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在西北吃過駱駝峰,下半生都想泡在油里

真正能把豐腴刻進史詩里的食物,可能就只有駝峰了。

在它面前你完全不用考慮卡路里的問題,它本身就是。

當那一坨能撐破視野的乳白色出現在案板上,你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西北豪情。

厚重的身形描繪著巍峨,溫潤內核里暗藏生命延續的奧秘,那是老駱駝獨自穿越千里沙漠之後,在夕陽下的獨白。

初次與它相見,人們就像面對一座不可翻越的聖山,每多看一眼心腦血管都會承受過量的壓迫感。

那是仙人寄存在駱駝背上的熱量山峰,有人說那種級別的能量密度與一般的肉食不同,好比濃縮了整個養殖場的靈氣,吃一口即可預見生命的終極。

很多人都從它身上得到過一些感悟,其中一部分已經開啟哲學上的思辨之旅,也許有時候拿起和放下之間並沒有太大差別。

經驗不足的人吃它,就像在咀嚼一個平行世界,那裡有大漠孤煙,有長河落日,有絲路情長,也有機會立地成佛。

 

理論上來說,駝峰是一塊純粹的駱駝脂肪,但它的效用顯然沒有局限於營養學層面,而是在精神世界中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交流體系。

這種認識在剛入口時就會形成,它突破了語言的限制,以更高效的方式幫你與另一個種族完成快速連接,讓人重新找回對食物應有的尊重。

行家們說,那是一位偶蹄目的先知留下的啟示。

 

當特定區域的岩石被晝夜不斷風化,就可能塑造出一片沙漠,當整片沙漠裡的因緣聚合在一起,才凝結出一塊駝峰。

它所蘊含的信息量常會使食客的神經系統處於超載狀態,不自主開始思考易燃易爆品怎麼會被端上餐桌,這東西最起碼得用油罐車才能運輸。

 

 

「小時候一直被大人騙說駝峰里是駱駝裝的水,我還以為是個箱子,裡面能放水和零食這類的東西,隨吃隨取。」

「去過阿拉善的朋友家我才知道,那明明是豬大油的大哥,駝大油,喝汽油也沒這麼解饞。」

 

 

駝峰又稱峰子油,單個重量可達幾十斤

它的性格相當誠懇,不會跟你繞彎子,普通人吃第一口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的斤兩,忽然感覺一股暖流湧上心間,想吐。

作為世間少有的奇珍異寶,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人們與它戰鬥過的痕跡,類似一部還未被歸納的血淚詩篇。

 

 

「有次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裡吃過,說不清是膻還是騷,還有點像吃鴨屁股上面那一小節的肥肉,有股怪味。」

「吃完在鳴沙山騎駱駝,吐的差點栽進月牙泉,給我錢我都不想再吃。」

「這麼說吧,貝爺荒野求生能喝死駱駝胃裡的液體,吃駝峰的時候吐了。

 

 

「生吃爆漿大蟲子他都沒吐」

戰敗的朋友早已被駝峰徹底震懾,他們猜測正是有了這種充盈的能量,「沙漠之舟」的名號才得以那麼響亮。

「把豬板油和羊尾油混合,加入腰子和魚鱗一起放進攪拌機攪碎,再用白水煮熟,大概就是那個感覺,專治嘴裡沒味。」

「我要是長倆駝峰,走著都能替唐僧去取經。」

 

 

豬板油,羊尾油,駝峰,並稱葷腥界的三大天王,可以將一切食材附魔,而從人們的反應中可以得知,駝峰似乎更勝一籌。

它是動物脂肪里絕對的帝王級選手,代表了某種生命體驗的極限,再穩定的味覺系統也可能被它打到錯亂。

有個內蒙朋友講,每一塊駝峰都值得用心品鑑,它在生前飽經風霜,上桌才會帶著甜膩的戾氣,它通體雪白,只會被高手降服。

「駱駝肉不好處理,不用說駝峰,上次送朋友一根駱駝筋,他媽不會做,最後把壓力鍋都扔了。」

 

 

在他的介紹中,駝峰最突出的特點其實是它的韌性,相比起純脂肪的口感,它更偏向結締組織。

下鍋之前就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刮去雜質,浸泡去除膻味,有時還得先焯水脫脂,需要一種老廚子般的情懷。

沒有經驗的話,中華小當家來了也搞不成,得中華老當家出馬。

 

 

而那些從中摸索出門道的人,基本就算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味覺上找到了嶄新的青春。

他們明白有些東西的魅力無法依靠主觀賦予,越正視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越能發現某些隱藏的秘密。

某種程度上說,被群攻的黑暗料理往往也代表著難以替代的風味,更容易帶來複雜的情愫。

 

 

「我們烏拉特中旗這邊一般涮肉的時候吃,類似用羊尾油先肥肥鍋。」

「你也可以選別的方法烹飪它,可以炒,可以烤,可以干炸,可以拔絲,可以焦溜,也可以和瘦肉調成餡包餃子。」

「過去我吃過一次黑椒駝峰,略帶彈性的口感和在口中優雅融化的味道,輔以黑胡椒的衝撞,能讓人想起初吻。」

 

 

「各種菜單app里都有詳細教程」

在愛好者看來,它帶來的感受足以擊穿很多生理局限,比如有位甘肅朋友告訴我,他以前最愛糖醋駝峰的溫柔,扎著胰島素也要吃。直到他在內蒙吃了一次駝肉餡餅。

「奶脂香氣環繞舌尖,瘦肉和駝峰油剛柔並濟,那天我自己吃完了一整盤,下午開了500公里的車都不餓。」

 

 

他說駝峰在過去就是「八珍」之一,屬於自古以來的經典美食。

有資料顯示,滿漢全席中「山八珍」包括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象拔(象鼻)、豹胎、犀尾、鹿筋。

現在除了駝峰,其他吃哪個都得牢底坐穿。

 

 

「當然猩唇不是猩猩的嘴唇,是麋鹿的臉肉」

關於這種食物的認識,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形成了。

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過「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用以諷刺楊國忠等人的驕奢淫逸,而《明皇雜錄》和《酉陽雜俎》中也都有烹飪駝峰的內容。

 

 

民間傳說紀曉嵐也挺愛吃駝峰的

到了現代,仍然能在一些美食指南中找到它的身影。

比如根據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西北菜餚趣談》中記錄,除了駝峰,駝掌也是可以用來做菜的。

 

 

可以說人們已經對它進行了深度開發,從那些物質不那麼豐富的年代至今持續了千年之久,真正的原教旨主義者還會用它來煉油。

傳說拿它當食用油炒菜會帶著一股濃郁的大漠風情,菜一下鍋就會響起一陣駝鈴聲。

 

 

很難說清這些朋友對它的熱愛,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成為食物都不是它命運的終點,上講究的大哥都用它盤串了。

 

 

有個朋友曾帶我吃過一次油爆駝峰,那是種過去從未體驗過的盪氣迴腸,甚至讓人有點頭暈。

他說駱駝是偉大的,伴隨著古老商隊一路走來,把自己的一切都交付給了人類,它們為文明延續作出的貢獻比你我都多得多。

「所以不許浪費。」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不相及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2/195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