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央商務區一建築工地工人午間休息。
路透社一項針對經濟學家的最新民調顯示,專家認為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將低於此前的預期,且傾向於進一步下調評級。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危機、地方政府債務累累,中國能實現今年政府設定的經濟增速5%的目標嗎?
外界下調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
路透社這項覆蓋了中國大陸內外的76名分析師預測的調查顯示,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5.0%,預計明年增速放緩至4.5%。與7月份調查相比,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為進一步下調留下了空間。
路透社報導指出,一些經濟學家警告說,中國政府今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可能會落空,因為北京的政策刺激不足以穩定經濟形勢。
旅美經濟學者秦偉平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分析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歷史遺留問題。
「近四十年經濟高速增長有太多遺留問題。特別是從政府到民間之前幾年對未來充滿太多的信心,大量加槓桿、高負債、過度投資,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泡沫。」他說:「現在市場展現的資金鍊斷裂、債務危機的問題,其實就是經濟泡沫破滅的過程。」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出訪越南並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面臨「經濟危機」,既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影響,也與中方經濟政策有關。美國副財長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本周一表示,中國經濟問題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更難應對,甚至還會波及鄰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日前出訪越南時上表示,中國面臨"經濟危機",既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影響,也與中方經濟政策有關。(美聯社圖片)
同時,澳大利亞財長查默斯(Jim Chalmers)也稱,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給該國經濟帶來巨大壓力。
秦偉平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不僅僅針對鄰國,全球經濟可能都要受其拖累。「這只是中國每年巨大的(進口)採購量突然下滑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現在債務危機、經濟危機都在逐步全面爆發,很有可能引發全世界的經濟衰退,這個時間節點很可能是2024年。」
實現政府設定經濟增長目標阻力重重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5%,明顯快於2022年全年3.0%的經濟增速,也明顯快於過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9月1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總體回升向好」;「中國經濟沒有崩潰,反倒是『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今年三月,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左右。這一增速是自1994年中國政府開始設定目標的最低數字。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告訴本台,隨著失業率高企、房地產危機和地方政府債務,想要實現5%的增速壓力重重。
他說:「局勢已經非常嚴峻了,我們都知道『三駕馬車』現在全部熄火,對歐美的進出口都在下滑,可能對東協和俄羅斯進口有所上升,但不足以彌補對歐美進出口下滑的損失。」
謝田還說,中國經濟環境持續惡化,中國政府敵視驅動消費和就業的民企、私企,外資撤離導致產業鏈轉移,無疑對製造業也是一大衝擊。
專家認為中國出台激進政策可能性不大
隨著製造業和出口的放緩及美中之間貿易的緊張關係,中國政府寄希望於提振經濟的傳統動力——約占中國經濟四分之一的房地產。二十多個大中小城市日前紛紛落實「認房不認貸」等刺激政策,但謝田認為,此類政策無疑是「飲鴆止渴」。
「(認房不認貸)增加了房地產市場的風險,中國斷供比比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中國人口出生率在減少,從剛需角度來講也沒有這個需求。」
路透社的調查顯示,當被問及中國政府是否會出台激進的經濟刺激計劃時,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調查經濟學家表示不會。
《華爾街日報》報導也指出,此前嚴苛的新冠動態清零政策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困境,而土地出讓金的急劇下降使它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為擺脫財政困難,中國多地政府藉助「逐利執法」以充實地方財政,包括警察和執法機構加大了對違反交規、商業和安全法規及其他輕微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和頻率。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宏觀策略師特烏韋·梅維森(Teeuwe Mevissen)告訴路透社:「地方政府負債纍纍,占總支出的85%,這限制了在不進一步損害其本已脆弱的財政的情況下出台有意義的刺激措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