在某座大城市,孩子就長見識了,就是名校畢業的人了。
殊不知,人家孟子也就搬家三次,不是搬家三十次。
現在,很多家庭,因為父母的工作,要給孩子好的學校,導致搬家變成了隨時的事情。尤其是一些租房的家庭,一個學期都要搬家幾次。
也有一些父母,工作不穩定,導致孩子跟隨自己,顛沛流離。
籃球明星詹姆斯,小時候跟隨母親,搬家十二次,因此他到中學時,發現自己沒有朋友。
剛剛到一個地方,都沒有熟悉環境,和鄰居家的孩子都沒有打交道,就要去下一個地方了。
有年輕人說,自己在鄉下讀到三年級,然後到小鎮讀到六年級,初中在縣城,高中在省城,大學在異地,研究生去了外國,繞了一圈,回到國內。他的同學,可能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生活,要求好,也要求穩定,別輕易變成候鳥,更不要做過客。
02
家庭太窮困,孩子社交底氣不足。
《為何家會傷人》裡有這樣一段話:「幼童時代,父母無條件的愛就像是在打造一個安全島。心中有了安全島,孩子才會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父母如何愛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物質基礎,是很重要的。
就算家庭很窮,也不要「嗟來之食」,而是要得到幫助之後,回報別人什麼。
窮得掉渣的家庭,孩子穿著不得體,說話也沒有底氣,那麼他的社交,就多半是一塌糊塗的,很容易被那些凌霸欺負。
在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的智商不高,母親辛辛苦苦拉扯他長大。窮困的生活,引起了同學的注意,因此有同學就不斷追趕他。
弱國無外交,窮人無社交。這樣的規律,父母應該明白。
不管如何,父母都不要心窮,給孩子打扮體面一些,別總是在孩子面前哭窮。
03
家庭太乾淨,孩子變得特別拘束。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把孩子打扮乾淨,家裡也整理好,這是起碼的規矩,是大家公認的生活方式。
可是很多家庭,乾淨到令人不可思議,父母還把潔癖,強加給孩子。
一些農村出生的父母,到了城裡,就不再讓孩子玩泥巴,就是在地上坐一下也不行。
老鄰居小張,帶著孩子回老家,看到孩子和一個流鼻涕的男孩,一起抓魚。小張怒吼:「看看對方,髒兮兮的,你也和他一起?看你,把衣服弄髒了,我得怎麼待你。」
小張在城裡的家,偶爾也會有孩子來鬧騰,但是小張狠狠地把孩子們趕出去。認為孩子們太壞了,把沙發弄亂了,把玩具放在地上了。
乾淨過分了,就是逼著孩子遠離所有「不乾淨」的孩子。而父母的眼裡,除了自己的孩子,就沒有看到乾淨的孩子。
我們都是玩泥巴長大的,為什麼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玩泥巴,這是不可思議的。
有時候,孩子從同伴那裡,要來一把泥巴,也不是壞事。多年後,這也是友誼的見證。
有孩子弄髒了你家的沙發,不要太難受了,這是人氣很旺的體現。只要稍加引導,局面也能改變。
04
父母太強勢,孩子沒有任何自由。
孩子們吵架了,頂多說一句:「我不跟你玩了。」
大人吵架了,不一定會說「不玩了」,但是把對方刪除拉黑了。
當大人把自己的社交模式,強加給孩子之後,孩子就會戰戰兢兢,什麼都怕。
想一想,孩子去鄰居家走一圈,大人就打一巴掌;孩子和某個成績不好的同學聊天,大人就衝過來了;孩子去同學家吃飯,大人就想到了最惡毒的懲罰方式。
父母要孩子如何,孩子就得如何,沒有話語權。
習慣了逆來順受的孩子,一邊表現出乖乖兒女的樣子,一邊開始消沉,不再有自己的主張,社交的願望被掐滅了。
李玫瑾教授說過:「能說的孩子很快能找到朋友,他願意和人搭話。」
要想孩子能有朋友,就得讓他敢於開口說話,別什麼都強壓著。
05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孩子的教育,不僅需要家庭,更需要外力來幫忙。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花仰慕一朵花,一句話引起一句話......
當然,你的孩子確實是非常內向,也害怕說話,你還可以通過帶著去參與遊戲、邀約同伴來家做客、養成禮貌問候的習慣、主動幫助困難的孩子等,改善孩子的性格。
養孩子,不是控制孩子,千萬別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