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特稿:進化假說使科學誤入歧途(中)

—《透視「進化論」》第六章(中)

大紀元特稿:透視「進化論」(大紀元製圖)

(接前文)本章目錄:

第六章進化假說使科學誤入歧途(中)

五、進化假說使科學研究忽視精神

5.1巴克斯特與《原始感應》

5.1.1牛舌蘭的高興和恐懼

5.1.2耶魯大學的常春藤和蜘蛛

5.1.3喜林芋與活蝦

5.1.4白細胞的遠距離感應

5.1.5「原始感應」

5.2《水知道答案》

5.2.1能感知環境的水

5.2.2能感知人意念的水

5.2.3雙盲三盲對照實驗驗證成功

5.3量子物理學證人的精神影響客觀世界

六、進化假說無法解釋的人體特異功能

6.1「眼」見才為實嗎?

6.1.1會認字的耳朵

6.1.2從質疑、親自驗證到確信

6.1.3手指也可認字

6.1.4比CT還準的透視

6.2被突破的壁壘

6.2.1鉛井中的塑料片

6.2.2搬運紅薯的惡作劇

6.2.3憑空取出的藥片

6.2.4穿越瓶壁的藥片

6.2.5手背上「撕出」的人民幣

6.2.6人的念力可以有多大能量?

6.2.7被挑戰的萬有引力定律

6.3特異功能在世界上被廣泛研究

6.3.1千里眼遙視

6.3.2神機妙算的宿命通

6.3.3心靈感應

6.3.4人與植物之間的心靈感應

6.3.5「佛」字的啟示

6.4特異功能是人體先天潛能

6.4.1「腦中的屏幕」和「第三隻眼」

6.4.2特異功能可被開發出來

6.5特異功能被科學家廣泛認可

6.6中國特異功能和「人體科學」研究

6.6.1特異功能催生「人體科學」

6.6.2氣功的興起

6.6.3法輪功和人體修煉

如前所述,被達爾文進化思想所主導的科學發展,使整個世界充滿了混亂。西方科學從誕生至今,一些研究幾乎耗費了很多科學家畢生的精力,可謂代價巨大、歷盡艱辛。然而現在的地球,仍然是污染遍地、災難叢生、傷痕累累。人們到了應該冷靜下來好好反思的時候了。

進化假說否定宇宙中有序設計的存在,否定倫理道德,忽視精神的起源,從而令人類科學誤入歧途甚至帶來災難。其實,這種負面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生物醫學界,還體現在很多其它自然科學領域中。

五、進化假說使科學研究忽視精神

自然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們人類所生存的空間範圍中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大英百科全書關於「物質」(matter)的定義是:「物質,是構成可觀察宇宙的物質實體,與能量一起構成所有客觀現象的基礎。」⁶⁰⁵

該定義指出,「在最基本的物質層面上,由稱為夸克和輕子等基本粒子組成。夸克結合成質子後,和中子、電子一起形成原子,例如氫、氧和鐵。原子可以進一步結合成分子,例如水分子H₂O。大量的原子或分子又形成了日常生活的主體物質。」

顯然這個物質的定義並不全面,反映了實證科學固有的局限性。然而,更可悲的是,由於達爾文進化假說排斥精神的錯誤思維影響了人類科學一百多年,讓科學家對所研究的物質對象越來越狹隘,停留在物質層面,故意忽略精神現象,甚至將物質和精神完全對立了起來。

當今科學研究的現狀是,無論哪個行業的科學研究,都好像遇到了一個天花板,再也無法繼續向上突破。然而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科學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在很多自然現象面前,科學似乎顯得無能為力。其中一個極其關鍵的原因,是因為人們不願意面對進化假說給科學帶來的各種問題,把自己的思維一步步禁錮住了,無法向前突破。

而一旦少數敢於突破的科學家做出了不符合進化論的研究結果,往往會被人們的陳舊觀念所質疑、打壓,或被「邊緣化」,甚至被打入「偽科學」的冷宮。這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在發生著。

