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教育的順序搞錯了

《梁啓超家書》: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教育的順序搞錯了

 

提起《梁啓超家書》,作家林洙曾這樣評價道:年輕時,我曾讀過很多名人偉人的傳記,但像這樣熱愛和關心子女並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的人還沒有看到。

梁啓超一生養有九個子女,有3人成了院士,其餘6人也都是各領域的佼佼者,世人稱之為「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當你仔細翻看《梁啓超家書》,就能發現書中不僅記錄了梁啓超的親子情誼,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

原來,真正的教育,都是講究序位的。

很多家庭教育不好,就是因為把順序搞錯了。

1

錯序:賺錢第一位,孩子第二位

前陣子,在知乎看到一則帖子。

網友說,我們夫妻倆拼命工作賺錢,結果這熊孩子天天上學混日子,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有個評論一針見血:有沒有想過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金錢。

正如教育專家孫雲曉所說,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

是啊,錢可以慢慢賺,可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機會。

多多陪伴,親力親為,孩子才會給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梁啓超家書》中,一共收錄了400多封家信,都是他擠出時間寫給孩子們的。

長女梁思順曾勸梁啓超:父親,您工作太忙,可以多隔些時日再來信。

可他卻立馬回信:萬萬不可。

梁啓超一生致力於濟世救國,中年時更是在海外四處奔走,可工作再忙,他也不曾放棄與孩子們交流對話。

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會提筆寫家書,絮叨瑣事。

或是問問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或是與他們分享身邊趣事。

梁啓超始終用自己的文字陪著孩子,給他們帶去愛與快樂。

1917年,梁啓超小女兒梁思寧出生,家中有了6個不滿12歲的孩子。

為了照料孩子們,梁啓超果斷辭去了國家財務總長的職務。

每天一大早,他就召集孩子們圍在一起,談文學說歷史講故事,一待就是一整天。

得益於梁啓超的陪伴,孩子們從小都養成了樂觀、自信的性格。

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工作上的遺憾可以彌補,但缺失的教育,卻會令你抱憾終身。

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孩子的快樂、知識與修養,都需要從你的陪伴中獲得。

從現在開始,把生活的重心調一調。

相比於工作賺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2

錯序:家長有權威,孩子才聽話

在家書里,梁啓超曾提過他的父親。

父親秀才出身,為人善良,卻十分「專制」,在他面前總是威嚴肅穆,容不得他半點違抗。

可梁啓超卻十分頑皮,父親越是管教,越是叛逆。

春天的時候,杏花盛開,父親告誡他不要隨意摘花,可一轉身,他就把所有的杏花全都晃落。

家裡來了書法名家,父親命令他寫字給人指點,他提起筆來,就寫下五個大字「寫字狗耙田」。

他在院子爬竹梯玩,父親呵斥他不准再爬,他反而爬得更起勁,然後洋洋自得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

年幼的梁啓超就這樣,時常將父親氣得吹鬍子瞪眼。

父親的專制教育,反而使得梁啓超更加頑劣,不服管教。

即便後來,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梁啓超還多次提到,「這件事不要讓你爺爺知道」,「這封信不要讓你爺爺看」。

生活中很多人也如梁啓超的父親那般,總想要求孩子聽話服從。

卻不知,你高高在上的權威,只會使孩子心生怨氣。

建立平等的關係上,尊重孩子的喜好,才能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1925年,梁啓超的二女兒梁思莊準備上大學。

當時國內現代生物學空白,梁啓超便勸導思莊修生物學。

但思莊絲毫不感興趣,堅持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館專業。

梁啓超得知後,沉默良久。

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專斷,他明白越想控制孩子,越會適得其反。

於是在給思莊的回信中,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鼓勵她應當擁有自己的見解。

得到父親的支持後,思莊很是興奮,於是下定決心學好專業,絕不讓父親失望。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贏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一定是以尊重、理解的態度,先和他們站一邊。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永遠不能決定孩子的想法。

你有你的看法,孩子有孩子的喜好。

與其利用身份逼迫孩子,強硬指點,不如閉口傾聽孩子的想法。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夠兼顧孩子的內心。

教育需要愛和理解,尊重孩子就是在尊重自己。

3

錯序:父母放縱,孩子自律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場景?

母親在客廳打麻將,然後質問一旁玩耍的孩子,為什麼不去寫作業;

父親看到孩子玩手機遊戲,氣得把他打了一頓,自己卻拿起手機玩了起來……

很多父母不求上進,貪戀享樂,卻總是要求孩子吃苦讀書。

明明自己都做不到,卻拼命管孩子,結果只會使得孩子不服管束。

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的準則。

自律的父母,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書中,女兒梁思順就曾提及這樣一個故事。

在她小的時候,父親曾拿出一本《論語》,讓她閱讀背誦。

可《論語》晦澀難懂,才讀上兩句,她就開始抓耳撓腮,怎麼也讀不進去。

見此情況,父親就拿出糖果作為獎勵,哄著她讀書。

哪曾想思順一見糖果,更是魂不守舍。

無奈之下,梁啓超只好隨著她在自己身邊玩耍,自顧自坐在書桌前埋頭讀書了。

誰知,沒過一會兒,她也學著父親的模樣,打開了手中的《論語》,開始認真讀了起來。

梁啓超見狀,內心大為觸動:原來只需自己做好榜樣,孩子便會跟著模仿。

從那以後,小到吃飯說話的微習慣,大到讀書工作的態度,梁啓超都會時刻約束自己。

不需要他過多的管教,孩子們也能保持自律,養成良好的習慣。

正是源自梁啓超的言傳身教,他的九個子女才會個個有出息。

教育家井深大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與其喋喋不休地管教孩子,不如從自我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你以身作則的帶領下,孩子也會深受感染,絕不懈怠。

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背後,一定投射著父母自律的影子。

4

錯序:成績第一,做人第二

在書中,梁啓超提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梁啓超的二女兒梁思莊,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難過。

梁啓超得知後,不僅沒有責備,反而寫信安慰道:「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

在他看來,教育的順序,人品德行應在首位,其次才是成績。

正如他對孩子們說的:

「我們為學的根本,首先是要學做人。成績好也罷,壞也罷,都只是你人生的一段歷練而已。」

可現實中,總有許多父母把學習技能、知識、藝術放在首位。

結果家長只盯著分數,道德上疏於管教,最終孩子卻步入歧途。

《說文解字》中就曾對「育」字解釋道:養子使作善也。

什麼是教育?在古人看來,就是教會孩子善良。

在《論語》中,孔子也講孔門四科的順序:

第一門是德行,第二門是言語,第三門是正事,第四門才是讀書。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德行教育才是首位。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時刻注意教育的重心。

畢竟人生不是一場求取好成績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完善人格的測試。

競賽成績差點,孩子不過是無法站在更高的平台。

人格的測試不通過,孩子則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遭人厭棄。

萬丈高樓平地起,人品才是教育的地基。

地基不牢,孩子再多的成績和榮耀也會轟然倒塌。

對一個孩子來說,學做人,永遠比考高分重要。

李玫瑾說,孩子是一個家的中心,教育是一個家庭的重心。

教育一旦錯亂,整個家庭就會失序,孩子也跟著變得叛逆。

父母學會以身作則,立好為人處世的榜樣,孩子自會照模照樣地學習進步。

在你手足無措的時候,就去讀一讀《梁啓超家書》,感悟梁啓超的教育智慧。

當你找到了重心,理清了教育的順序,孩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收穫快樂與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魯春林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7/1983105.html