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人與人交往,關係越好,越要守規矩,用規則來管好感情,一旦亂了規矩,就是「越界」了,模糊了界線,大家連朋友都做不成,還可能反目成仇。
人與人關係再好,也要守住「五種規矩」,這些規矩不是硬性規定,是與人和睦相處的經驗總結,對感情維繫很有幫助。
1.禮節不能亂,堅持禮尚往來。
《禮記》中寫到: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與人相處,講究禮尚往來,不是誰占著和對方很友好,就一次次接受別人的禮物,自己卻非常摳門,享受被人送禮的感覺。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感情平衡法則」,學會了「還禮」。雖然自己窮一點,但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回敬別人,感激別人。
禮節不亂來,還表現在禮儀方面,不能失態。比方說長輩和晚輩、朋友和朋友、上司和下屬、同學之間都有不一樣的禮節,不能亂了輩分,不能沒大沒小,不能過分開玩笑等。起碼你要對別人有尊重的稱呼,不能隨便叫「外號」,要是你對爺爺叫外號,就是大逆不道。
「禮節不能亂」的規矩,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那些有學問的人,往往更注重禮節,因為他尊重別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常常和你在一起的人,也是老師。
2.出言有尺,說話不能尖酸刻薄。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你總是這樣說話,是很容易得罪人的。雖然你和別人關係很好,也能彼此理解,但有些話,是不能被理解的,或者一不小心傷害到別人了,也難說。
人都是好面子的,尤其是人多的場合。比方說,一大群朋友聚會,你來一句「某人,你上個月病得不輕啊。」朋友是生病了,但他不想告訴所有人,不想揭開自己的「傷痛」,你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馬上朋友就會黑臉,覺得你太多管閒事了。
《快樂就好日誌總管》裡寫到:話到嘴邊留三分,留些台階予人;怒上心頭停一停,留些臉面給人。知人不必言盡,有些肚量;看透不必說透,知道就好。
與人交往,就應該有「度量」,能夠容事,更不能說尖酸刻薄的話,不能因為關係好,就刁難別人,故意找一些麻煩的問題,來考驗別人。
「出言有尺」的規矩,體現的是一個人的自控能力,是說話水平的表現。真正會說話的人,是三思而後言,幾句話,讓人暖心,把朋友的關係搞得非常融洽。
3.保持距離感,交往不能太密切。
「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種災難」。走近了,就看到了對方的缺點;來往得太密集了,就浪費了時間,彼此就覺得很煩。好朋友,往往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分別很久了,再重逢,喝酒才痛快。天天一起喝酒的朋友,就變成了「酒局」,傷身體。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的夫妻,往往可以走到最後;平平常常的朋友,交往一輩子都不會膩煩。那些過分熱情的人,可能是互相利用,暫時熱情,以後得到了利益,就會冷淡。
記得我剛剛到縣城的時候,還是一個愣頭小伙,啥規矩都不懂。交往了幾個哥們,就是天天喝酒,沒有錢,就找熟人混吃混喝。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個月,後來發現,不知道找誰喝酒了。原來,朋友就是一張「感情牌」,用一張,少一張。哪有人陪你天天一起混,各自有家庭,各自有理想。
「保持距離感」的規矩,是距離產生美,不遠不近看著對方,才覺得很美;隔三差五聯繫,才更加貼心。過分熱情的交往,其實是一種「朋友負擔」。
4.幫忙而不添亂,有些忙不能幫。
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積極幫助朋友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幫忙不能幫倒忙,也不能什麼事情都幫忙。有的忙,只能保持「冷漠」的態度,讓朋友自己去解決。比方說,別人的愛情糾紛,你別插手了,如果你幫忙了,還越來越說不清,萬一是異性朋友,你一出面說話,別人就會誤解你的意思。對方犯罪了,你不能幫忙作假證,否則你也是一個罪人。朋友賺錢的事情,不能太清楚,不要過問他的經濟秘密。
人與人的關係,有時候要保持「中立」的態度。要幫忙就要分清時候,要幫到點子上,而不是稀里糊塗就摻和別人的事情。不清不白的事情,最要注意,一定要弄清了,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幫忙不添亂」規矩,可以保護自己,不因為朋友的事情,自己陷入煩惱之中。理解你的朋友,不會因此而感情變淡;那些不能理解你的朋友,就是以後少交往,也沒關係,證明這個人不值得交往。
5.不計較別人的過去,一起攜手未來。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上街,遇到另外一個熟人。熟人拉著我到一邊說,「這個人,原來是瘋子,常常在街上亂吼,還打人,你要注意啦。」後來,我也證實了熟人沒有說假話,但是朋友已經通過醫療,現在變成正常人了,他的過去,我也不想過問。
你總是看到別人過得的「灰色」,那是為自己添堵。好朋友,是一起奮鬥,為了將來的幸福,攜手前進。糾纏過去的人,好傻;把過去當成「話柄」的人,更加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去的東西,只要現在已經沒有看到了,就別管了,何必「鬧心」。
「不計較過去」的規矩,會讓一個人的心靈世界越來越寬廣,包容性越來好。人與人相處,互相包容,才能長期交往,感情不會扭曲。
人與人關係再好,以上這些規矩不能亂,亂了就是「不自在」,互相看不順眼,然後就不想交往了。
對一個好,是有原則的;接受別人的好,也是有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