人不應輕易否定自已所不了解的事。一個坐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要想看到更多的藍天,恐怕只有跳出進化論深挖的陷阱,才有可能。

5.1巴克斯特與《原始感應》

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1924—2013)曾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的測謊儀研究和應用專家、加州聖地亞哥巴克斯特測謊學院前負責人。⁶⁰⁶

測謊儀的基本原理是在受測者的兩根手指各貼上一片電極,測量的是電極兩端通過的微量電流。它能根據人皮膚電阻的變化以及影響微量電流的大小而繪出圖形曲線,又稱為皮膚電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 GSR)。

人在說謊時的心理和情緒變化,一般同時會伴隨皮膚電阻、脈搏、血壓、呼吸等的變化,這都是人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一般不受意識的控制,在測謊儀上可以反映出來,從而判斷接受測試的人講的是「真話」還是「謊言」。

巴克斯特對測謊儀充滿興趣。他辭掉了政府工作,專門從事測謊儀的研究,堅持研究了36年,得出了很多突破性的科學成果。

5.1.1牛舌蘭的高興和恐懼

1966年2月2日早晨,當巴克斯特正在給一盆牛舌蘭花(dracaena massangeana)澆水時,突然靈機一動,想用測謊設備測量牛舌蘭葉子的電阻變化。結果,牛舌蘭葉子畫出了一條曲線,和人在高興時的反應曲線相似,持續了大約一分鐘(圖6-2)。他當時真是吃了一驚。⁶⁰⁷

圖6-2給牛舌蘭澆水時,它和人高興時的情緒反應曲線相似。左:澆水時牛舌蘭的反應曲線;右:人高興時的情緒反應曲線。(《植物也有情緒》截圖)

於是,巴克斯特想對牛舌蘭採取什麼樣的威脅行動能讓它感到害怕。他一邊想,一邊觀察連接牛舌蘭的測謊儀電子筆所描繪出的曲線。

過了一會兒,他決定要用火燒連接在測謊儀的電極之間的葉子。這個想法一產生,在記錄圖紙的13分55秒處,測謊儀的電子筆立馬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迅速地飆到圖紙的頂端,畫出的曲線與人在恐懼時反應出的曲線相似(圖6-3)。

巴克斯特當時相距牛舌蘭大約十五英尺,離儀器大約五英尺。他還沒去拿火柴,只是思想中有了這個想燒它葉子的計劃,尚未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所以曲線又降了下來。

巴克斯特馬上意識到,牛舌蘭竟然知道他在想什麼。也就是說,植物不僅有感情、有思維,而且能隔空感知!

然後,他離開房間去助理的座位上找來火柴,這時測謊儀的曲線又再次上升到指針能達到的極限了,表現出強烈的恐懼情緒(圖6-3、圖6-4)。隨後他剛剛劃著一根火柴,還沒有接觸到植物,記錄儀指針又開始劇烈擺動。事實上,他最終沒有去燒那片葉子,而是把火柴放回到另外房間。這時,測謊儀的曲線恢復了平靜的狀態(圖6-4)。

圖6-3巴克斯特想要燒牛舌蘭的葉子時,它的反應曲線。(大紀元)

圖6-4巴克斯特把火柴放回了原處,測謊儀曲線才恢復了平靜的狀態。(《植物也有情緒》截圖)

這是改變巴克斯特的整個人生的一天,因為他從此知道了:牛舌蘭是有感情的、有感知能力的。不僅如此,牛舌蘭對人意念的感知能力的靈敏程度,似乎遠遠超過人類,具備類似我們人類的特異功能「他心通」。

巴克斯特當時簡直驚呆了,他差點兒在早晨8點跑到外面紐約時代廣場附近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毫無疑問,這個發現是對他人生中所接受的科學教育的一個直接挑戰。⁶⁰⁸

巴克斯特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必須要有真正的傷害植物的意圖,才能在圖譜上觀察到反應。植物似乎能識別出真假意圖,就像一台測謊儀有識別的機制。

