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出口連續數月下滑 分析:與供應鏈轉移有關

資料圖,上海洋山深水港碼頭的一個普通場景。

中國8月份進出口數據繼續下滑,其中出口總額同比下降達8.8%,對美、歐、日的出口均呈現負成長。這已是中國出口數據連續第4個月出現下滑。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外國供應鏈進一步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國家,中國的出口總額還會出現暴跌。

星期四(9月7日),中共海關總署發布的外貿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出口總額為5013.8億美元,同比下降8.2%。其中,出口2848.7億美元,下降8.8%;進口2165.1億美元,下降7.3%;貿易順差683.6億美元,收窄13.2%。8月份與7月相比,出口年減14.5%,進口年降12.4%。

中國與主要貿易國的數據則顯示:一方面,今年前8個月,中國僅對東協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出口數據有增長,其中對東協的貿易順差擴大了10.3%;另一方面,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下降了4.4%、對美國出口下降11.7%、對日本出口下降2.4%。

相比較而言,去年同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4%,對歐盟出口仍為正成長11%。

據了解,每月公布的進出口數據,是反映前一個月國家經濟表現的重要指標之一。長期以來,中國嚴重依賴每個月巨額的貿易順差來創造就業崗位。然而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失業率一直飆高,其中青年失業率更超過了20%。

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外界公認,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新冠疫情(中共病毒疫情)的衝擊,尤其是中共嚴厲的封鎖政策的影響,以及美中貿易爭端激化,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導致大批跨國企業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供應鏈依賴中國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而外企紛紛把供應鏈轉移到其它國家,是導致中國進出口貿易不斷下滑的直接原因。

旅美評論人士王劍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今年中國對主要經濟體進出口下跌,說明中國經濟正與西方世界經濟體脫鉤。

他分析:現在的情況是供應鏈大多轉到了東協的國家,但許多原材料還是需要從中國進口,因此那些配套的工廠還在中國。將來等到東協的生產線產能穩定後,原先留在中國的配套廠肯定會跟著搬家,而新的生態系一旦形成,轉移到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會下降,從而更具競爭力。

王劍預測:「現在第一步是生產轉移,等到供應鏈全走光,那時中國出口就會暴跌。」

近期,多家國際機構不約而同看衰中國經濟。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和摩根大通集團,目前都將中國今年的GDP預期下調至4.8%,英國巴克萊銀行則下調至4.5%。

過去,進出口貿易、國內消費和房地產開發,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如今,進出口貿易數據不斷下滑,國內消費持續疲弱,房地產行業深陷債務危機,而中共地方政府又普遍債台高築。

基於上述原因,外界普遍認為,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已經熄火,北京當局將難以再複製過去那種靠大搞基建來拉抬疲弱經濟的模式來擺脫經濟困境。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8/195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