巴克斯特和其他科學家還在美國的其它機構用不同的植物做了類似的研究,得到的是相同的觀察結果。植物非常穩定地展現了靈敏感應人或其它生物的思維或活動狀態的能力。

5.1.2耶魯大學的常春藤和蜘蛛

1969年11月3日,巴克斯特結束了一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之後,邀請一些研究生做一些非正式的測試。他們提供了一片常春藤葉,將它夾在測謊儀的感應片中間。接下來他們捉到一隻蜘蛛。當一個學生用雙手將它圍住,不讓它跑的時候,常春藤葉並未顯示任何反應。然而,當這位學生把手拿開後、蜘蛛可以逃跑時,圖譜上出現了劇烈反應。這個過程重複了好幾次,都是一樣的結果。⁶⁰⁹

接著,他們將蜘蛛放走,讓一名研究生去尋找被放走的蜘蛛,其他學生則盯著測謊儀。當那位學生還沒看到蜘蛛時,測謊儀沒反應。

過了一會兒,測謊儀有了反應,接著人們就聽到去找蜘蛛的學生說:「我找到了!」接下來,測謊儀記錄出一個激烈反應的同時,去找蜘蛛的學生大喊:「我抓到它了!」

巴克斯特發現,最好的實驗結果往往是在偶然間不經意發現的,就像這些耶魯研究生在實驗中展現出輕鬆自在的心態。實驗參與者的意識對實驗對象的影響,很可能改變實驗結果。

巴克斯特還發現,一些實驗未能成功重複的原因,很可能是受試對象與實驗者之間的感應等。一些植物所處環境中的看似不重要的細節,包括鄰近人物、噪音等,都可能對實驗對象和結果造成重大影響。

有趣的是,這裡的研究對象是一片剛被摘下的常春藤葉子。這片葉子雖然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植物生命,同樣具有精神和感應能力。

按照達爾文進化假說,已經脫離植株的葉子,連獨立的生命都幾乎算不上,怎麼會具備思維能力,還能實時感受到周圍環境中的人的意識狀態呢?這些現象,用進化假說也是根本無法解釋的。

5.1.3喜林芋與活蝦

巴克斯特還曾經用其它生物作為刺激源做實驗,來測試植物對其它生物的情緒的感應。

巴克斯特在1968年公布的一個實驗中,將裝有活的豐年蝦的小杯反轉,把蝦倒入下方的沸水中。這時,擺在同一個房間中的一種叫「喜林芋」(philodendron cordatum)的植物顯示出受刺激的反應。⁶¹⁰

然後他把喜林芋A跟活蝦放在同一個房間裡,另外兩盆喜林芋B和C分別放在跟活蝦不同的另外兩個房間,同時檢測三盆喜林芋的反應。多次的重複實驗結果發現,喜林芋A、B、C在活蝦死亡時,大多數反應出受刺激的曲線。這些結果具有統計意義,說明蝦死亡引起的喜林芋反應,不是偶然現象。

這個實驗中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完全的自動化。為了排除喜林芋對人的情緒感應而干擾實驗結果,他精心設計了一整套自動化的實驗裝置,確保實驗進行時一切都是自動進行的,從而將人的意識可能產生的阻礙排除在實驗之外。只有小心地遵照這個程序才能得到有效數據,而且同一批植物只能用來作一次實驗。

巴克斯特請實驗室以外的人去買來多株喜林芋,並將它們暫存在大樓某處。只有在實驗快要開始之前,他們才到暫存處將三株喜林芋搬到實驗室內。

為了不讓喜林芋對巴克斯特和實驗人員產生感應,他們迅速啟動自動化裝置,並設定延遲開關,隨即離開實驗室、離開大樓,並走到至少隔街之外,喜林芋則被單獨留在實驗室里。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喜林芋A能感知到蝦的狀態。那麼有意思的是,在其它房間的喜林芋B、C如何能感知到蝦的狀態呢?

有兩種可能性比較大。第一種是喜林芋A把感受到蝦的狀態,遠程傳遞給了喜林芋B、C;第二種是喜林芋B、C直接遠程感受到蝦的狀態。

不管是哪種可能性,都說明喜林芋能跨越一定空間距離,感知其它喜林芋或豐年蝦的狀態。喜林芋似乎也具有「他心通」。喜林芋的感知能力,甚至還超過人。

然而,達爾文進化假說認為,喜林芋是比人要低級得多的物種,怎麼會具備如此高級的感知能力呢?

5.1.4白細胞的遠距離感應

不光是植物和植物的葉子能感知人的情緒,脫離開人體的白細胞,也能感應到人體的情感反應。⁶¹¹

有一次巴克斯特收集自己的白細胞,給它們接上電極並開始觀察。他想在手背劃一道小傷,然後在傷口上塗上碘酒。於是,他走到最近的架子前,搜尋一把消過毒的柳葉刀,同時想像著使用它的情景。⁶¹²

當他走回儀器旁的時候,圖譜上顯示出,在他尋找柳葉刀的那段時間,他的白細胞出現了激動的反應(圖6-5)。

白細胞是我們血液裡面的免疫細胞,當我們人體受到傷害、血管破裂出血的時候,白細胞要進入捍衛我們身體的備戰狀態,保護我們不要受到外來病菌的感染。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巴克斯特生出了要割傷自己的念頭的時候,他的免疫細胞似乎同時進入了備戰狀態。

圖6-5人的情緒變化與離體白細胞之間的感應(《原始感應》/大紀元製圖)

1988年8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學博士布萊恩‧歐里瑞(Brian O』 Leary)與他的配偶造訪巴克斯特在加州聖地亞哥的實驗室。他們採集了布萊恩的白血球,並連上了測試儀。布萊恩親眼見證了他與配偶對話期間,離開自己身體的那些白細胞能實時感應他的情緒狀態。

布萊恩離開實驗室後,搭乘聖地亞哥的飛機返回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家。在這逾350英里的旅途中,他的白血球仍然在聖地亞哥的實驗室里,與電極連接著。

布萊恩記錄了這一路上所有造成他情緒焦慮的事件,包括在高速公路上錯過一個車道;在擁擠的停車場還車;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大排長龍,他差點趕不上飛機;飛機起飛及降落;他兒子未能在機場準時與他們會合等等。

結果,當巴克斯特將這些事件的發生時間點與測試曲線互相對照時,發現曲線上的異常反應幾乎和布萊恩所有的焦慮都密切關連,而白細胞所測出的反應曲線在他到家就寢之後,也變得平靜了。

布萊恩在其著作《探索內在與外在空間》(Exploring Inner and Outer Space)中詳細記錄了這次長距離的生物感應的實驗經歷。布萊恩討論說:「如果它們是有效的,我們就需要接受這樣的假設:白細胞捐贈者將他們的情緒傳達給他們的細胞,在長達數百英里的距離內沒有明顯的衰減。其影響令人難以置信。顯然,我們將意識的某些基本構成要素傳達給與我們有某種聯繫的其它生物,並且訊號不會在很遠的距離內減弱。」⁶¹³

所以,當我們情緒焦慮的時候,我們的白細胞也同時受到影響,處於一種類似焦慮的狀態。如果免疫細胞狀態不正常,人體的免疫力可能也受到影響。這也許是精神和情緒影響免疫力的另一層體現。

按照達爾文進化假說,細胞是非常原始的生命形式,怎麼會具備思維,甚至能感知人的思維活動,即使在遠隔幾百英里之外,還能實時感受到人的意識狀態呢?這些現象,用進化假說根本無法解釋。

現代生物醫學中的細胞學是研究細胞結構、功能、生理和遺傳的學科。儘管在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和挑戰:比如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細胞行為和細胞的複雜多樣性等等。

研究細胞的生物學家如果能了解和掌握細胞也有感情和思維活動、能時時刻刻感應到細胞供體的情緒信息從而影響細胞自身的功能狀態,相信對於解決上述挑戰,會有一個新的思路和突破。

5.1.5「原始感應」

巴克斯特認為,生物間可能存在一個無形的網絡,能夠遠程互相感應。例如植物、蝦和細胞等生物,它們之間有一種無形的通訊網絡。這種網絡是什麼呢?

巴克斯特在採訪中說:「我之所以稱其為『原始感應』,是因為我感到生物的這種本能遠遠早於任何後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認為我們曾一度有過這種本能,有的人在否定它,以至於讓你願意花費一生來研究它,走這樣一條路。」

康乃爾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查爾斯‧葛蘭傑博士(Charles R. Granger, Ph.D.)曾這樣公開介紹巴克斯特:「他的智慧能跳出當時對植物的傳統預設理論。從科學的觀點看來,這其實是創造力的體現。」

巴克斯特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和公眾極大的興趣。他的一篇專欄文章在1969年4月的《電子科技》(Electro-Technology)雜誌刊登後,就有4950位科學家作出回應。

197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美國植物學家克里斯多夫‧博得(Christopher Bird,1928—1996)和美國軍事情報官、記者彼得‧湯普金斯(Peter Tompkins,1919—2017)合著的《植物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出版。該書記錄了巴克斯特使用測謊儀進行的植物實驗,描述了植物與人之間的身體、情感和精神之間的關聯,向大眾揭示了植物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⁶¹⁴

同時,也有人對巴克斯特的研究結果提出質疑和反對,理由是不符合當時既有的科學理論,也有人未認真完成實驗便草率宣稱「重複失敗」,有人甚至認為是騙局。

對此,當時任職於斯坦福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物理學家哈洛德‧帕托夫(Harold Puthoff)提出:「我不認為巴克斯特的研究是騙局,他進行實驗的方法非常可取。大多數對這個研究持負面態度的人認為他的實驗方法很草率,其實並非如此。」

1989年,美國陸軍上校約翰‧亞歷山大(Colonel John Alexander,1937—)曾寫道:「要多少證據才能讓我們跨過那『證據不足』的屏障呢?數據都擺在眼前,而這些實驗方法也早就脫離了『不成熟』的階段。我對此(編者註:指盲目懷疑和排斥的態度)感到悲哀和受挫;一個新的技術無法在科學殿堂中得到公正的裁決。不只超心理學如此,所有的領域都一樣。我認為根本的問題出在對未知的恐懼──一個所有科學家都不應引以為傲的態度。」

科學史上的伽利略、哥白尼、道爾頓、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在提出新觀念時所遇到的難題,與巴克斯特的遭遇十分相似。不同之處是,巴克斯特這一次的發現,在生物科學領域裡的影響和觸及面之大,可謂史無前例,幾乎是顛覆了很多人對生命和物質的認知。

進化假說給人們灌輸的思想忽視了「精神」,成為被僵化了的觀念和定義,限制了人們對生物可能具有意識、生物之間可通過某種不為我們所知的方式進行「溝通」的現象的進一步認知。

而只有當人們能放下進化假說的錯誤觀念,坦然面對植物具有精神的這個現象,就像第四、五章論述的人具有精神和靈魂現象那樣去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關於生命奧秘和來源的研究才可能會有一個突破。

5.2《水知道答案》

無獨有偶,不僅僅是巴克斯特發現植物有精神、能感知,日本的健康、管理和社會服務國際技術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for technology-based educ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HM)的科學家江本勝(Masaru Emoto,1943—2014)⁶¹⁵的研究也發現,現代科學界所認為的無機物──水似乎也具備精神,能感知人和周圍環境給它的信息,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空間環境等等,並在水結晶上反映出來。他的研究成果記錄在《水知道答案》(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一書中。⁶¹⁶

5.2.1能感知環境的水

江本勝將不同類型的水放入培養皿中,然後將培養皿在冰箱-20°C(-4°F)下冷凍三個小時。水在培養皿中形成直徑約一毫米的冰滴。當他用光照射冰滴時,晶體就會出現。他用高速攝影機拍攝放大200至500倍水結晶,結果發現不同的水形成不同的晶體,也有的水沒有晶體。

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的背後,往往需要付出艱辛和嘗試。因為結晶形成之後只持續20秒~30秒,這個過程的短暫就要求研究者必須非常敏捷地抓住拍攝的短暫瞬間。江本勝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發現,取自南極、湧泉或荒郊的地下水,結晶像寶石一樣絢爛且令人神往(圖6-6)。

圖6-6取自南極、湧泉或荒郊的地下水,結晶像寶石一樣絢爛。(《水知道答案》截圖)

取自巴黎、倫敦、東京、羅馬、澳門、香港等繁華都市的自來水,無不影像模糊、顏色黯淡,形狀扭曲不規則。連水都這樣,難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會感覺壓力重重、苦不堪言,最終導致現代病、都市病。(圖6-7)

圖6-7取自城市的自來水影像模糊、顏色黯淡。(《水知道答案》截圖)

江本勝將水放在兩個播放古典音樂的音箱之間,大多都會產生具有獨特特徵的形狀良好的晶體。

貝多芬的「第6號田園交響曲」(Pastoral)音色明亮清澈、舒暢明快,聽了之後水的結晶也是美麗而規則。(圖6-8)

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Swan Lake)的水,上面的結晶猶如一隻潔白美麗高雅的白天鵝,而下面水結晶的彩虹色似乎代表著希望,傳遞出天鵝湖故事的內涵。(圖6-8)

聽了維瓦爾第的「四季」,似乎感受到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氣息。(圖6-8)

圖6-8聽古典音樂或傳統音樂的水的結晶(《水知道答案》截圖)

相比之下,暴露在劇烈重金屬音樂或搖滾樂中的水,充其量只能產生碎片和畸形的晶體,相當難看。(圖6-9)

圖6-9暴露在劇烈重金屬音樂或搖滾樂中的水(《水知道答案》截圖)

再來看看放在電視、電腦、手機或微波爐旁邊的水,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水根本無法結晶,取而代之的是黑洞。(圖6-10)

圖6-10放在電視、電腦、手機或微波爐旁邊的水(《水知道答案》截圖)

水結晶實驗證明,水是一種生命體,具有自我意識,可以用自己的結晶狀態與外部世界溝通。

5.2.2能感知人意念的水

江本勝博士將寫有文字的紙、有字的面朝里,包在裝著被測試的水的瓶子周圍。當紙上寫著「愛和感恩」等美好信息時,水結晶往往美麗(圖6-11);當紙上寫著負面或不善的信息時,水結晶往往扭曲、醜惡,甚至根本不能結晶(圖6-12)。

圖6-11當裝水的瓶子外面的紙上寫著美好信息,水結晶往往美麗。(《水知道答案》截圖)

圖6-12當裝水的瓶子外面的紙上寫著不善的信息,水結晶往往扭曲、醜惡。(《水知道答案》截圖)

島根縣發生地震之前,水完全不能結晶,似乎水預測到了地震的信息。當地震過後,水結晶的能力慢慢恢復,甚至變得美麗而充滿希望。(圖6-13)

圖6-13島根縣發生大地震前、後和地震之後恢復的水(《水知道答案》截圖)

2003年放在東京辦公室的自來水,原本結晶非常醜陋和扭曲,後經二百多人以愛和感恩等美好的心念為這瓶水祝福後,竟然恢復了美好的結晶形態。

5.2.3雙盲三盲對照實驗驗證成功

美國思維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 IONS)的首席科學家迪安‧拉丁(Dean Radin)博士⁶¹⁷及其助手蓋爾‧海森(Gail Hayssen)分別在2006年、2008年與江本勝合作,在「雙盲」和「三盲」條件下進行水結晶實驗,實驗結果都支持江本勝的理論,排除了江本勝主觀選擇實驗結果的可能。這些水結晶的實驗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這裡的雙盲是指拍照人員和美感獨立評估人員,雙方不清楚實驗樣本的分組情況;而三盲是指拍照人員、美感獨立評估人員和數據分析人員,三方都不清楚實驗樣本的分組情況。

拉丁博士等2006年發表在《探索》(Explore)期刊上的雙盲實驗的論文標題為「雙盲試驗證明遠距離意念對水結晶的影響」(Double-Blind Test of the Effects of Distant Intention on Water Crystal Formation)。實驗是這樣做的,東京一個約2,000人的團體對位於加州的一個電磁屏蔽室內的水樣本發出正面的意念。東京小組不知道的是,在加州放置受測試樣本的同一個樓的不同樓層還放著一些對照樣本。

分析人員在「盲態」下,對兩組水樣本形成的冰晶進行識別和拍照,並由100名獨立評審人員對所得影像的美學吸引力進行盲態評估。結果表明,經過積極意念處理過的水結晶,在美學吸引力方面,比對照組水結晶得分更高(P=.001)。⁶¹⁸

圖6-14由100名獨立評審人員對兩組水結晶照片的美學吸引力進行盲態評估。結果表明,經過積極意念處理的24份水結晶,比16份對照樣本的水結晶的美學得分更高。(《探索》截圖)

拉丁博士等2008年發表在《科學探索期刊》(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上的三盲實驗的論文標題為「遠方意圖對水晶體形成的影響:三盲重複」(Effects of Distant Intention on Water Crystal Formation: A Triple-Blind Replication)。實驗是這樣做的,三天內,奧地利和德國的1,900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加州電磁屏蔽室內的水樣本上。提供正面意念信息的人不知道位於目標水附近有一個充當「鄰近對照」的水樣本。另外,位於屏蔽室外還有一個「遠端對照」水樣本。技術人員對不同處理條件下的水樣本形成的結晶進行拍照,每張圖像均由超過2,500名獨立評審進行美學評估,並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所有參與者都不清楚照片的分組情況。結果表明,提供正面意念信息處理的水結晶,晶體影像被評價為比鄰近對照的水結晶晶體更美觀(p=0.03)。這項結果再一次驗證了先前江本勝的研究和雙盲測試的結果。⁶¹⁹

雙盲和三盲實驗,是科學可以做的最嚴謹的認證了。儘管如此,在網絡上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反對水結晶實驗的發現,維基百科甚至把其稱之為「偽科學」。

因為水結晶實驗的結論觸動了一些人內心深處的進化論和機械唯物的觀念。按照達爾文進化假說,水是無機物,連生命都算不上,怎麼會具備思維能力,甚至能感知環境狀態?所以一些觀念固執的人,不能以開放的心胸來接納,甚至牴觸水結晶實驗的結論。而科學的真正精神是以尊重事實為根本,而不能以維護固有觀念為教條。

目前地球環境中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直接給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重大挑戰。人類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有效解決水污染問題。水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周圍環境好壞,包括人心善惡。如果要從根源上解決水污染問題,恐怕要重新更新我們對水的認識。

5.3量子物理學證人的精神影響客觀世界

巴克斯特和江本勝的實驗,揭示出植物、水、樹葉、細胞都具有精神和感應能力。生命和水具有遠距離溝通的能力,能看、能聽、能接受人發出的情感和善惡意念,並隨著人類心念的改變而發生著改變。

植物和人、人和自己的白細胞、水和客觀環境以及人的意念之間的關聯似乎說明,我們這個宇宙中的事物之間,具備著超越宏觀物質的精神連結。

事物之間的這種精神連結,也許可以用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糾纏現象來幫助理解。所謂的「量子糾纏」,是指存在於微觀世界中的一些粒子,如果處在糾纏狀態的話,那麼不管分離到多遠,它們之間完全不需要任何現代物理學已知的溝通,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狀態,從而在一部分粒子受到外來觀測影響而改變狀態時,使另一部分的粒子也作出對應的改變。這種現象又可以用來實現超越時空限制的量子通訊。

更值得注意的是,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揭示,人的精神可以改變量子存在狀態,宏觀世界中的主觀和客觀的分野在量子世界裡變得模糊。或者說,在量子世界裡人們認識到,也許主觀和客觀本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有一個經典的量子物理學實驗叫做雙縫實驗或「楊氏實驗」「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專門演示光波的干涉行為,此實驗是因物理學者托馬斯‧楊(Thomas Young,1773—1829)而得名。⁶²⁰

雙縫實驗的基本設計很簡單,將一束光照射到一塊刻有兩條狹縫的不透明遮光板上,通過狹縫的兩束光會抵達後面的探測屏。光的波動性使得通過兩條狹縫的兩束光互相干涉,在探測屏上形成明亮條紋和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這就是雙縫實驗著名的干涉圖樣。

圖6-15雙縫成像示意圖(原作者:NekoJaNekoJa向量化:Johannes Kalliauer– File:Double-slit.PNG, CC BY-SA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1496401)

20世紀量子力學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對光是波還是粒子的問題重新展開討論,雙縫干涉實驗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科學家們做了升級版的雙縫干涉實驗,通過特殊的實驗裝置,讓光子一個一個地發出來,通過前面的雙縫遮光板,結果依然觀測到干涉條紋,也就是說一個光子可以和它自身產生干涉現象。

接著,科學家依據這個單光子干涉實驗繼續添加實驗儀器,加裝了一個觀察光子路徑的裝置,想知道單個光子到底是從哪個縫隙里出去的。結果一旦加上觀察裝置想知道光子的路徑時,干涉條紋就消失了;如果去掉觀察路徑的裝置,干涉條紋又出現了。科學家通過無數次的重複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的。⁶²¹

這個升級版的雙縫干涉實驗背後的機制和原理,目前科學家仍在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人的意識和精神可以影響量子世界的存在狀態。

這是不是在提示我們,整個世界本來可能是另一番不同的波動的景象,但是由於有了我們人的這雙眼睛,看到的世界變成被過濾了或被固定了的效果,變成了現在這個世界的樣子。

著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1918—1988)在《費曼物理講座》中這樣解讀,根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不可能設計一個裝置,既能確定電子可以穿過,同時又不會干擾電子穿孔之後形成的干涉圖樣。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裝置能夠確定電子穿過哪個孔,它就一定會干擾圖案。⁶²²

現代科學實驗多半力圖排除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觀察對象的影響。而從巴克斯特的實驗、水結晶實驗和升級版的雙縫干涉實驗中我們看到,人的意識其實是與周圍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普通人的意識就可以影響和改變周圍事物的存在狀態。這一點在微觀和量子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事實上,沒有真正獨立的「客觀」世界,所謂的客觀環境,其實早就烙上了人們意識的印記。而這些意識、精神的作用,恰恰是被進化假說所完全忽視的。

其實人的意識和精神可以改變周圍的事物,如果精神力量強大到一定程度,可能顯示出一些特殊能力,能改變周圍事物,做出一般人通常狀態下做不到的事情來。這種能力就是特異功能。

六、進化假說無法解釋的人體特異功能

提到人體特異功能,人們也許會記得《聊齋志異》裡嶗山道士穿牆而過的故事,還有華佗透視看到曹操腦中有瘤的典故、科幻大片裡面的超人英雄穿越時空的本領等等,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人們往往認為人體特異功能是小說和電影裡才有的事情,好像只存在於人們想像中。人體特異功能到底有沒有可能真的存在?

6.1「眼」見才為實嗎?

其實,早在1979年,中國曾經掀起過一次研究特異功能的熱潮,然後持續了二十年。我們先從一個叫唐雨的小學生說起。

6.1.1會認字的耳朵

1978年底的一天,中國重慶市大足縣(現為大足區)的小學生唐雨在和他的小夥伴陳曉明嬉戲時,耳朵偶然碰到陳曉明的上衣口袋,突然唐雨的大腦中呈現出「飛雁」兩個字。陳曉明感到非常奇怪──裝在自己口袋裡面的「飛雁」牌香菸,怎麼會被唐宇用耳朵看到了呢?⁶²³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5/196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